-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
《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什么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内容简介: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创造了人类经济史上的一大奇迹:我们融入了世界经济的大环境,我们的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我们再也不用排队领取粮票布票,我们的手里还攥着大把的美元。 但是,我们的经济并没有达到沾沾自喜的地步。无论是中国经济的大环境还是中国人的生活、教育、就业环境依旧面临着众多挑战,中国经济的许多迷惑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解答: 为什么中国的富人穷人都疯狂地存钱? 为什么中国人要把自己挣的钱送给美国人花? 为什么说中国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必然会聚集中国一半的人口? 为什么我们不必为中国城市的经济集聚而恐惧? 以上都是《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什么决定中国经济的未来》要回答的问题。驶上快车道的中国经济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高枕无忧,相反,我们更应该时刻关注前面的路,因为在我们面前,是一个攸关未来走向的十字路口。 这是一本专注于中国经济增长和中国民生经济的书籍,字里行间体现着中国新一代的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的深入思考。作者以独到的眼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在潮起潮落的世界经济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猎杀“中国龙”?
《猎杀“中国龙”?:中国经济安全透视》:头顶上盘旋着嘶叫的“秃鹰”,地面上活跃着“第五纵队”,江河湖海游弋着“大鳄、白鲨”,——时下中国正面临着一场“无硝烟的战争”,但比“有硝烟的战争”更加残酷。 在世界,跨国垄断资本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挖掉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在中国,跨国垄断资本不仅要挖掉中资企业的民族基础,挖掉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更主要的是要挖掉共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 方向决定成败,细节影响好坏。“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成败,关系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的成败。今天,中国向世界宣誓,中国决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苏联的高度计划模式,也决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美国的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日益成熟与自信的中国人,正挺直脊梁,走自己的路,一条前人未走过的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康庄道路。 -
中国的经济制度
神州增订版序 回顾平生,在学术研究上我老老实实地走了一段漫长而又艰苦的路。一九六七写好博士论文《佃农理论》,二○○八写好《中国的经济制度》,相距四十一年,二者皆可传世,思想史上没有谁的智力可以在自己的顶峰维持那幺久。上苍对我格外仁慈,给我有得天独厚之感。 也回顾平生,自己认为足以传世的英语文章约九篇之谱。一般朋友举《佃农》为首,科斯选《蜜蜂的神话》,阿尔钦选《座位票价》,而巴泽尔则肯定《价格管制理论》是无与伦比的。我自己呢?选《中国的经济制度》!两年前写好初稿时我那样想,两年后的今天我还是那样想。似浅实深,这里独立成书的《制度》一文牵涉到的话题广泛,细节多,史实长达三十年,合约理论的分析达到了一个前不见古人的层面,而其中好几处要靠机缘巧合,或时来运到,才找到答案。没有任何「缺环」,完整若天衣无缝也。读者要记住,《制度》一文其实写到二○○七,分析的是新《劳动合同法》引进之前的经济奇迹。 学术过于专注有机会发神经,而我的集中力惊人,往往一发难收。我因而喜欢这里那里分心一下,于是搞摄影、练书法、写散文、好收藏,尝试过的投资或生意无数。这些行为惹来非议,而我喜欢到街头巷尾跑的习惯,使一些无聊之辈认为我早就放弃了学术,不是昔日的史提芬·张云云。这些人不知道经济学的实验室是真实的世界,不多到那里观察算不上是科学。至于那些认为我转向研究中国是浪费了天赋的众君子,属坐井观天,既不知天高,也不知地厚。是的,我这一辈在西方拜师学艺的人知道,在国际学术上中国毫不重要,没有半席之位可言。也怪不得,在学问上炎黄子孙没有一家之言,恐怕不止二百年了。今天老人家西望,竟然发觉那里的经济大师不怎么样。不懂中国,对经济的认识出现了一个大缺环,算不上真的懂经济。 《中国的经济制度》这本英、中二语的书,在香港出版过三次。这次攻进神州,应该有点前途。为此我补做了两件事。其一是在正文之前我加进两篇有关的文章,介绍正文的重要性。其二是在正文中我作了些补充。此文早就修改过无数次。科斯要把该文与其它文章一起结集在美国出版,问我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我反复重读,找不到有什么地方要改,但有几处不妨多说几句,尤其是在第八节之后加了四段我认为是重要的。就让国内的同学先读这些补充吧。 是为序。 张五常 二○○九年八月一日 -
大预测
《大预测:未来20年,中国怎么样,美国又如何?》内容简介:中国经济,到底在世界上的哪个位置?真正了解中国经济,一定要从世界看中国。 在这本激起国内外经济领域争辩的书中,作者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史无前例的大预测。他极其准确地预测到,2030年,以购买力平价衡量,中国将占世界GDP的近1/4,而美国只占12%;2030年,中国的贸易额将会是美国的两倍;中国的人均GDP在2015年将达到1.7万美元;中国主导地位在未来20年间会很明显,能与处于帝国时期的英国或二战后的美国相媲美。…… 他认为,在未来20年时间里,人口老龄化、高比例的制造业以及低估汇率政策,将使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放缓下滑3.5个百分点,而不是其他经济学家所预测的两个百分点的下滑,作者认为他对这一点的预测可能性是100%。他还分析认为,主导地位的获得不需要中国继续维持当前的增长率,中国维持一个低得多的增长率仍然可以获得主导地位。 他还提出了善意的“批评”,人民币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满足其他国家人们的需求:人民币必须从中国流向世界,或通过经常性账户,或通过资本账户(提高人民币的可兑换性)。总而言之,中国在很多方面都与一个真正的储备货币大国相距甚远。 中国采取行动以维系当前开放、基于规则的贸易体系的可能性将会非常大。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事都不能预测得太绝对,这个世界需要一些保障以防止中国滥用手中的主导权,确保中国不会逆转当前的政策,并使其逐渐开放那些当前正处于高度贸易保护主义之下的经济领域。如果中国没能这样做,那么考虑到中国庞大的规模,其引发的冲突将有可能破坏全世界在“二战”后逐步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 作者认为,对于其他国家来说,要想与中国处理好关系,“应该让中国习惯多边主义的存在,而不会感到困扰和不便。在未来几十年,也就是中国有可能转型为经济主导国的这段时期里,将多边主义确立为一个常规、合理的国际关系准则,让有朝一日上升为主导国家的中国意识到一旦脱离了多边主义,就会在名誉上和物质上造成严重的后果。” 作为一位严肃经济学家的严肃作品,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预测》将是你看清未来2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佳读物。 温总理与作者的合影: -
崛起?!
崛起vs崩溃,用世界的眼光剖析中国核心问题,国际主流学界长期观察的结晶。罗伯特 巴罗,乔治 吉尔博伊,德怀特 珀金斯,黄亚生,罗奇,谢国忠等一线重要的研究者倾情奉献,他们是睿智与质量的代名词。 本书是国际中国问题研究最强阵容的佳作,本书也是最全面深入的研究成果的集锦。 中国的崛起前景牵动全球,国际主流媒体对此进行了长期的追踪报道,此外,经济学界,外交战略学界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详细讨论,由于中国社会的纷纭复杂和中国经济发展的迅猛势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部分人从中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政治稳定、开放深入和后发优势等出发,对中国的崛起持正面意见,而另一部分则集中于中国的体制改革、金融投资、收入差距、人口老龄化、失业、能源、水资源等问题,对这些问题是否会影响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进行了探讨,但无论如何,所有这些学者都是本着研究和客观的立场,试图寻找中国经济的真实面相,本书汇集了近年来关于中国经济相关讨论的大部分文章,作者多为世界一流中国问题专家,出处多为国际知名主流媒体,有相当的深度和代表性。 目录 编者手记 第一部分:中国经济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 中国奇迹的幕后之迷——乔治·吉尔博伊 中国经济为什么没有“崩溃”? ——樊纲 中国:最优增长模式——乔纳森 中国起飞——大卫·黑尔 力律·克休斯·黑尔 高增长低通胀何以为继?——里奇·米勒 皮特恩伽迪奥 中国缓慢但稳健地推进改革——罗伯特.巴罗 稳健转型:对中国“奇迹”的一个解释——姚洋 为什么中国能够保持其爆炸性增长率——马丁·沃尔夫 中国奇迹的四个关键因素——李绍祝 中国经济增长靠了什么?——张军 中国:一个动态增长研究——马修·沙纳 弗雷德·盖尔 第二部分: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增长? 中国的快速经济增长能够持续吗?——安德鲁·鲍瑟 中国未来20年经济的增长及挑战——德怀特·珀金斯 中国发展的阵痛——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中国:持续增长路径的缺陷——查勒斯·伍尔夫 中国日益严峻的失业问题——查勒斯·伍尔夫 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如此缓慢?——马丁·伍尔夫 中国的水资源压力——弗雷德里克·克鲁克;刁新深(音) 第三部分:中国之路的三个对比:拉美化、日本泡沫与印度模式 中国会重蹈巴西的覆辙吗?——约尔·库茨曼 谨防“拉美化”——郑秉文 中国是下一个泡沫吗——凯西·布拉德舍 长城:忘记这惊人的增长数字吧——鲁西尔·萨玛 中国会成为另一个日本吗?——费奥纳·哈多克 印度能否赶超中国?——黄亚生 泰伦·卡纳 中国与印度:市场发展与变迁的对比——孙翠茜 中国与印度带来的挑战——史蒂芬·罗奇 中印主导全球经济 印度落后中国十年——谢国忠; 彻坦·阿亚 印度与中国:大象之舞——米切尔·瓦蒂库;蒂穆雷·希伯特 虎与龙:印度Vs中国——《领导者》杂志 印度的增长模式——丹·凡曼 止步不前的印度和中国——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第四部分:中国经济增长的全球效应 我们为什么要感谢中国——史蒂芬·罗奇 双面中国——凯西·布拉德舍 中国的光环效应——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中国的崛起将怎样影响世界?——张军 水涨船高: 什么中国的崛起对发展中国家有益?——霍米·哈拉斯 中国与全球经济复苏——安尼·克鲁格 中国崛起——日本该做些什么?——津上俊哉 太阳终将升起: 日本已经搭上中国繁荣的便车——英国《经济学家》杂志 骑虎难下: 中国能源困境的全球影响——丹尼尔·扬基;斯科特·罗伯特 中国竞争力推动亚洲经济——梁红 正确看待中国——史蒂芬·罗奇 汇率与中国的货币政策——尼古拉斯·拉迪 中国与全球化——威廉·H。奥佛霍尔 结束中国的金融控制——詹姆斯·多恩 -
我们到底要什么
尽管中国多次承诺要采取“可持续发展战略”,但直到进入21世纪,各地政府官员们认同的目标仍然是“世界工厂”,尤其是不计代价地跑步加入全球化以后,发展的思路更加集中在如何跨越式高增长和创造GDP高速度上;这意味着我们这个世界人口大国、资源小国将继续着殃及子孙的“饮鸩止渴”,当然 会导致更多的资源消耗、环境破坏和更大程度的被国际金融资本剥夺。 也许,这一切都只是迫不得已,难道我们还有其他选择?当大多数人热衷按照西方勾勒的现代化模式亦步亦趋的时候,作者却在扪心自问:作为跨世纪的中国人,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现代化道路”?我们到底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