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掩饰
《掩饰》是作者第一本书,融合了有力的法律论证和诚恳的自我剖析。该书于2007年获得了由PublishingTriangle颁发的RandyShilts奖,被誉为年度著名同性恋非小说类书籍。 该书结合个人经历和学术观察,作者提出,社会对待同性恋者往往有三个阶段的态度:首先把它当成病,予以治疗;随后,社会不再强迫这个群体改变自己,前提是他们必须在很多场合冒充成“正常”的异性恋;如今,这个群体不再被矫正,很多时候也不需要伪装,但社会仍然要求他们淡化自己的某些特质,保持低调,作者称其为“掩饰”。事实上,每个人都因种种顾虑,需要在不同场合掩饰自己。作者以有色人种和女人为例,进一步说明了掩饰如何阻碍我们充分实现公民权利。最后,作者并提倡一种跳出身份政治的新民权范式,让每个人都能更真实地做自己。 -
凡·高书信全集
在世界艺术领域, 没有一位艺术家像文森特·凡·高那样, 牵动着全世界观者的目光。 凡·高那些闪耀炽热光芒的艺术作品交织着他短暂而传奇的一生, 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财富。 除了我们熟知的绘画作品, 凡·高留存至今的九百多封信件, 是世人走近他内心世界, 了解其世界观及艺术思想的最珍贵史料, 也是深入解读 19 世纪西方艺术发展进程中真实个案的重要文献。 902 封现存凡·高书信首次全面亮相华语界 4000 条权威专家注释解读凡·高内心世界 220 幅凡·高素描手稿原貌呈现 640 幅凡·高绘画作品完整收录 约 1300 幅世界名作展现凡·高学画历程 ●编写完整 全集共收集凡·高 1872 年到 1890 年去世为止的所有被保存下 来的信件共 902 封,其中 819 封是凡·高写的,还有 83 封是朋友或 家人写给凡·高的,是目前收录最完整的凡·高书信集。 ●著录详细 全集中的每一篇书信,编者均做了相应的时间地点标注、主题 索引、内容注释等。这些研究性的工作,是对信件内容的补充,可 让读者全面、有序、准确地理解原信写作之背景。 ●图版丰富 凡·高在信中谈到的印刷品、油画、素描,以及他的创作手稿、 作品,他所遇见和提到的艺术家等,都以图片的形式在全集中重现, 这让全集图文并茂,资料更为丰富。 世界顶级绘画大师存世文献 及其画作的首次全面汇集 二十年跨国界专家权威整理翻译 解开艺术天才心灵密码 -
将心注入
-
挑战不可能
他是享誉世界的华人神探,美剧CSI多处以他侦破的案例为原型。 他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华裔刑侦鉴识专家,也是美国警界迄今职位超高的华人。 他被称为“当代福尔摩斯”,“现场重建之王”, 他严谨、细致,洞察力惊人,首开以微物证据定罪嫌犯的先河,擅长在蛛丝马迹中发现真相。 他曾经花两秒钟的时间破案,也曾让20年未破的悬案真相大白;他曾经借着一条手帕还肯尼迪家族成员清白,也曾经让背负18条重罪的“凶手”获判无罪。 从警50余年,他参与调查了全球各类案件8000多起,其中许多案件已成为国际法学科学界与警界的教学范例。其参与的经典案件包括:轰动美国的“世纪大审判”辛普森案、克林顿助手自杀案、克林顿性丑闻案、陈水扁319枪击案、前美国中央情报局职员碎木机杀妻案(在没有尸首的情况下,将凶犯抓获,轰动美国)——每一个重大案件都因为他的介入而得到关键性扭转。他改变了美国司法体系,甚至可以说改变了美国历史。 在犯罪现场,任何一个蛛丝马迹都可以成为他侦破的关键;而在自己的人生现场,他又如何从一个台湾的小警察,成为全球最富盛名的鉴识专家? 50年前,27岁的李昌钰辞去台湾警察的工作,带着50美元赴美留学,端盘子,教功夫,洗试管,用五年时间在美国读完本科、研究生、博士;50年后的今天,他凭借精湛独到的刑事侦查与鉴识技术,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鉴识专家。从台湾小警察到纽约穷留学生,从高校教授到警界精英,他一天工作14小时,用勤奋与坚持反转人生,用经历和智慧证实了人生没有不可能。他说: “我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变不可能为可能。” -
绝对批评
罗伯特·休斯打破偶像、绝无虔敬、热情洋溢、学识渊博,被认为是美国最佳艺术评论家,也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几位伟大的艺评家之一。休斯在这本评论集中,对形形色色的艺术家提出了绝不妥协的观点,如霍尔拜因与霍克尼、约翰·辛格尓·萨金特与弗朗西斯·培根、洛克威尔与毕加索、华托与沃霍尔等等。休斯涉笔成趣、新鲜生动、极善表达,以几达百篇最优秀的散文唤起并界定了一系列艺术家的世界、作品和本质,并使之能为我们所了解,而且他敢于当头面对艺术与金钱这样一个命题。 -
二十世纪西方艺术史(上卷)
二十世纪上半叶是西方艺术在思想领域最为活跃的阶段。在此之前,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深刻地动摇了欧洲社会原有的权威结构。挑战权威、追求个性的尝试激励着年轻的艺术家积极地参与时代精神的建构,艺术流派的多元化和快速更迭成就了这一时期艺术发展的主要特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大部分国家实现了从君主立宪到共和政体的转变,但是战争的残酷也终结了艺术家对技术进步和社会进步的乐观信仰。在西方艺术史上,从未有这样一个时代,艺术家如此强调艺术的社会使命,希望用艺术改造社会,最终却被泥沙俱下的社会变革裹挟了命运。 与诸多艺术史著作相比,本书的重要贡献在于选编了与二十世纪上半叶各种艺术流派相关的二十七篇理论文献。这些文论全部出自当时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之手,其中大部分是首次有体系地被译介到中国。借助这些思想的片段,读者可以超越艺术作品和艺术史学家的分析,直面艺术家的创作理念和艺术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