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的和谐
《世界的和谐》主要内容简介:科学元典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是人类文化的优秀遗产,是历经时间考验的不朽之作。它们不仅是伟大的科学创造的结晶,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载体,具有永恒的意义和价值。 -
天文学史话
《中国史话·思想学术系列-天文学史话》,本书包括:天文的传说、恒星观测、星图巡礼、天象记录、太阳运动等内容。 -
中国恒星观测史
《中国恒星观测史》第一版中就提出《石氏星经》中的一部分恒星测量于公元前450年前后,另一部分恒星则测量于公元170年左右。此外,他还对宋代《杨惟德星表》、元代《郭守敬星表》,以及东吴陈卓星官、隋唐《步天歌》、敦煌星图、宋代苏颂星图、苏州石刻天文图和明代《赤道南北两总星图》等作了详细的考析。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其史料浩如烟海,内涵丰富多彩,在恒星观测方面具有悠久的传统,以及很高的成就。其内容包括对新星、超新星、变星等的观测记录,对恒星位置的测量,对作为天象坐标系统的二十八宿体系的研究,以及对星图、星表的研究整理工作等。其中对于二十八宿的起源,早在十九世纪上半叶,就有西方学者对此进行了讨论。随后又有不少学者在此领域做出工作。1962年薄树人先生发表《中国古代的恒星观测》一文,对这一论题做了简要的归纳。而潘鼐先生在1 989年出版的《中国恒星观测史》第一版中,对这一问题做了更为全面而深入的分析,提出对二十八宿距度的测量不晚于公元前6世纪。对于恒星观测领域的其他一些重要论题,潘先生在《中国恒星观测史》第一版中也做了详尽的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争论已久的《石氏星经》年代问题,翻阅书稿,发现《中国恒星观测史》第二版比第一版篇幅多了不少。其中不仅对明清时期西方天文学的传入专辟章节讨论,对第一版原有的内容也做了大量的修订和补充,尤其是加入了很多新的图片和资料。 -
天学真原
《天学真原(科学技术类)》正是从独特的视角出发,对中国古代天学、历法的性质和功能进行了重新考察,从文化的角度,把对天学的研究放到整个文化的背景之中,通过翔实的资料,严密的论证,提出中国古代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天学一词所表达的含义,实质上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巫术。 -
稀见唐代天文史料三种(全三册)
本书收录唐代李凤撰《天文要録》、萨守真撰《天地瑞祥志》、濮阳夏撰《谯子五行志》三种典籍,前二种为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藏昭和七年(1932)钞本,《天文要録》存25卷,主要记唐前各家占条,采例书目达60种;《天地瑞祥志》存9卷,记星占、自然现象、动植物、住宅、祭祀等。《谯子五行志》5卷清钞本,杂采李淳风《乙巳占》京房占辞及《五行志》,体例上以五行分领各卷,该书将有助于推动中古思想史、社会史相关研究。 -
天文学简史
《天文学简史》将引领您循着前人的足迹,一步步深入宇宙,摘取星辰。浩翰无穷的星空,辽远神秘的宇宙,让人类世世代代为之神往。这一切,让天文学成为可能。天文学在科学发展史上居于领先地位,因为它的一切,宇宙的一切,都与我们人类息息相关。我们对于人类自身怎样掌握宇宙规律以及它们在哲学上所产生的影响,都应该具备一般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