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第二個大陸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衛報》年度最受注目好書= 本書揭露在非洲進行經濟、政治與社交活動的中國人所亟欲掩蓋的真實面孔, 以及做為當代新興帝國的中國,正如何全面扭轉世界與數以百萬計的人群。 非洲大陸位處歐洲正下方,向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歷經英法西葡等國家長時間的殖民。在二次戰後,去殖民主義運動與民族主義興起,政局逐漸穩定下,今日非洲不論是做為消費市場或生產市場,都具有極大的潛力,早已跳脫昔日暴力衝突、貪腐、恐懼等老舊的刻板印象。 然而全世界,似乎僅有中國人明瞭非洲的機會無窮。在中國政府大力支持海外投資的「走出去」戰略推波助瀾之下,這塊面積可吞三個中國之地,也正適合為中國城市人口滿溢的窘境尋找出路。非洲的中國移民如今已達上百萬之譜,這群人之中,有商人、街頭小販,或是隨著官方企業到非洲進行建設作業的工人,不諳英語、不識大字遂貿然前往的人也在所多有,究竟他們是抱著何種心態來到離家萬里遠的地方?深入非洲的中國人,他們的性格及文化又為當地帶來了什麼樣的衝擊? 作者傅好文曾任《紐約時報》駐中部與西部非洲、中國上海等地分社社長,對於中國長期援助非洲基礎建設與經貿合作,以及中非之間強烈的地緣政治關係,具有獨到的觀察和見解。有別於三萬呎視角的分析,他的踏察足跡遍及非洲十五個大小國家,以中、葡、法等多國語言進行透徹的第一手訪問;其調查廣博深邃,無人能及。 傅好文除了專訪手握政策主導權與兵符的外交官、政治家,更採訪現蹤於非洲街頭巷底的中國移居者──農民、建立中小型工廠的企業家、五花八門的貿易商、醫生、教師、走私販與性工作者──深入了解他們的背景、動機、對中國生活的不滿和所懷抱的非洲夢,同時,謹慎而敏銳地勾勒出中非合作的真實面貌與貪污問題,讓人清楚看見中國備受爭議的殖民主義企圖,以及正在改變的世界。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文靜 商周集團執行長 吳宗樹 挪威國際路加組織南部非洲區域主任暨駐馬拉威國家主任、屏東基督教醫院海外宣教部專案經理 張鐵志 作家、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劉必榮 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劉曉鵬 淡江大學美洲研究所副教授 羅世宏 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嚴震生 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台灣非洲研究論壇執行長 ──依姓氏筆劃排序 ◎夏偉(Orville Schell),亞洲協會美中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富強之路》作者 「傅好文運用自身擔任記者的豐富經驗,探查非洲與中國,他精彩詳實的新作中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中國於遙遠陌生大陸所獲得的成就。他筆下的中國人神奇地主導了非洲的大小事務,包括大型體育館、醫院、大學、高速公路的建造,以及礦業、能源鑽探等,此外,也有不少中國人經營小商店、農場或家族事業。《中國的第二個大陸》壯闊地描寫出世界最新一波的離散現象,而此現象承諾將改變被遺忘的大陸。」 ◎歐逸文(Evan Osnos),《紐約客》記者、《野心時代》作者 「傅好文以最豐富、中立與全面的觀點思考中國於非洲所扮演的角色。傅好文所揭露的故事不僅僅關乎中國或是非洲兩地,而是不同文明在互相衝擊後如何能產生嶄新的能量。他的筆觸飽含哲思、同情,並擁有其他作者難以企及的真實性,但卻不宣揚任何偏頗的意識形態。」 ◎彼得‧馬斯(Peter Maass),《原油世界》作者 「誠摯感謝傅好文完成如此深入而精彩的傑作。他大膽地帶領讀者穿越遙遠的工廠、農地與中國企業家的客廳,深入觀看湧入莫三比克、尚比亞與塞內加爾等地的中國移民。他企圖觀看全球經濟的另一面,並見證非洲當地居民小心翼翼面對新殖民者的處境。藉由閱讀此書,我們不僅能了解中國、非洲大陸,更可以窺見正在改變的世界。」 ◎史考特‧史特勞斯(Scott Straus),麥迪遜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傅好文是最具洞察力的美國記者之一,過去二十年來,他提供了精湛的非洲報導。他精彩而豐富的新書直擊中國與非洲兩地與其關聯性。任何近期踏上過非洲大陸的人都知道,中國早已成為當地難以忽視的新勢力。然而,作者更細緻入微地探詢無人追問過的中國移民角色。他的筆觸犀利而富智慧,書中人物個性鮮明而令人難以忘懷,他所追尋的議題真相則複雜而令人震撼。任何對中國與非洲大陸,或全球化現象與移民潮議題感興趣的讀者,都會因此書而受益良多。」 ◎詹姆斯‧法羅斯(James Fallows),美國知名中國事務專家、《中國宇航》作者 「鮮少有作家膽敢挑戰揉合紀實報導與故事的寫作方式,《中國的第二個大陸》顯然是傑出之作,並讓人愛不釋卷。傅好文以充滿人性的小故事,呈現其外交觀察與分析。」 ◎威廉‧菲尼根(William Finnegan),《複雜的戰爭》作者 「日益蓬勃的中國強權有可能為非洲帶來雙贏局面嗎?本書將提供最詳盡深入的研究與報導。《中國的第二個大陸》充滿了驚喜,作者筆下的人物有的是為逃避中國政府貪腐現狀而前往非洲大陸的探險家,也有的是毫不顧忌破壞非洲自然環境的石油業者。我認為傅好文提供了無可媲美的傑作,深入探討繁複、龐大的中非議題。」 ◎史蒂芬‧史密斯(Stephen W. Smith),杜克大學教授、《法國世界報》前非洲版編輯 「傅好文行雲流水地穿越非洲大陸,他通曉中國與非洲兩地的文化特性,並揭露百萬中國人在非洲創造的各自歧異的移民生活,同時他也記錄了非洲人民對於大批湧入的中國人的回應。傅好文的字字句句皆鮮活無比,他筆下的前線先鋒者們是如此的獨特奇異,有血有肉,令人嘖嘖稱奇。」 ◎馬哈茂德‧馬姆達尼(Mahmood Mamdani),哥倫比亞大學國際公共事務學院教授 「本書提供關於中非關係議題的犀利見解。傅好文不拘泥於官方數據,而更重視有血有肉的中國新移民故事,以及移民者如何改變在地者的生活。他並不空論其動機,而是細緻地檢視中非兩地人民如何強烈地交融彼此生活。」 媒體推薦: ★「雖然目前有多本著作著眼於……中國近年對非洲大陸的強勢經濟與自然資源入侵……但是《紐約時報》前記者傅好文擁有親身造訪中國與非洲大陸的經驗。傅好文親歷非洲莫三比克、獅子國、納米比亞等地,生動地描繪中國的軟殖民主義如何成形。此外,中國外移人口背後的推力還包括中國本地的空間不足、商業競爭激烈與污染等因素。」──《書單》 ★「故事饒富趣味……非洲的中國移民人口已透過大規模商業行為達成經濟性成功,但是思及意識形態或文化層面,傅好文所做的研究似乎證實中國尚未帶來影響。」──《經濟學人》 ★「精彩……傅好文直擊近百萬中國移民的日常,目睹他們如何在非洲營生……他所說的故事極其動人。」──《紐約時報》 ★「傅好文的精彩著作訪談了無數中國移民與非洲當地居民,提供讀者極度客觀並且幽默動人的軼事。作者以犀利、飽含情感且幽默的方式觀看中國集體意識與個人經驗,他觀察中國展現強大的企圖並持續擴展中非合作版圖,並藉此提升國家經濟影響力。」──《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中非經貿關係日益茁壯…但是中國投資熱錢所帶來的影響力,則遠不及遍布十五個非洲國家的中國海外移民所親手建立起的人際雙邊關係。前駐非記者傅好文認為新移民多半因中國當地社會的壓力與壓迫,或受非洲大陸的可能性所吸引,決心移往海外……傅好文的新書將能滿足中非關係系所學生,或任何對全球經濟動態與其地緣政治有興趣的人。」──《出版人週刊》 ★「中非關係議題向來不脫數據範疇,然而作者不只著眼於數據,他深入刻畫了中國移民者的行動……他以專業的報導方式,敏銳的心思,記錄下無數個動人的時刻。」──《民主》 ★「作者讓十五個不同國家的非洲人與當地中國海外移民說出自己的故事。本書豐富、富有深度,並讓人得以窺見中非聯姻面紗後的真相。」──《紐約書評》 ★「不時會有新的作者提供詳盡報導以及深入分析,扭轉社會觀點,甚至重新定義了問題……傅好文的新書《中國的第二個大陸》就提供了迥異且極具啟發性的觀點,洞察中國經濟的大未來及其與非洲大陸的關係。作者具有多年報導中國與非洲的經驗,他親臨非洲大陸數個月,了解中國在非洲的目的及其手段,扭轉了我們對中非關係的觀點。」──南非《獨行者日報》 -
Peasant Nationalism and Communist Power
-
The Dragon's Gift
Is China a rogue donor, as some media pundits suggest? Or is China helping the developing world pave a pathway out of poverty, as the Chinese claim? In the last few years, China's aid program has leapt out of the shadows. Media reports about huge aid packages, support for pariah regimes, regiments of Chinese labor, and the ruthless exploitation of workers and natural resources in som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sparked fierce debates. These debates, however, took place with very few hard facts. China's tradition of secrecy about its aid fueled rumors and speculation, making it difficult to gauge the risks and opportunities provided by China's growing embrace. This well-timed book, by one of the world's leading experts, provide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ccount of China's aid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overseas. Deborah Brautigam tackles the myths and realities, explaining what the Chinese are doing, how they do it, how much aid they give, and how it all fits into their "going global" strategy. Drawing on three decades of experience in China and Africa, and hundreds of interviews in Africa, China, Europe and the US, Brautigam shines new light on a topic of great interest. China has ended poverty for hundreds of millions of its own citizens. Will Chinese engagement benefit Africa? Using hard data and a series of vivid stories ranging across agriculture, industry, natural resources, and governance, Brautigam's fascinating book provides an answer. It is essential reading for anyone concerned with China's rise, and what it might mean for the challenge of ending poverty in Africa. -
Organizing China
-
Anyuan
How do we explain the surprising trajec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revolution? Why has it taken such a different route from its Russian prototype? An answer, Elizabeth Perry suggests, lies in the Chinese Communists' creative development and deploy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 - during their revolutionary rise to power and afterwards. Skillful "cultural positioning" and "cultural patronage," on the part of Mao Zedong, his comrades and successors, helped to construct a polity in which a once alien Communist system came to be accepted as familiarly "Chinese." Perry traces this proces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the Anyuan coal mine, a place where Mao and other early leader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mobilized an influential labor movement at the beginning of their revolution, and whose history later became a touchstone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Once known as "China's Little Moscow," Anyuan came over time to symbolize a distinctively Chinese revolutionary tradition. Yet the meanings of that tradition remain highly contested, as contemporary Chinese debate their revolutionary past in search of a new political future. -
亚洲价值与人权
本书论述了个人主义与人格、法与礼、学与社、乡约、中国的宪政主义与公民社会、女性教育与女权、中国共产主义与儒家社群主义等。论述了儒家社群主义思想,以“社学”和“乡约”这种社群组织为例,说明儒家在加强社群生活、建设齐心协力的信约制度方面,做出的各种努力。 狄百瑞着重论述了儒学的哲学发展,以及中国在社群组织、宪政、教育和女权等方面的历史经验,他认为尽管儒家对价值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不同于西方自由至上的个人概念,但儒学与人权并非水火不容,反而能促进人权。亚洲价值的拥护者关注在个人权利与社会的正当需求、正当要求之间实现恰当的平衡,认为儒家的经验对于保持这种平衡确实非常重要,而中国人在这些方面留下的历史记录值得大家往此方向去思考。 1990年代,部分学者提出“亚洲价值”的概念,试图将20世纪日本和东亚四小龙的迅速崛起归因于亚洲传统的独特魅力,不可避免的引发了围绕普世价值与地方传统的论争,在这一论争中,狄百瑞完成了本书。相当集中地反映了他作为具有保守主义倾向的自由主义学者在儒学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方面的立场与观点。狄百瑞的研究,对深陷“哈耶克困境”而难以自拔的当下中国自由主义者是一个不小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