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歸現實
戰後台灣重大的政治、文化變遷,始於1970年代。眾多年輕知識分子由於七○年代初台灣外交挫敗而覺醒,揚棄流亡漂泊的心態,形成回歸現實世代,激發政治與文化的轉變。其中挖掘日據時期台灣新文學的文化界人士、鄉土文學作家與提倡者、發揚日據時期台灣人政治社會運動史的黨外等三群成員,重新認識台灣的過去,以理解現在而規劃未來。回歸現實世代要求政治革新,重視現實與鄉土,挖掘台灣過去的歷史,這些普遍籲求是八○年代之後政治與文化本土化、台灣化的長遠濫觴,而上述其中三群成員是更具體的泉源。 本書結合世代研究與敘事認同理論,分析七○年代台灣的政治、文化變遷,試圖掌握歷史與傳記、結構與能動、自我與社會之關聯,因此探討回歸現實世代與上述三群重要成員的浮現形成,分析焦點在於他們的(1)世代認同、(2)國族歷史敘事與認同,以及(3)挑戰既有政治體制、重構文化趨向的社會行動三者之密切關係。 -
君子爱人以色
《君子爱人以色启发你的小故事》作者是台湾著名作者李敖先生,是海内外文坛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学贯中西,写作勤奋。作品独树一帜,颇富特色。说古论今,嬉笑怒骂,豪放兼婉约,风趣而幽默,常为读者所注目。李敖先生是我国台湾文坛最受争议的风云人物,说他是顽童是战士,是善霸,是文化基度山,是社会罗宾汉。他在台居住五十年,一天都不曾离开过台湾。他一种反国民党政府,一路反台独,一路还神气活现地笑傲五十年。今年五月。李敖出版《李敖祸台五十年庆祝十书》以自庆。 在编辑过程中,考虑到海峡两岸观念形态的差异和读者阅读习惯,在不损其作品原意的前提下,对原著中部分篇章、段落及字句作了删节。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和阅读顺畅,对作晶中出现的台湾当局的一些组织名称、职务名称未加以改动,仅做些技术处理。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的评论,是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并不代表出版者的立场。 -
台灣身體論:王墨林評論集 1979-2009(第一卷)
本書撰寫內容橫跨劇場、舞蹈、政治經濟學、醫療體系等。此外,本書也從多元的文類切入作反向思考,並旁徵博引東西方哲學,諸如法國的結構主義以及中國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用以檢視東西方經典的文藝作品,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身體意象。其背後的核心價值實為深層的人道關懷,並且跟台灣戰後的藝文發展環境,有著密不 可分的對照關係。不同於台灣坊間常見的編年戲劇史或藝術家傳記,本書的書寫策略與風格跳脫制式思考模式與邏輯,並在歷史、地域、類型、理論之間作出層層的 辯證與剖析。同時,也開拓了藝文評論的新視野,以及邊緣藝術的思考疆界,為台灣戲人文類出版品中罕見的實驗性著作。 第一章身體的劇場化民劇場國家化的社區營造殘酷劇場黑死病與鍊金術身體從暴力中成形樣板戲從京劇到革命現代京劇之路 第二章身體的系統化疾病疾病的比較文化學 女性 男城 女體慾望 第三章身體的規馴化國家少年的身體履歷從新竹少年監獄到《索多瑪120天》的身體祭儀體罰為了洗誰的性靈?身體資本與文化資本共同體資本主義第四章身體的排除化後殖民認同政治在亞洲尋找身體 暴力身體神話的排除構造第五章身體的流儀化顯身道德市民社會消費社會的身體論第六章身體的典籍化系譜器官我的身體就是我的工具肉性。 -
台湾的社区营造
内容简介 自从1994年文建会提出「社区总体营造」的政策,「社区营造」就在台湾展开一场最基层、最普及、最温和,但影响却难以估计的社会运动。 姑且不論其在各地的成功率,但它的確一點一滴在喚醒人們對土地、對家鄉的感情,拉近了鄰里間的關係,也交還給人民對生活環境與空間的主控權,是一個真正由下而上、浩大綿久的家園再造工程。 姑且不论其在各地的成功率,但它的确一点一滴在唤醒人们对土地、对家乡的感情,拉近了邻里间的关系,也交还给人民对生活环境与空间的主控权,是一个真正由下而上、浩大绵久的家园再造工程。 本书作者长年参与台湾社造工作与研究。 其先就社區營造的概念及台灣數百年來社區型態的演變,加以說明;再以營造空間、福祉經營、創發產業、深耕文史等四個社造類型,分別介紹台灣都市新舊聚落、小鎮、農村、鄉村生態、鄉村特色產業、原住民部落等成功的案例,也讓讀者得以分享這些社區一路來的經驗、心情與智慧。 其先就社区营造的概念及台湾数百年来社区型态的演变,加以说明;再以营造空间、福祉经营、创发产业、深耕文史等四个社造类型,分别介绍台湾都市新旧聚落、小镇、农村、乡村生态、乡村特色产业、原住民部落等成功的案例,也让读者得以分享这些社区一路来的经验、心情与智慧。 -
我們需要什麽樣的「中國」理念
曾經有過一個「同一性」的中華文明嗎? 如果有,那是什麼? 這個文明有未來嗎? 難道她真的「偉大」到可以解決危機重重的世界嗎? 本書收錄太陽花論戰的篇目和討論「中國理念」問題的相關討論文章 台灣的問題從來不是台灣的問題而已,而台獨的問題歸根究柢是中國的問題。中國在當代世界裡,除了經濟崛起、政治崛起之外,更要面對思想與文化的崛起。如果在將來,中國作為一個理念,涵蘊了一套有召喚力的價值與實踐,形成了一個能提供給人類新的安身立命……這是有希望的,因為西方的發展模式、霸權模式、欲望模式已經圖窮匕現了……台獨未嘗不是在一個世界不知要向哪裡繼續走下去的焦慮下的一種退縮性的、封閉性的、孤立性的、自了漢的立場,而這個立場的激進化又不得不說是因為美國的衰落與中國的興起這兩個因素的共構。「中國」是什麼,也許竟是當今世界的一個最重要問題。──趙剛 歷代疆界發生過大大小小的變動,被南北不同族群以戰爭侵入,或是以戰爭擴張,每一個朝代更有高度發展的嚴刑峻法,凌遲、腰斬、車裂、剝皮,動輒上千人的誅九族,也都曾經因為土地集中以及苛稅暴政,而發生了數百次的人民起義。這是同一個中國或是同一個帝國嗎?──劉紀蕙 -
台灣的社區營造
自從1994年文建會提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政策,「社區營造」就在台灣展開一場最基層、最普及、最溫和,但影響卻難以估計的社會運動。姑且不論其在各地的成功率,但它的確一點一滴在喚醒人們對土地、對家鄉的感情,拉近了鄰里間的關係,也交還給人民對生活環境與空間的主控權,是一個真正由下而上、浩大綿久的家園再造工程。 本書作者長年參與台灣社造工作與研究。其先就社區營造的概念及台灣數百年來社區型態的演變,加以說明;再以營造空間、福祉經營、創發產業、深耕文史等四個社造類型,分別介紹台灣都市新舊聚落、小鎮、農村、鄉村生態、鄉村特色產業、原住民部落等成功的案例,也讓讀者得以分享這些社區一路來的經驗、心情與智慧。 本書特色 1.台灣的社區類型五花八門,本書將其分門別類,讀者可以輕易學會認識台灣社區的概念。 2.社造的過程常有溫馨而具地方智慧的故事,這是本提供經驗分享及能量交換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