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圯埔
本书包括生态环境与历史背景、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三大部分。主要研究汉人在林圯埔的开拓过程,尤其是强调汉人在林圯埔的拓垦过程中,如何适应内在的生态环境与外在的文化环境。 -
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
「學運世代」不需要定調,而是一種異質多元的精神內涵。學運後第一個十年,他們各自承受成長歷程中的焦慮,也努力尋求生命的出口,如今,他們正從不同角落用力發聲,形成一片「眾聲喧嘩」…… 這是一本關於台灣學運世代的「生命史」,不是學運理論或學運史;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這群「人」畢業後生命歷程的書,不是回顧 80 年代到野百合學運歷史脈絡與定位的書。 更精確的說,這是一本關於學運世代過去十年嘈雜喧嘩、活力奔放、成長轉變、多元異質、苦悶焦慮、生命情懷的書。 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精神象徵,三月學運當年在中正紀念堂廣場上豎立的「野百合」雕塑,至今仍是台灣社會對於學運世代的認知圖騰。但若觀照學運世代身處的台灣 80 年代巨變結構,羅大佑的黑色異議歌聲,或許更飄盪貫穿了學運世代的成長背景。 在某種程度上,羅大佑的吶喊批判與誠實情歌,象徵著學運世代年輕人在那個年代被社會辨識的重要特質:反抗威權體制與萬年國會,要求民主改革與校園自治,充滿素樸的正義感與理想性格。 然而,回到「人」的本質來觀察,沒有人能夠永遠維持原狀、不做變化。連羅大佑都在九○年代拒絕再被定位於「抗議歌手」,學運世代在過去十年生命歷程中出現各種轉變甚至「變形」,毋寧也是極其自然的人性成長過程。 從「人」的角度切入,或許更能了解學運世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
社會運動的年代
台灣社會自解嚴後,民主化的腳步加速社會運動的普及,在主流媒體看不到的地方,社會運動的力量已無聲無息浮現在各個角落,越來越多的群體採用這種語言,這種深植於人心中,相當多元化的意見表達方式,一旦在社會運動的年代忽略了這股集體力量所帶來的種種挑戰,就無法清楚理解台灣社會變遷的過程。 《社會運動的年代》是一本傳承學界二十年來研究成果,並開展新局的重要著作。本書邀集十三位社會學、人類學、政治學、法律學者,就四大社會運動研究議題:組織與策略、法律與人權、日常生活,以及學界研究成果,就其關注的領域分工寫作,共同探索台灣晚近二十年來的社會運動歷程,引領讀者更全面性地理解台灣的運動社會。 -
黑金
为何有人说李登辉是台湾黑金教父?黑道,角头,流氓,帮派怎么在台 湾兴衰壮大?台湾黑道如伺输出海外?如伺幸制政局?一清、治平……台湾为 何越扫越黑?本书已在台湾出版发行,是台湾第一本完整访问帮派、黑道背 景人物的政治揭密,包括罗福助、吴桐潭、天道盟、竹联帮、四海帮等台湾 赫赫有名的组织犯罪首领都曾接受过作者的专访,本书详细披露台湾各帮派 的兴起源头、发展过程乃至最后介入政治、商业的现状。 -
儒家伦理与社会秩序
本书原名《儒家伦理与秩序情结》,于1989年由台北巨流图书公司出版,乃笔者开授“中国社会思想史”多年来教学相长的结晶,主要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中国社会思想的孕育和发展大势,与八年后由同一公司出版的《思人风云》是姐妹篇。前者处理传统时代的思想概况;后者跟踪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变化脉络。 儒家思想是传统中国人的价值来源,支配中国人的思想行为达二千年,但自西潮掩至,加上现代化巨浪的连番冲击,儒家思想在洋务运动期间(1861—1894)还是一枝独秀,到了新文化运动之际(1915一1921),只在短短半个世纪之间,就已成为众矢之的了。其后国共内争,奉马克思主义为圭臬的中国共产党取得政权,儒家思想就更命途多蹇了。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势日盛,中国共产党已意识到须要由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在此背景之下,以建立和谐社会为职志的儒家思想,肯定要背负新时期的历史任务。 -
跨國灰姑娘
◎聯合推薦 作家/吳音寧 台大社會系主任/林鶴玲 作家/胡淑雯 作家/柯裕棻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夏曉鵑 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張茂桂 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謝國雄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顧玉玲 你所見到的這本書,是台灣近年來最好看的報導文學,也是一本討論外籍幫傭在台情況的學術鉅作。它獲得多項首次頒給台灣人的重要國際學術榮耀,更受到國內中研院與國科會的肯定。之所以說它是本學術論文,是因為它的下筆嚴謹;說它不單純是一本學術論文,因為它真的如同小說一樣好看。翻開它,藏匿在台灣日常生活背後的故事,就會如同電影般在你眼前展開。 這本書說的是女性外籍幫傭來到台灣的故事。自1992年起,一批批的家務移工憑著勇氣,飄洋過海來到全然陌生的島嶼,僅僅計算登記有案的家務移工,就已經超過16萬人。她們以短期契約的過客身分,在台灣社會的邊緣角落裡默默工作,維持著台灣社會的「現代生活」,但是,一般雇主只把她們當成「用玩即丟」的勞動力,無法享有公民權,甚至基本人權。 在這些隻身來台的家務移工眼中,我們熟悉的場景與畫面,都轉變成另外一種面貌:對於剛到台灣Vanessa來說,中正機場是一個通往未知的起點,高速公路邊的叢叢樹林,隱藏了無法想像的恐懼。對於Tiwi來說,Qoo果汁是她照顧的台灣小孩最愛的飲料,也是她用來寄往國外、向女兒表達母愛的補償工具。每一個家庭屋簷下,都有一則從未被說出的故事,連接著台灣新富雇主和來自東南亞的家務移工。 從馬尼拉到台灣,走過台北火車站、中山北路,一直到家中的廚房與臥室,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藍佩嘉訪談了58位菲律賓、35位印尼女性幫傭,讓我們深刻地瞭解她們的命運與想法,是第一本完整介紹外傭生活的報導著作。作者也採訪了51位僱有外籍幫傭的男、女主人,讓我們得以省思,自身家中的的親子與夫妻關係,其實如此脆弱。 本書最初於2006年在評選嚴格聞名的杜克大學出版社(Duke University Press)以英文出版,獲得美國社會學會性∕別研究年度傑出書籍獎、國際亞洲學者會議社會科學最佳書籍等獎項。經過三年之後,藍佩嘉以反璞歸真的母語,重新改寫《跨國灰姑娘》,以淺白易懂的文字和大量的真實故事,呈現給台灣的讀者。如作者自言,這本書希望不只是以理論語言說服他們,更希望以呈現不同人群的生命故事,讓讀者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