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鸿章传
梁启超说:“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从一个人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四十年,这样的人物无论如何都应该被重视和铭记。 《李鸿章传》从李鸿章的早年落拓,写到他镇压太平天国,创办洋务运动使其声望达到顶点,再到甲午战争撞碎其强国梦,迅速由盛而衰,最后只能周旋于列强的外交舞台直至死去的悲壮一生。 甲午年洋务运动的破产,让人感到“以一人而敌一国”的无望与悲恸,梁启超也由此发出“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的感叹。 梁启超把李鸿章与曾国藩、张之洞、俾斯麦、加富尔、伊藤博文等人做了比较,指出李鸿章是怀着忍辱负重、死而后已之心为清政府“修修补补”的,只不过他缺少长远的政治眼光,不懂得为后世立百年计。 李鸿章不懂得现代民主政治的特点和国民的地位、国民在现代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处落于下风。处处受制。总之他的失败也就是晚清政府的失败,是晚清政府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民主政治的必然结局。 -
梁启超传
本书据史立传,既保证史实的客观公正,又将史料故事化,注入诗人之深情笔致、作家文学想象、学者之哲理思考,分段勾勒梁启超的政治生涯,客观评说这位时代巨人的功绩与局限,同时生动再现清末民初的历史大变局背景,以及动荡时世中一代思想者痛苦焦灼的心路历程。 他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他的《变法通议》是一新文化向旧文化宣战的第一把利剑;他的“小说界革命”的尝试为腐朽的旧文学注入第一支兴奋剂。他就是梁启超!他力主变法却踏上流亡之路;他推行共和体制却步履艰难;他指挥讨袁护国却遇重重阻拦;他与康有为同为戊戌干将,却最终分道扬镳……他坚决相信中国不会亡,所以他虽然处在全然无望中,却始终在挣扎奋斗。 如果说孙中山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则梁启超便是民主思想的先行者! -
王安石传
《王安石传》约16万字,详尽编述了荆公的时代、荆公的传略、执政前的荆公、荆公与神宗、荆公的政事,分民政财政军事教育选举等;荆公之武功、罢政后的荆公、新政的成绩、新政的阻挠与破坏,荆公之用人与交友、荆公之家庭、荆公之学术与文学等。书后附有王安石年表和王世系表。 -
李鸿章传
《名人名传系列•李鸿章传》参照了中华书局1989年重出的《饮冰室合集》影印本。为方便读者阅读,编辑过程中,一律采为现今通行的新式标点,部分人名译法按当今译法做了括注;并选配了一些图片。《李鸿章传》有别于传统的人物传记“类皆记事,不下论赞”的模式,作者秉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的独特历史视角和批判精神,“全仿西人传记之体,载述李鸿章一生行事,而加以论断”,又与同时代的欧美政治进行比较,既有英雄相惜,也有批评叹惋——“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意识创新,论述严谨,旁征博引,评判公允,可谓是人物传记中的经典之作,读来耳目一新,启人心智。 -
李鸿章传
读中国近代史,势不得不口李鸿章;读李鸿章传,亦势不得不手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 李鸿章一如霍光不学无术,又像诸葛亮身兼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与曾国藩犹如管仲之于鲍叔,韩信之萧何;更有甚者,把他比做梅特涅、俾斯麦、伊腾博文。 染启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又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
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他叱咤政坛,潜心学问,仅遗留下来的著作就有1400多万字。在忧国忧民、投身社会、匡国济世、勤奋著书的同时,也注重对下一代的教育,因此他的孩子个个成才:长子梁思成是众所周知的建筑学家,次子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则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九个子女中出了三个中国科学院院士。该书作者吴荔明是梁启超外孙女,以详实的史料和鲜活的事例,详细追溯了梁启超子女们的非凡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