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守卫底线
《守卫底线:转型社会生活的基础秩序》讲述为了重建改革的共识与动力,应当对改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改革进程进行建设性的反思,但这种反思不应当在过强的意识形态化氛围中进行,而应当将这种反思建立在建设性、负责任和理性的基础上。因为意识形态的僵硬对立,会妨碍我们对一些要害问题的准确判断,并缩小选择的弹性空间。而守护甚至重建社会生活的底线,无疑是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
重建社会
在关于稳定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思维。我们要准确地来判断中国发生的这些矛盾和冲突的性质,准确地来判断社会发生大的危机的可能性。既不要偏左,也不要偏右,特别不要宁左勿右。在这个前提下,用充分的自信来面对这个社会,面对这个时代。 我们应当认识到,基于利益的冲突是理性的冲突,是可以用谈判、妥协、讨价还价的方式解决的。我们的任务不是消灭这种现象,而是要为这种现象的发生设立规则,要为这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制度化的方法。好的制度不是消灭冲突,而是能够容纳冲突和用制度化的方式解决冲突。 尽管我们目前的经济问题是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起的,但我们现在所面对的问题,与其说与美国今天的问题相近,不如说与历史上那些传统经济危机引发的问题更相近,或者说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美国所面对的问题更相近。 -
非常时代
1890-1920年代,被称为美国的进步主义时代。新工业的发展、新发明的出现、大公司的兴起,改变着经济景观和社会图景,它们带来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量消费品,数百万的额外工作以及比任何时候都多的财富,同时也带来了激化的社会矛盾。利用近期社会史的丰富学识,斯蒂芬·J·戴勒展示了这些变革是怎样影响着各种背景和职业中的美国人,进步时代的美国人为经济保障、自主权以及社会地位而奋斗着,通过这种展示,他向我们提供了关于美国历史中这一关键时代的引人入胜的新诠释。 -
旧制度与大革命
《旧制度与大革命》公认是研究法国大革命的一部经典之作。在书中,作者通过对大量史实的分析,揭示了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联系。法国大革命似乎要摧毁一切旧制度,然而大革命却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一些原以为是大革命成就的制度其实是旧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作者除了对法国大革命的起因与后果提出了一种开创性的解释之外,还提出了许多引发后来史学家和政治学家思考与探索的现象与问题,例如,何以封建特权对法国人民比在其他地方变得更为可憎?何以法国人宁愿先要改革,后要自由?何以繁荣反而加速了大革命的到来?等等。 尤为可贵的是,作者不是凭空“思考”法国革命,而是扎扎实实地依靠对原始材料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作者阅读和利用了大量前人从未接触过的档案材料,包括古老的土地清册、赋税簿籍、地方与中央的奏章、指示和大臣间的通信、三级会议记录和1789年的陈情书等。根据这些史料,他得以深入了解、具体描绘旧制度下的土地、财产、教会、三级会议、中央与地方行政、农民生活、贵族地位、第三等级状况等,并阐发自己的论点。 -
留守中国
1. 作者团队深入贵州、山东、广东等省份,深度调查,利用一手材料,展现留守现象的深层纹理。无宏观理论阐述、无过分悲情的揭露,中立、温和,讲述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真实故事,直击中国城市化软肋。 2. 中国的城镇化说到底应该是关于人的城镇化。中国的农村正在衰败,而庞大流动人口却始终无法融入城市,父母儿女天各一方。新型城镇化能否终结庞大的人口迁徙流动,从而终结留守问题?广州番禺的样本或许可以揭示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向。 3. 书中作者深入留守家庭拍摄的照片与文字图文互现,共同呈现留守群体的困苦与坚韧。 -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
《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内容包括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分层分析、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体系的变化——对农村的分析、市场转型与社会分层体系的变化——对城市的分析、理论争辩与尚待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