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启蒙运动
-
學衡派與五四時期的反新文化運動
五四運動是中國現代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是思想、文化的大規模改革運動,在五四運動期間,中國邁向現代化的過程,呈現出一種激烈的反傳統傾向。民國初年,共和體制失敗,政治社會動盪腐敗,使知識份子萌生一項信念,為使中國重獲新生,必須從事大規模的改革,只有將民族的思想、倫理徹底改造,才能促成政治社會的更新。新文化運動要求解放,尊崇個性的浪漫傾向下,以儒家倫理綱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被指為近代中國一切弊病與困厄的根源。不過儒家思想雖迭遭打擊,卻仍有許多知識份子執著於傳統儒家文化的倫理價值,即論者所謂的「中國現代保守主義」,也正是對五四反傳統思想的反動。面對王權崩毀,傳統倫理架構徹底解體,這些保守主義者,必須從固有的思想範疇之外,汲取新的觀念,作為捍衛傳統的理念工具。中國現代保守主義實呈現紛賾多變的繁複面貌,整個五四時代的思想層面也並非單純的激進──保守的二分法所能涵蓋,必須對本期的保守主義思想作更深入的研究。本文以五四時期最重要的保守團體──學衡派為中心,對這一時期保守思想的內涵與本質做一粗略剖析。所謂學衡派係指以學衡雜誌為主軸所形成的學術團體,其成員包羅至廣,各人思想取向也不盡相同,實難一一分析。本文將學衡派視為一個整體,根據其所論及的問題,逐項縷述他們反對新文化運動的理論根據及其文化思想。 文共分五章,第一章討論五四前期反對新文化運動的守舊人士,以國故派及林紓為中心。第二章敘述五四後期學衡派興起的背景與經過,並回溯部分成員在五四前期與新文化運動的文學論爭。第三章分析學衡派的思想淵源及其反對新文化的主張。第四章論列學衡派的文化成就及文化理想,並對其成敗得失稍加檢討。最後一章結論,則由中國近代民族主義的發展脈絡,綜論五四時期激進派與保守派在中國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與意義。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本书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
触摸历史
《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内容简介:去年9月,我在中大念研究生时的学长、现任广州出版社副总编辑王家声来访。茶过三巡,话题逐渐严肃起来,最后竞集中在学术书籍能否“图文并茂”上。老同学见面,无须客套,我当即高谈阔论一番。没想到话音刚落,王兄“拍手叫好”的同时,从口袋里掏出一纸“鲜活的五四策划草案”。原来人家是早有预谋,我的出色表现,纯属自投罗网。好在“五四”我有兴趣,“图文”我也有兴趣;至于如何运作,王兄说,一切都好商量。几乎没有多少犹豫,我就将出版社的主动策划,变成自家的研究课题。 -
西学在中国
2009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西学在中国”成为中国文化论坛该年度的年会上的主题。西学自“五四”前后涌入中国,与国学纠结日深,不管推崇还是诟病,都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于是,跨学科的学者们,就此主题回顾、探讨:五四运动与中西文化、西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研究、中国语境中的西方学术研究、西学在现代中国的效果历史、西学之中国研究的前提反思……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宪政与孔教、“科学救国”和“科学不能救国”、中国崛起中西学的角色……这些看似抽象的论题,其实与昨日、今天的中国息息相关,每个人的生活中每天都遇到西方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那么对中国的明天乃至后天意味着什么呢? -
五四新論
1919年的五四運動以其無可抑遏的能量全面批判傳統、引介新思潮,開創了中國現代化的新面貌。其衝擊之深,影響之遠,猶如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開啟後代思想之先河。 在二十世紀尾聲將盡、世界局勢重大轉變而各種僵固的意識形態紛紛走向修正調整之際,今年適逢「五四」八十周年,我們顯然需要從新角度、新視野來理、詮釋解「五四」。 過去,「五四」以民主、科學、民族主義、反傳統主義展現其核心理念,人們依此構築出「五四」的基本圖像。但今天,有了相當的縱深,我們不能認為單憑這些理念與圖像便足以解釋「五四」的全貌;我們必須正視「五四」意蘊的複雜性,多層面地探討「五四」的實質,如此,才可能發現「五四」當代圖像及其世界性意義 ——相互激盪的世界主義與民族主義、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懷疑精神與宗教精神、個人主義與群體意識。從而了解五四既非文藝復興,亦非啟蒙運動,它的思想世界是由很多變動的心靈社群構成。這是八十周年之時,我們擺脫了教條與意識形態之爭之後,對五四所應有的新認識,這也是本書出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