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德政治哲学讲稿
★ 思想家解读思想家。康德对阿伦特影响至深。 ★ 1970年,阿伦特受邀在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讲学,本书主体为当时备课稿的整理。 1969—1971年,阿伦特发表了《共和的危机》中所收的几大名篇。政治判断,是阿伦特晚年思考的核心问题。 ★ 这本讲稿中所呈现的内容,被认为是《心智生活》没有写出来的第三卷“判断”的预备。 《心智生活》是阿伦特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因为她要通过这部作品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 ★ 这虽然是一本就事论事的讲稿,但通篇演绎的是一个关键词:“判断”。作为人,我们的自由体现在什么地方?是足够多的财富吗?是足够高的地位吗?还是足够高洁的心灵?阿伦特认为,都不是!我们的自由,体现在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进行“判断”!自由不是封闭的,自由是开放的,有参与,有判断,才有自由。 ★ 阿伦特在本书中对“判断”的论述,标志着阿伦特的政治哲学走向成熟,是她核心政治哲学的完成。 ★“判断”不是政治家或伟大人物的特有能力,而是每个人的基本义务: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系统思考人类的精神活动,是汉娜•阿伦特晚年收官大作《心智生活》的旨意,遗憾的是,终篇“《判断》”未及展开,阿伦特便辞别人世。本书汇编了阿伦特关于判断问题的核心文献,并对她在这一问题上的思考方向作出了解读。 如何摆脱生命的平庸和自由的虚无? 以重建康德的政治哲学为入口,阿伦特认为:只有作出判断,只有对公共世界里上演的事件运用我们独立的判断能力,世界对我们来说才具有意义。 政治地思索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行动。 顶尖阿伦特研究专家、著名社会主义者罗纳德•贝纳尔编选并讲解。 人们可以说,阿伦特在1960年代发表的文章中所尝试表达出来的判断概念,之所以被本书中的判断理念所“驳倒”,恰恰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后者反映着阿伦特核心政治哲学的完成。 —— 罗纳德•贝纳尔 -
精神生活·思维
《精神生活》被公认为汉娜·阿伦特最伟大的著作,也是她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前的遗世之作。这本书探索了沉思生活中的思维本身。与阿伦特之前的著作大多关注精神之外的世界不同,这本书标志着一种转向,它以三卷的篇幅,对在阿伦特看来具有基石作用的精神活动作了深入的探索。她将《精神生活》分为“思维”、“意志”和“判断”三部分,亦即她所认为的精神的三种基本活动。由此,她对精神活动进行了全面而富于洞见的分析。这本书,将是“20世纪人类精神中最亮的明灯”,是阿伦特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遗产。 -
The Banality of Evil
This highly original book is the first to explore the political and philosophical consequences of Hannah Arendt's concept of 'the banality of evil,' a term she used to describe Adolph Eichmann, architect of the Nazi 'final solution.' According to Bernard J. Bergen, the questions that preoccupied Arendt were the meaning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Nazi genocide to our modern times. As Bergen describes Arendt's struggle to understand 'the banality of evil,' he shows how Arendt redefined the meaning of our most treasured political concepts and principles_freedom, society, identity, truth, equality, and reason_in light of the horrific events of the Holocaust. Arendt concluded that the banality of evil results from the failure of human beings to fully experience our common human characteristics_thought, will, and judgment_and that the exercise and expression of these attributes is the only chance we have to prevent a recurrence of the kind of terrible evil perpetrated by the Nazis. -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伦理的现代困境
译丛取材选目则不吝其小,助力求主题相对集中,现约略勒成数专辑:一曰西方古典思想与人物,尤以古希腊为要。二曰西方政治理论与实践,特重近代以来作为西方思想制度主流之自由民主的发展。三曰知识分子与自由市场,全球化使我们皆卷入市场经济,超越性大概正是较现实的中华人文化所需特别留意处。五曰陀思妥耶夫斯基与俄罗斯思想,藉此希望国人眼光也能注意我们近邻心灵的深邃。六曰《学术思想评论》,由贺君照田主编,其中有译有评,最近几辑尤注意中西历史交叉延入“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 -
Eichmann in Jerusalem
Hannah Arendt’s authoritative report on the trial of Nazi leader Adolf Eichmann includes further factual material that came to light after the trial, as well as Arendt’s postscript directly addressing the controversy that arose over her account. -
平凡的邪惡
一本精彩至極,卻絕對令讀者坐立難安的第一手觀察報告! 邪惡…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 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六年後的1961年4月11日,在以色列耶路撒冷法庭中,展開一場令全球矚目的納粹戰犯審判。審判的主角阿道夫.艾希曼(Otto Adolf Eichmann)是納粹德國在東部佔領區內「尤太問題」的執行者之一,雖然並非納粹政權的高層決策者,但在尤太人滅絕上仍扮演重要角色。 國際著名政治學者漢娜.鄂蘭全程參與此次的審判活動,透過現場的實際觀察,以及對歷史的大量分析,提出了「邪惡的平庸性」的概念。邪惡本身並非得如希特勒般狂暴,而是可以平凡無奇地展現在任何人身上,並且其發揮的作用絕對不亞於血腥屠夫。本書在1963年出版後,受到廣大注意,也引起許多反彈。但即使經過數十年後,這本書依然是理解尤太歷史、納粹德國,甚至正義與邪惡問題的經典作品。 本書特色 ◎ 本書由東吳大學端木愷講座教授黃默老師審訂、東吳大學人權學程雷敦龢(Edmund Ryden SJ)老師專文導讀。 ◎ 透過政治學者漢娜.鄂蘭的深入分析,顛覆一般對尤太人的既定概念,讓讀者重新思考近代尤太歷史、社會的最佳入門書。 ◎ 對台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也更讓我們可以去思考,當一個國家機器假以「公」的名義進行非正義行為時,決策者、執行者、社會群體在公義、在道德、在責任上,該如何去面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