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潜规则
这是第一本详细披露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的纪实报道,是第一本揭示美国一流大学招生潜规则的书,是第一本提醒亚裔学生申请美国一流大学所必须要注意的隐性标准的书,是一本促进教育公平并改变了美国一流大学招生录取规则的书。 作者通过历时三年对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杜克、康奈尔等美国100多所高校的深入调查和追踪报道,通过副总统戈尔、参议院多数党主席弗里斯特的儿子如何凭借显赫的家世从排名最后的申请者被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优先录取,通过杰出优秀的亚裔学生如何被哈佛、耶鲁、普林斯顿、哥伦比亚等常青藤名校一一拒绝等一个个招生录取中的真实故事和录取中选为人知的细节,首次详细揭示了美国一流大学招生中存在的鲜为人知的双重录取标准。 该书一经出版,便畅销全美,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动,使哈佛、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著名大学受到社会舆论的空前压力,迫使哈佛等著名大学取消了有利于权贵富裕家庭的提前录取政策,作者也因此荣获2004年普利策奖。 -
大学
美国高等教育在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令人瞩目的促进作用,为世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美国高等教育的成功,受到全球教育界的追捧,“美国范本”频频被引用作教改依据,各国赴美留学人数也屡创新高。以中国为例,根据美国“2012门户开放报告”,2011-2012年被美国 高等教育机构录取的中国学生数量从157,558名增加到194,029名,增长率为23.1%,继续稳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的宝座。 在这样的“学美热”中,也不乏有理性观点,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安德鲁•德尔班科回顾了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从殖民地时期的小型学院,到改革时代的研究型大学;学生从早期的单一男性白种人,到现在多性别、多种族;课程发展从早期要求所有的学生学习经典名著、数学和道德课,到现在可供学生选择的大量选修课…… 在诠释美国独特优势的同时,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教育面对的危机:高等教育资助减少、学费增加;轻视本科教育、师资匮乏;高等教育的意义遭到质疑……未来只有进一步明确大学的使命,才能改变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因素。大学的使命在于消除社会的不平等,点燃求学者的思想。 -
我的科大十年
香港科技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所百分之百由“海归派”华人留学生创办的大学。她在短短十年间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堪称中外教育史上的一大奇迹! 本书是作者参与创建香港科大的历史记录。从创建科大的历史机遇、创建科大的理念,到科大十年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都在书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读者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一所初创大学在短短十年间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了解到一大批教育精英为香港科大、为中国教育所做的杰出贡献,而且还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创校过程中所经历的顺境与挫折、幸福与痛苦、欢乐与悲哀…… -
学术的秩序
本书探讨的是教育问题。本书就是在希尔斯过世后,由他的几个弟子从他有关论述高等教育的若干论文中选编辑成的。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说,这还算不上是一部专著,只是一本论文集,希尔斯好像也没有关于高等教育的专著。收录在本书中的文章,最早的发表于1938年,最晚的发表于1995年(希尔斯在这一年辞世),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不仅仅是一本书,它集中体现了作为社会学家的希尔斯对高等教育的看法。 -
高等教育哲学
本书各章将论述相互关联的八个方面。首先论述的是,我们怎样才能知道高深的学问在何时是可靠的;高深的学部是否因为要躲避市场和政治竞争场所的曲解,而只好被关在密封的象牙塔中,或者应该在具有这些成分和事件的熔炉中得到锤炼(第二章);具有高深学问的专家都是他们各自学科中称职胜任的评判人和鉴定人,大学里的学者社团是否应该成为一个自治体(第一章);在进行这些深奥学问的教育的过程中,为了推进这些学问的发展,学院和中学的教师是否应该享有完全的理智上的独立性----也就是术自由(第三章);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掌握高深学问的才能的,那么学院和大学之门应该向谁开放,选择的标准应该是门第主义、功利主义还是平等主义的(第四章);我们应该怎样为那些进了本科学院的学生组织教育,他们所受的高等教育应该像自由教育一样本身就是目的,还是应该朝着更为实用和专业的方向(第五章);高等教育是否需要高等教育学,深奥的教材如何选择,教材应有怎样的结构和组织,学习的动机应如何形成,学习成绩如何评价(第六章);高深学问的微妙的差异是否需要一种比一般道德更高深的伦理道德,也就是一种具体的职业道德(第七章);最后,是否存在一种意味深长的观念,在这观念中对高深学问的探索具有宗教的内涵(第八章)。 -
象牙塔的变迁
学术卡里斯玛,源自马克斯•韦伯的论述,意指学术的神秘魅力或巫术性质。这种魅力存在于尚未被规范的前现代学术形态,也存在于现代研究型大学所确立的各种规范中。 本书讨论学术卡里斯玛与现代秩序下的研究性大学,,从中世纪的学术形态直到现代学术形态的形成,以及在此过程中研究性大学的兴起和学术卡里斯玛的转变。作者认为,“官僚化”与“商品化”两大因素对个人精神生活的逐渐渗透,驱动了学术秩序的理性化与“世界之祛魅”的进程。现代学术体制正是通过培育这种新型学术卡里斯玛而形成的。 一本惊人的杰作,才华横溢。其风格与方法可能有迹可循,但作品整体的大胆创新令人振奋。 ——谢尔顿•罗斯布拉特,美国科学家 (克拉克)用机智的分析,趣味盎然的档案轶事及诡异的幽默感建构起这部作品,那种起头如神来之笔的作者总是令人难以抗拒。一部奇特的杰作! ——安东尼•葛拉芙顿,《纽约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