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修订版)
本书叙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前近200年的历史,并将这个时期概括为“美国的奠基时代”,凸现了它在美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美国的奠基时代(1585—1775)》不仅重视政治、经济等传统史学所关注的内容,而且吸收社会史、思想史和文化史研究的成果,对北美社会演变的各个侧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全书引证丰富,大量利用了各殖民地的档案和当时人的日记、书信、旅行记等原始文献,广泛吸收了美国和国内最近几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反映了国内外美国早期史研究的前沿进展。本书还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索,既重视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又强调英格兰文化的主导作用,并对美国早期史研究中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做出了回应。 -
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
1942年,《华盛顿的起床号(1860-1865)》获得了普利策奖,作者玛格丽特·利奇是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曾两度获得该奖项。本书主要描述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经历。“起床号”,一方面标志着华盛顿作为一个国家首都的意识觉醒;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它从奴役到自由的觉醒。玛格丽特以传神之笔再现了这段波澜壮阔的内战史,点活了这出历史大戏中所有的主次人物,既有新闻性的严谨还原,又充满真实的感染力量。它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 -
美国通史
美国,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国度,真正存在的时间才二百多年,但一直是那样生机勃发,在人类居住的这个星球上“孜孜不倦”地播种希望,传播各式各样的所谓“标准”。为什么偏偏会是美国?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能够给人以启示。美国过去的历史可以给出上述问题的答案。 本版《美国通史》是第12版,从几万年前的史前时代到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的2004年选举,时间跨度长,涉及面宽;关注的焦点在于:一个国家,即美利坚合众国的特殊的政治结构,是如何在众多美国人言行的影响下产生,而合众国反过来又如何影响了每个美国人的生活。 “关于过去的争论”是本版《美国通史》的一个新栏目。几乎对美国复杂的过去的每个方面,历史学家们都有争论。因此,《美国通史》每一章都有一篇短文,就某一重要的历史争论给予评介。 另外,每一章都辟有以下三个特色栏目之一: “回顾过去”——有关好莱坞历史题材电影的文章; “用地图展现过去”——涉及该章主题的一组地图; “美国人物”——一位主要或代表性人物的传记。 -
美国简史
这是一本简明读本,涵盖了上至印第安文明,下至奥巴马上任的约四百年美国历史。以编年与纪传体结合的形式,涵盖了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与重要历史人物,涉及政治、经济、法律、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本书也是一个精巧的画廊,300余幅精心挑选的图片展现出一幅美国历史的全景画卷。区区四百年,只是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沧海一粟。漫漫四百年,是一个国家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征程。美国梦,既是自由、平等、民主这些耳熟能详的口号,又创造出了实实在在的惊人财富与荣耀。岁月山河,善缘恶果,均在这美国梦中沉浮至今。 -
帝国的分裂
美国革命是一次奇怪的革命。“在其他的革命中,人们拔剑出鞘是为了捍卫受到侵犯的自由,反抗那正在威胁着社会核心的压迫。”但很难说美国革命是由于这个爆发的。北美的保皇主义者彼得·奥利弗(Peter Oliver)批评说:“这是地球上从未有过的最胡闹和不自然的叛乱。” 对北美在 英国治理下的生活的优劣,可以用几个量化指标来做一个简单的审视。第一个指标是人均税负。以不列颠本土人民在1765年人均税负为100,弗吉尼亚、康涅狄格、纽约、马萨诸塞、马里兰、宾夕法尼亚诸州的税负只在2到4之间(0.1到0.22美元之间)。第二个指标是居民身高。英法七年战争期间美洲殖民地新兵的平均身高大约是1.727米,比同期的英国新兵的身高平均要高上7到8厘米。也就是说,几乎在200年前,殖民地人民的身高就达到了现代水平。根据常识,身高反映营养水平,间接反映生活水平。第三个指标是收入水平,1760年代北美人的人均收入是60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920美元)。第四个指标是经济学家所估算出的英国贸易法规给北美施加的直接间接经济负担——平均每个人损失0.26美元。 无论如何,英国在北美的统治说不上严酷。正相反,可以说是善治的典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北美人民普遍都有英国认同。 那么,为什么北美还会独立出去,就是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本书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转变两个旧观念:1,不要把北美的独立看作是殖民地对帝国的反抗,而应该看出,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北美独立不是战争的起因和目的,而只是内战的结果;2,应该从英帝国的整体环境来考虑美国革命问题。 首先,与其说美洲革命是一场反抗暴政的起义,不如说这是一次“跳船”行动。从根源上来看,使北美人离心离德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英国统治的不放心。再具体一点,就是英国国内政治的弊陋和腐败导致它统治合法性的丧失。再追根溯源一点,就是十八世纪英国正在经历政治转型和社会转型,在这种转型中,君主立宪制与议会制的争斗、大众社会与大众政治的兴起、政治改革呼声与社会运动都在摧毁殖民地人民对英国政治的信心。直到1775年,殖民地人士都确定自己在处于一场由政治和社会腐败引发的宪法危机之中,这种危机心态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英国诸项殖民地政策的判断。 其次,英帝国的政治结构是有严重缺陷的,而这种缺陷反过来激发了北美与英国之间的矛盾。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面,英美双方一直在寻找一条帝国框架下满足彼此需要的合法出路,他们思考了若干种方案,比如让北美向不列颠议会派出代表,或不列颠与北美组成共主体制,或成立帝国总议会,又或建立一个倾斜式双头帝国,但是这些方案都遇到了严重的困难而无法实行。 由于宪法结构上的缺陷,导致北美和不列颠两方的妥协空间减少,敏感性与脆弱性增高。 最后,不列颠人的应对实在不当。尽管从国王到大臣未必存心为恶,但是他们的反应却不好,一是回避真正的政治问题,把美洲问题简单归结为一小撮人野心作祟,把政治冲突庸俗化;二,在冲突显性化之后,却又实施“边缘政策”,又把政治斗争“零和”化。这些行动策略极严重的恶化了局势。 总之,本书的观点可总结为: 1.美国革命其实是一场英国内战,内战的结果是北美独立。 2.美国革命也是第二次英国革命——美国独立运动与英国革命之间存在继承关系。 3.18世纪英国的政治与社会转型制造着一场总危机,北美人士的抗争是英国抗争运动的一部分。 4.大英帝国的政治结构存在根本缺陷,这种结构上的缺陷转化成实际的政治对抗。 5.英国统治者无意镇压,北美抗争者无意决裂,但存在循环刺激,恶性升级。 6.在革命/改良的关键时刻,英式保守主义并不胜任。 最后,本书也提出,对美国独立这个案例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突破既有的国家分裂理论的限制(现实冲突视角、情感-心理视角、资源动员视角、政治过程视角等),从变迁、结构、话语、互动等更动态、更历史的角度来审视国家分裂问题。 -
美国边疆论
《美国边疆论(英汉双语)》由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所著,在边疆,到处都是欧洲因素。殖民者们来到这里,扔掉欧洲文明的外衣,逐渐变得跟当地的印第安人没有区别。边疆地区的环境对殖民者的影响十分巨大。在那里,一切都以高效、快速的方式实现了“美国化”。 《美国边疆论(英汉双语)》是美国历史研究中“边疆学派”的开山之作。美国边疆的不断西延,铸就了美国个人主义、不断开拓和勇于创新的国民特质。 编辑推荐 纵观历史,书籍可以改变世界一它们扭转了我们看待自身和他人的方式;它们引发争论,产生异见,挑起战争,催化革命:它们发人深省,激发愤懑,鼓动情绪,提供慰藉:它们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摧毁了我们的生活。现在,《美国边疆论(英汉双语)》由弗里德里克·杰克逊·特纳所著,将带广大读者领略伟大的思想家、先驱、激进分子和梦想家的著作,他们的思想撼动了旧有的文明,塑造了我们现在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