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This is a 1979 book by political scientist and sociologist Theda Skocpol, published b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explaining the causes of revolutions through the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sociological paradigm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of 1787 through the early 19th century French Revolution, the Russian Revolution of 1917 through the 1930s Russian Revolution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 of 1911 through the 1960s Cultural Revolution. Skocpol argues that these three cases, despite being spread over a century and a half, are similar in the sense that all three were Social Revolutions Skocpol asserts that Social Revolutions are rapid and basic transformations of a society's state and class structures. This is different from, for example, a mere 'rebellion' which merely involves a revolt of subordinate classes but may not create structural change and from a Political Revolution that may change state structures but not social structures. Industrialization can transform social structure but not change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What is unique about Social Revolutions, she says, is that basic changes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occur in a mutually reinforcing fashion and these changes occur through intense sociopolitical conflict. -
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
《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系统地论述了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全书共分八章,内容包括:引论;中国社会分层——1949年以前;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干部制度——1949-1959;中国的社会分层与干部制度——1959-1979;中国社会分层的三个主要体制;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分析等。《中国社会分层的结构与演变》内容全面,论述透彻,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
论文明、权力与知识:诺贝特·埃利亚斯文选
诺贝特·埃利亚斯(1897—1990)是20世纪的一位伟大的社会学家。他出生于德国,纳粹上台后流亡国外,在英国度过了半生的时光。在其代表《文明的进程》中,埃利亚斯勾勒了欧洲上层阶级从中世纪以来在生活方式方面的细微变化,指出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礼仪变革实际上乃是社会权力关系之深刻变化的反映。循此思路,埃利亚斯又将他的进程社会学研究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对艺术、文化、国家的形成、暴力的控制、体育社会学、知识与科学的发展及社会学方法论等问题展开了创造性的分析。 《论文明、权力与知识》是埃利亚斯有关以上诸问题之最重要论述的精彩汇编,浓缩了这位颇具原创精神的社会学家的思想精髓,对我们认识各相关问题并从总体上把握埃利亚斯的社会学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
本书在分析了日常权威同个人地位与权威位移的关系后,最后得出了一个以往有关权威研究中没有涉及到的结论:有一种权威在根本上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因人情和面子的参与而获得的,而非在社会地位和角色上获得的。这就是日常权威同以往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关于各种形式的权威描述、分析和理论研究的不同所在。 -
为什么?
《为什么?》是一本关于我们所给定的理由以及这些理由如何给定的书。它考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给出的理由如何取决于社会关系,并反过来构建社会关系。本书以简易平实的风格探讨了人们如何通过不同的理由来确认、建立、协商、修复或终止与他人的关系。 蒂利考察了人们所给出的大量不同类型的原 因。例如,他描述了一个空中交通管制员如何根据说话对象的转换,以不同方式解释两架飞机的几近失踪:对于在鸡尾酒会上碰到的熟人,他可能以一种无所谓的口吻说“这种事三天两头都会发生”,或对已曝光的事件天马行空、侃侃而谈;对于工作中的同事,他会试着做出一番、更专业的解释;而在给部门领导的正式报告中,他会提供一套细针密缕、字斟句酌的解释。 蒂利指出,理由可以分为四种: 惯例:“不好意思,我把咖啡打翻了;我真是一个傻蛋。” 故事:“我的朋友背叛了我,因为她妒忌我的姐姐。” 专业表述:“点火装置的短路造成了发动机转子的失灵。” 准则:“按照第369条法规,我们不能交出档案。” 为了阐明这一论题,蒂利描述了不同的人如何对九一一袭击给出不同的理由。他还考察了那些给出一种原因的人如何经常将其转换为另一种原因。例如,一个医生可能使用生物化学的专业语言来理解一种病症,但在对生物化学一无所知的病人面前,他会求助于惯例和故事。 全书随处可见关于(包括作者本人的)日常生活体验的精彩轶事。《为什么?》告诉我们,故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译者是蒂利正式指导过的最后一位学生。接触虽短,见到为蒂利作品的引进,耗费心血,译文谨严,行事谦退。实可敬重。书稿由前辈编辑编校,老成律则,受益良多。 —————————————————————————— 郭于华、沈原、唐世平、汪晖、郑也夫推荐 本书辨析了一个重要却鲜为研究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理由的给定。更为重要的是,它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微观社会互动如何促成宏观社会结构。 ——郭于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本书作者蒂利,以研究宏观历史变迁闻名于世,本书却显示出他洞悉微观的功力。 ——沈原(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蒂利是过去20-30年间最有影响的社会学家之一。 ——唐世平(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 人是行动常常需要理由的动物——作者不仅提出了这一精彩的命题,并且做了出色的解答。 ——郑也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As Sociology Meets 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