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上苍凉
《纸上苍凉》内容简介:“三十年集”系列丛书的作者是一批如今活跃在学术界和文化领域的著名学者与知识分子。他们大多出生于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对于他们而言,过去的三十年是一段重要而又特殊的生命旅程。 1977年,中断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一批“知青”的命运由此而改变,并被投入到与先前的生活完全不同的时代洪流之中。在这潮头多变的三十年里,他们执著地行走在自己选定的道路上,努力保持着自己独立的性格;在汹涌而来的滚滚红尘中,也不曾失却超越性的人文关怀。为着一个信念、一份眷恋,他们不懈地寻觅着。这里的每一本所记录的就正是他们自己三十年来的心路历程,他们的经历、感受、体悟、思索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独特的精神姿态。 这是他们个人的独特道路,也是我们时代的独特风貌。 -
走进别人的花园
自小最向往的是旅行。从未离开过家乡小镇的时候,除了中国地图,我也爱看世界地图,甚至对照着别人家里糊在墙上的《参考消息》旧报,查找遥远的陌生地方。 当然,漫游世界是一回事,在别人的书中漫游历史与世界则是另一回事。不过两者对我来说常常有着相似的意义,并总是怀有同样浓厚的兴趣,并奢望,如果能将两者结合起来,那该多好。 看别人的世界,在书中,在风景中。 英国诗人蒲柏有这样一句诗:蠢人们却闯进了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借用后半句,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起名为《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我则斗胆改用,将这本与国外有关的读书随笔、人物随感的合集起名为“走进别人的花园”。 十年前,一位翻译过沈从文散文的瑞典朋友,送我一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瑞典诗人拉各维斯特(Par Lagerkvist)的诗集《黄昏土地》(Evening Land),英译者是美国著名诗人奥登(W.H.Auden)。朋友送我这本诗集时,在扉页上特地写了这样一段话:“这些诗已经陪伴我许多年,因为它们表达出我自己所感受到的情感和思想。也许它们更内在地反映了我们两种文化所共同拥有的东西。” 所谓“走进别人的花园”,正是想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的风景,用心去感受不同文化中可能共同拥有的东西。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一、感受昨日。主要为读他人译作或原作的书评、随笔,内容大多与历史有关。 二、别人的花园。主要是谈自己的译作及相关话题。 三、享受温馨。我在以往的译作中,挑选了部分文字,它们是我颇为欣赏的随笔。在原来的花园里,它们曾是美丽的花朵,我希望,当我摘下之后,上面还能挂几滴露珠,留一点儿清新。 在SARS肆虐的日子里,重新翻阅自己的文字,编选这样一本读书随笔集,我感到一种沉静与充实。 收拾自己的园地,看别人的花园,挂念许许多多熟悉的或陌生的人,这个春天就这样在身边流走了。 -
绝响
本书为作者在《收获》(2011年)栏目“绝响谁听”上所发表文章的结集出版。六篇文章,作者以自己独有的史料收藏,独特的审美视角,独具的智性美文,给读者带来了曹禺、巴金、胡风、丁玲、萧乾等文化老人立体性的才情展示。 这些文化老人,从“五四”走来,从三十年代走来,与我们一同走进八十年代。然后,他们渐行渐远,身影从此消失。八十年代的记忆中却不能没有他们:没有那些旋转不定的苍老身影,八十年代不会呈现千姿百态的景象;没有那些高低起伏明暗互现的声音,八十年代也不会浑然而成一曲历史交响;没有那些走在前面的跌跌撞撞,不会有后来者头顶上渐次拓展的天空…… 八十年代拉开帷幕时,作者以文艺记者和副刊编辑的身份,走进文化界的风风雨雨。如今,他在书信日记文献里,重拾亲历,以自己的方式走进八十年代的集体回忆——再看那些老人的身影,再听嬉笑怒骂长吁短叹,再触摸丰富而复杂的内心…… -
沧桑看云(上下卷)
《沧桑看云不应忘记的人和事》(上下册)作者李辉的写作坚韧沉实、端庄耐心,他的文字,不求绚丽的文采或尖锐的发现,而是以一种责任和诚意,为历史留存记忆,为记忆补上血肉和肌理。他在史料上辨明真实,在人物中寻求对话。他和一系列著作,作为文化史研究的生动个案。为理解20世纪的中国增加了丰富的注释。他在历史的缝隙里忠直地解析人心和政治的风云。 -
中国文人的命运
说是走进历史深处,实际上只是表明一种愿望。人们要真正走进历史的深处,恐怕是非常难的。你以为走了进去,但实际上仅仅是在门口转了一圈又离开了……本书为“中国人文讲演丛书”中的一本,从个体看整体,通过对沈从文、巴金、黄永玉等名人的透视来解析中国文人的命运问题,见解独到,值得一读。 -
沈从文与丁玲
本书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据,详尽生动地介绍了两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各领风骚的巨星――沈从文与丁玲――从20世纪20年代到80年代这段漫长的岁月里的非同寻常的友谊和后来发生的令人遗憾的破裂。姜德明先生在序言里称赞这是“一部文学研究的札记,也是一部富有情节的散文随笔”,同时又是“一部有血有肉,有风有雨,有恨有爱,有情有理的可供广大读者欣赏的文学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