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进入国际大家庭
本书原著为20世纪60年代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的东亚研究系列作品之一。作为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教授的高徒,作者广泛搜集和运用了包括中、英、法、俄、日各语种文献在内的资料,以1858—1880年这一时间段限为切入点,对19世纪中后期清政府在一系列外交事件中的行为与观念作出细致阐述与精辟分析,呈现了近代中国如何由天朝中心主义转型为现代国际社会的一员,尤其是对外交往方面,随着朝贡体系的难以为继,艰难地转向主权国家间的现代外交模式这一过程。
本书主体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述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在京使馆的建立过程,互派使节常驻这一在现代外交看来习以为常的制度,最初却遭遇了从观念到制度层面的反复博弈;第二部分,则详述了国际法引入中国的过程,从林则徐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节译国际法至丁韪良应邀翻译的《万国公法》被刊行引用,其中曲折亦多;第三部分则阐述了中国常驻外国使馆制度的建立过程,从同治年间向欧美派出临时性使团到光绪帝继位后大规模派遣常驻外国使节、设立驻外使馆,观念的冲突、人事的龃龉、制度的悖谬,都在这一过程中纷纷呈现。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关注的议题不仅在于近代中国的外交的制度嬗变,更在于制度其后的观念转型过程及其深层原因。作者巧妙地将时代背景和群像扫描与历史人物个体原因及历史事件偶然性相结合,流畅出入于历史的宏观与微观之间,脉络清晰,议题明确,分析冷静而深入,评价公允而不乏历史的善意。书稿附录的近代外交史相关人员及数据资料翔实而清晰,也为有志于深入研究相关议题的学者提供了颇有助益的支持。
本书对于从外交史的角度进一步审视与反思近现代历史,深入理解内政与外交之密切关系、国际关系与开放政策等对当下而言仍具重要现实意义的荦荦大端,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是一部精致而耐读的史学著作。
-
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
这是民国外交史权威学者唐启华教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之际,奉献给读者的一本力作。作者利用大量第一手外交档案,尤其是从“驻比利时使馆保存档案”发现的《陆总长在和会专电》,即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收发电原件,重建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历史。对“北京政府对和会有无准备”“山东交涉失利与亲日派之关联”“如何看待中国在和会外交的失败”等问题做出了新的阐释。 -
Worse Than a Monolith
In brute-force struggles for survival, such as the two World Wars, disorganization and divisions within an enemy alliance are to one's own advantage. However, most international security politics involve coercive diplomacy and negotiations short of all-out war. Worse Than a Monolith demonstrates that when states are engaged in coercive diplomacy--combining threats and assurances to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real or potential adversaries--divisions, rivalries, and lack of coordination within the opposing camp often make it more difficult to prevent the onset of conflict, to prevent existing conflicts from escalating, and to negotiate the end to those conflicts promptly. Focusing 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Communist and anti-Communist alliances in Asia during the Cold War, Thomas Christensen explores how internal divisions and lack of cohesion in the two alliances complicated and undercut coercive diplomacy by sending confusing signals about strength, resolve, and intent. In the case of the Communist camp, internal mistrust and rivalries catalyzed the movement's aggressiveness in ways that we would not have expected from a more cohesive movement under Moscow's clear control. Reviewing newly available archival material, Christensen examines the instability in relations across the Asian Cold War divide, and sheds new light on the Korean and Vietnam wars. While recognizing clea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ld War and post-Cold War environments, he investigates how efforts to adjust burden-sharing roles amo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its Asian security partners have complicated U.S.-China security relations since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
外蒙主權歸屬交涉
清末民初的中蒙關係,歷經由合而分,再由分而合的過程。外蒙,在俄國的策動下,既脫離中國獨立,卻又回歸中國的道理何在?本書將就國家認同、統獨紛爭與主權歸屬交涉三個層面加以分析探討。 「中華世界秩序原理」是作者自創的理論,也是本文的研究架構,用以考察傳統政治文化在中蒙統獨紛爭的分合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此,中華世界秩序原理就成為解釋外蒙所以改廢國號、帝號、年號及政府名義,奉中華民國之正朔暨活佛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圖克圖受中國冊封為佛汗等政治外交行為的最佳理論基礎。 -
民国对外关系史论
本书以国际化的视野探讨了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外政策的转型、战前英国投资、抗战准备与战时外交、抗战期间的中英西藏交涉、战后国民政府内政外交等专题,内容涉及南京事件、济南惨案、国民政府的抗战准备,以及中英、中日、中德关系等。其中关于外国在华投资的大量资料属首次发表。 -
战略对话
本书是戴秉国同志的回忆录,主要对2003—2013年他主持中美、中俄、中印、中日、中法战略对话或磋商,以及他就朝核、台湾等问题出任中国政府特使的特殊外交经历进行了回顾和记录,也穿插了一些他个人的感悟和思考,还有他早年的一些经历。这些战略对话和特殊经历,内容丰富、方式灵活,有广度、有深度,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世界。 在书中,戴秉国同志以平实的语言,提出并回答了苏联解体的教训有哪些?在台湾问题上如何处理“蜂蜜和苍蝇拍”的关系?为什么说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大的“斯芬克斯之谜”,而中俄就像两根“谁也离不开谁”的筷子?朝核问题何以成为世界性难题,各方关切是什么?回忆了如何促成中国龙和印度象从相争到共舞;如何“破冰”甚至“融冰”,推动中日关系转圜;如何迫使法方不在对华政策上瞎折腾;以及自己如何走出云贵高原的山高林深。 书稿披露大量外交细节,重要人物轮番登场,更有作者本人精彩而精准的评论和思考,并附有60多张首次发布的珍贵照片。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个人成长史,本世纪大国外交的全景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