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城市的文明化
•美国景观设计之父,纽约中央公园、斯坦福校园和国会大厦广场等著名景观设计者F.L.奥姆斯特德对人居环境与城市文明的思考。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俞孔坚撰写导读。 本书《美国城市的文明化》收集了奥姆斯特德对于纽约、旧金山、布法罗、蒙特利尔、芝加哥、波士顿、伯克利校区和伊利诺斯州Riverside郊区的景观设计提议。从中可以看到奥姆斯特德因地制宜,结合自然与人文需要进行城市社区建设的设计智慧。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公园寄予的民主平等的希望,是奥姆斯特德在景观设计中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俞孔坚为中文版撰写导读,在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大时代中出版此书,希望能够启发人们对城市未来的积极思考与对话。 奥姆斯特德被认为是美国景观设计学的奠基人,是美国最重要的公园设计者。他被美国权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100位人物之一。 真正从生态的高度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当推奥姆斯特德。他主张在城市心脏部分应引进乡村式风景,使市民能很快进入不受城市喧嚣干扰的自然环境之中。他的设汁方法是尊重一切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性”。——《中国园林》 -
好城市,怎樣都要住下來
會吸水的海綿城市(在西雅圖)、兩棲城市抗暖化(在荷蘭)、受路邊停車保護的自行車車道(在哥本哈根)、愈塞車愈熱鬧的流動市場(在迦納)、行動健身房(在香港)、狗屎變能源(在舊金山)…… 走遍世界,向全球城市學習!讓市民住得健康有魅力的城市設計學!!一場住居新觀念的震撼教育! 好城市的基本條件到底是什麼?歐洲的城市為什麼特別迷人? 作者廖桂賢以九年時間,從全美最適合人居的大城市、知識水準全美第二名、星巴克發源地、微軟總部所在地的西雅圖為起點,足跡踏遍美歐亞非各大城市:舊金山、波特蘭、柏林、哥本哈根、(瑞典)馬爾摩、阿姆斯特丹、泉州、京都、香港等城市,以及迦納等國家,搜羅各種精采案例或值得省思的負面教材,為您帶來一場城市設計和住居新觀念的震撼教育! 城市個性魅力,真正動人的風景:然而都市建築設計革新觀念的背後,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一個市民的生命力決定了城市的鮮活個性與魅力──1998年西雅圖公投通過10年「全民圖書館」法案;2005年發起美國城市運動,訂定「氣候行動方案」積極對抗全球暖化;2006年通過「自行車10年總體計畫」;發行《Real Change》週報創意濟貧;自發性參與「開放空間2100」…… 西雅圖的城市個性鮮明、市民充滿活力、朝永續發展的城市建設,展現了美好城市的雛型樣貌,堪稱全球典範都市,這也是即便有著惡名昭彰的天氣,西雅圖人終究捨不得離開西雅圖的原因。 城市動脈──交通大變革,從車的城市回歸到人的城市,將都市空間還給「人」:你知道台灣追求交通便利的道路規劃、全面都市更新的做法已落後了先進國家 30 年的腳步?荷蘭「人車平權」、「提倡生活化道路」的政策,早在 30 年前就已經開始重新規劃車道…… 城市靜脈──打造海綿般的城市,與水和平共存不是夢想:台灣大部分城市位在河岸或水岸邊,興築堤防、河川整治工程是最優先的治水方案,但雨水下水道普及率達 98% 的台北市,依然逃不過納莉、敏督利等颱風帶來的水災肆虐!反觀原本與海爭地的荷蘭,2000 年放棄加高堤防、退一步展開「還地於河」15 年計畫,讓河流自己修復洪水災害;西雅圖的自然排水實驗 2000 年完工──縮減道路面積、蜿蜒路線、設生態草溝,成功吸收98%的雨水逕流量,取代傳統下水道,也美化了居家環境,房地產價格頓時攀升…… 全民綠生活運動──永續的綠色經濟與有節制的綠色消費:就像美國總統歐巴馬拚環境,同時也是拚經濟,鼓勵產業轉型和勞工轉業政策,淘汰不永續的產業;實踐並推廣物資循環的觀念,用「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取代目前「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經濟生產模式;而愛逛大賣場小市民,別忘了低價背後的高成本、即使搞不清楚什麼商品才能環保節能,但減少消費、減少製造垃圾就是最根本的方法。 未來任務──蓋綠建築已來不及,用修復城市來修復全球環境才是王道:我們沒有空間持續興建道路橋樑、沒有時間等待工程浩大的雨污水下水道來解決淹水和污染問題。我們必須馬上修復不永續的城市,將所有的建築改造為綠建築,將基礎建設改造為綠色建設,盡量利用天然又免費的生態系統服務,讓城市中的自然生態系統慢慢恢復健康,讓城市漸漸成為綠色的美好城市。 -
北京
《北京一座失去建筑哲学的城市》主要讲述了:北京城之所以能够辉煌上干年,其根本原因就是,城市形制建立在了发达的、无以伦比的封建文明之上。在全球化的今天,一个经济上并不占优势的困家变成了全球化的牺牲品,城市规划和建筑形象因为求大、求异而失去了独有的哲学美感。 -
城惑
《城惑:自在的图景》是作者近年来“潜入城市”,在“坠”入中体验处于混沌状态的中国城市,同时以一种“惑”的状态不断进行是非辨析,力图“跃出城市”来审视城市。作者以不拘形式的形式(杂文、散文等),以独特的视角从形态特征、空间结构特别是文化景象向度描绘了城市走向的“自在图景”。作者认为当代中国城市在迅速“扁平化、概念化、机械化、乌托邦化”,运用“三维”的方法对过去30年城市发展进行丁反思。对当前中国城市中的唯物质化、唯功能化、唯视觉化倾向提出了质疑。 该书作者以自身高校、企业、政府多元身份转换的经历,以文化、经济、政治的移动视角来感受当代城市之“惑”,拓展了传统城市研究的路径与表达方法,渗透出;中击我们习惯性思维的人文气质和思辨精神。 该书是一本泛文化读物,适于人文爱好者阅读;适合城市规划、建筑学及相关专业人士研究参考,也适合城市管理者阅读收藏。 -
香港造城记
-
城市的组合
《城市的组合》是一部阐述历史上的城市形态元素的著作:涉及了街道、公共广场、城市分区(宗教信仰、政治和社会)和城乡边界等形态元素。作为声誉卓著的建筑历史学家的斯皮罗·科斯托夫,他的这部著作既是一部独立的研究专著,同时也是他的另一部阐述城市作为完整实体的著作——《城市的形成》的姐妹篇。 科斯托夫追寻着从古至今的城市形态元素的演进变化的踪迹,探讨了”城市的演变”:涉及战争、城市再开发和自然灾害等现象对城市的作用影响,诸如伦敦的大火灾和里斯本的地震等,并将其与传统的城市肌理的生长和变化进行比较研究。当今,当城市从现代主义的极端行为中逐渐恢复过来的时候,他使我们重新回首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即什么是我们最应珍视的传统城市的生活?我们又怎样才能将古老的城市形态与当代人们的共同感受相互融合?在书中,他以超过300幅的素描图、印刷品、油画和照片帮助我们了解了这一历史故事,并以示例插图的形式解释了城市的形式与用途,内容涵盖从远古的巴尔米拉(Palmyra,叙利亚中部的所罗门古城)的柱廊式街道一直到“城市贵族化”改造的伦敦广场。 也正是因为科斯托夫教授这种渊博和睿智的恰当描述与实证研究,使《城市的组合》一书立即成为人们研究建筑学和社会学历史的一部必备的书籍,同时也是人们通过案例的研究揭示城市的现在和未来变化规律的一部指导性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