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术与政治
《学术与政治》内容简介:研究韦伯者,无一不深知这两篇演说的重要性。因为它们不但浓缩着韦伯学术思想的精华,也由于他作为当时一名“精神贵族”式的德国知识界领袖,对其身边的思潮做出了十分个性化的回应,这是从韦伯其他学术著作中难得一见的。 (正在采用) -
学术与政治
《学术与政治》包括了韦伯小传、韦伯的政治关怀、韦伯的学术、增订版序钱永祥、价值中立与责任伦理、学术作为一种志业、政治作为一种志业等。 -
入世修行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是社会学的泰斗和创立者之一。在我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背景下,他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曾经引起过极大的轰动。在随后的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韦伯的声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际都日益兴隆。他所提出的新教伦理、科层体制、世界的脱魔、价值无涉等观念,无不对年轻一代的人生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书即收入韦伯关于以学术为业和以政治为业的两篇著名演讲以及他有关资本主义精神的论述。在两篇演讲中,韦伯以一位严肃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身份,科学地、入微入细地讲述了一个正直的学者必须具备的道德和一个诚实、热忱的政治家必须具备的职业的伦理。全书充满理性主义的教诲,充分展现了韦伯的入世态度与严谨务实的治学作风。这些文章在今天已被列为西方大学生的必读作品,曾经影响了一大批欧洲的学者与政治家。 两篇演讲由王容芬翻译,关于资本主义精神的部分由陈维纲等翻译。王容芬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资深研究员,现居德国。陈维纲为哈佛神学院研究员。两位译者的翻译准确考究,通达细腻,曾经为西方学术在中国的推广与普及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 -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是《马克斯·韦伯社会学文集》的首个中文译本。主要有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编者撰写的韦伯的生平及思想概述。另外三个部分是韦伯的著述,包括韦伯的三篇著名演讲,即“以政治为业”、“以学术为业”和“德国的资本主义与乡村社会”,前两篇表明了韦伯对于现代政治人和知识人的总体评价,以及韦伯本人的价值立场,堪称思想史上的不朽杰作,第三篇则是从宏观背景论述了以德国为核心的中欧地区在现代世界与西欧、北美形成的反差、原因以及可能的前景.对于理解现代资本主义文明在并非平衡发展历史中的意义具有独特的启发价值。除此之外的两个部分均选自《经济与社会》和《宗教社会学文集》,反映了韦伯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主要是通过对权力、群体、制度和文化传统的比较研究,论述观念与现实的因果关系以及互为因果的历史过程.揭示了历史发展是多元动力而不是单一或终极要素的作用。 -
韦伯作品集X: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
马克斯·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是社会学的大师,犹如牛顿之与物理学,也是现代一位最具生命力和影响力思想家。科塞评价说:韦伯以永不停息的斗争为代价获得了清晰透彻的认识。很少有人达到他那样的深度。他带来的是对人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他对社会行动中的磨难、悲剧以及偶尔的成功的超脱的关注,使他成为社会分析的科学和艺术的至今无人能及的大师。如果说八十年代以前的中国知识界对韦伯还很陌生的话,那么经过至今余温尚存的“韦伯热”,大家对“祛魅”、“理想型”等韦伯特有的术语已耳熟能详了。八十年代中后期以来,大陆市场上的韦伯作品层出不穷,但一直不成系统,各个译本的译品亦参差不齐。此次广西师大出版社引进的台湾钱永祥等先生合力译出的韦伯作品集,填补了一直以来的缺憾。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本,主要是对印度教的一次梳理。 对印度人的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等诸多方面,至今仍有着重大影响的印度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宗教?公元前5世纪崛起于印度的佛教,尽管曾经灿烂一时,终究仍如过眼云烟,在千年前即销声匿迹于印度大陆,然而本书的标题仍为《印度的宗教——印度教与佛教》;反之,尽管中国至今角为世界上拥有最多佛教信徒的国家,韦伯在论述中国的宗教时,书名用的却是《儒教与道教》,其中也很少提到佛教,其道理何在?这些方面都可以在本书找到答案。为了便于阅读,本书在翻译过程中增添了许多译注,对于了解印度社会、思想与佛教而言,这无疑是一本最佳的入门读物。 本书属于社会学大师韦伯作品集之一。作者在本书研究了印度的宗教。作者认为,对亚洲整体而言,中国扮演了类似法国在近代欧洲所扮演的角色:所有世情通达的‘洗练’,莫不是源自中国,再传布于西藏、日本和中南半岛。相反的,印度的意义则可媲美于古代的希腊世界:在亚洲,举凡超越现实利害的思相,很少能不将其根源追溯到印度的。尤其是,印度的(不管正统或异端的)救赎宗教,在整个亚洲地区扮演了类似于基督教的角色。 -
经济与社会(下卷)
马克斯·韦伯(1864-1920年)是行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哲学家,是当代西方颇有影响的学者。《经济与社会》一书是在他去世之后,由他的夫人玛丽娅娜·韦伯整理、出版的。之所以说是整理后出版,其一是韦伯生前没为此书给出一个总体结构的计划;其二,后一部分,即为“具体的”社会学部分的写作是先于前一部分,即“抽象的”社会学部分(根据所标出的写作时间,第一部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1918-1920年的期间写的;第二部分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大约1911-1913年的期间写的)。所以第一版的前言里说,各章的先后顺序只好由玛丽娅娜·韦伯及她的同事们来安排、决定。而那些没有完成的章节,就只好保留原样了。关于本书名的变故,整理者们在出版前言里作了比较详细的解释与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