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后的皇族
武昌城楼的枪声,击碎了天潢贵胄们的白日梦。随着清朝的覆灭,老祖宗留下的基业付诸东流,遗老遗少们将何以安身立命?面对滚滚而来的时代大潮,一些人自觉清算历史,一些人依旧自命不凡。 喜欢现代文明生活,却死死抱住腐朽专制;送子女留洋深造,却供养出川岛芳子这样的间谍;痛斥贪官,却出巨资与民众为敌;对汪精卫施仁,却对侧福晋暴虐;自认为干的是彪炳春秋的大事,却成了民族的罪人。这位荣辱参半的肃亲王,真叫人难以捉摸。 老醇亲王奕譞之孙溥侊有个“侊大爷”的雅号。这位大爷可不一般!为了娶到名伶雪艳琴,他居然放弃了“爱新觉罗”,随妻改做了穆斯林。要说这侊大爷还真得念民国的好儿,换了过去,满族皇亲改信伊斯兰教,不是被杀头也得落个发配充军。 豪无吃喝嫖赌的陋习,身子板儿也结实,这位亲王在卖掉怀柔祖坟的几年后穷困潦倒,于是他到车行领了件号坎儿,租了辆车,正儿八经入行当了拉洋车的车夫。此人就是人称“?王”的末代克勤郡王晏森。 溥仪这人不厚道。而这位昔日的皇帝竟然娶了一个无比刁蛮、欺诈和贪婪的媳妇。亲戚们评说:这两口子,绝对是少招惹的好! 自命不凡的小恭亲王溥伟是个荒唐有余、鲜有智慧的人。袁世凯逼清帝退位时,他大骂袁贼为“曹操”,话到激昂处更是来了句:“有我溥伟在,大清不会亡!”然而,他先投靠德国,后投靠日本,为的就是跟溥仪争皇帝宝座。在他临终前,依然信誓旦旦地说:当年若立我为帝,何至于眼睁睁看着社稷被毁! ★慈禧西行与西北马家军的渊源 ★知情人评说溥仪:为人处世不厚道 ★皇兄侊大爷:改信伊斯兰教的皇族 ★礼亲王著《啸亭杂录》揭秘清史 ★肃亲王:袁世凯的挚友,汪精卫的恩人 ★豫王府开卖王府、卖金印、卖先人棺椁之先河 ★十七格格:几十年前“下海”办餐厅的弄潮先锋 ★红豆馆主:最后一位睡进楠木棺材的宗室贵胄 清代的“铁帽子王”最初为8家: 清初,朝廷依军功封赏努尔哈赤家族中8位世袭罔替铁王爵,按《清史稿》的排序分别为: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肃亲王、庄亲王、郑亲王、克勤郡王和顺承郡王; 之后,又衍生出了4家: 雍正八年,怡亲王允祥积劳成疾不治身亡,皇帝为表彰他的功劳,特封允祥之子弘晓世袭罔替; 辛酉政变,亦?、奕譞兄弟竭尽全力支持两宫,一举摧毁以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大臣集团。两宫为表彰他俩的功绩,恩赏恭亲王奕?、醇亲王奕譞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慈禧晚年“阴差阳错”地加封了劣迹斑斑的庆亲王奕劻世袭罔替。 《最后的皇族》就讲述了以上这十几家王府的奇闻逸事。 -
银线
鸦片战争常被认为是传统中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书根据时人观点及更多分析指出,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因拉丁美洲白银减产而起的危机,比战争本身带来的影响更深。拉丁美洲白银的骤减几乎颠覆了清王朝,其稍后的骤增,虽协助清廷平定相当因白银不足所引发的大规模动乱,但也使得中国的地位相对较不依赖美洲白银的东亚邻邦邻夷。在王权备受挑战之际,支持多元权威并存的传统思想涌现,于王权再行稳固之时,绝对权威的思想抬头而留存至今。全书可供了解世界货币史、清朝中衰史、清朝经学史、清朝文学史及中西政治经济思想比较之参考。 -
重读晚清六十年
当代国人应该怎样认识慈禧与晚清? 1860年,在古老的中国经过3000年轮回历史之后,满清第十位帝王咸丰新死,贵妃慈禧联手恭亲王奕,一手粉碎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开始了她撑中国危局50年的生涯。 “愚昧而保守”似乎是人们对慈禧的固有印象,但是在洋务运动中,慈禧批驳理学名家倭仁,表现出了对西方文明的包容和接受。她支持洋务派的器物改革,大规模启用汉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一时人杰都为慈禧所用,从而创造了“同治中兴”局面。 甲午海战,一场掺杂着内部高层权力之争的对外战争,让慈禧骂名遗千古。但是在光绪与帝师翁同龢希冀借着一场战争而获得主政权的情况下,主战还是主和,成了慈禧的选择。战事的失败,不在慈禧,而在洋务运动的不足。 在激进的戊戌变法中,慈禧有所保留。虽然百日维新因她而废,然而,偏激而不顾现实的书生康有为显然不足以主导一场国家变革。 1900年,端王载漪为皇位误导慈禧,为保权力,慈禧“引进”义和团对抗列强。一位精明的政治强人终因贪权而变得狭隘而被愚弄。 清末十年,由慈禧以及行政经验丰富的官僚所主导的清末新政,带领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步伐。然而封建帝国晚钟敲响,历史老人拉开了新的序幕…… -
清实录(全60册)
《清实录(1-60)(套装全60册)》影印本,包括《满洲实录》、太祖至德宗十一朝实录,以及附印的《宣统政纪》,合计四千四百三十三卷。它是清朝历代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纪,用编年体详尽地记载了有清一代近三百年的用人行政和朝章国故。清朝十二个皇帝,有十一个编纂了实录。最后一个皇帝溥仪在位三年就被辛亥革命推翻了,仍由原修《德宗景皇帝实录》人员编纂了一部《宣统政纪》。此书虽不用实录名称,体例则与实录无异。 清朝沿袭自唐代以来的旧制,上一代皇帝死后,由新继位皇帝特命大臣开馆纂修实录。清代实录馆是一个临时机构,开馆后,从宫内调取上谕、朱批奏折,从内阁调取起居注及其它原始档案,由纂修官理清年月,按纂修凡例加以选编。因此,《清实录(1-60)(套装全60册)》是经过整理编纂而成的现存的清史原始史料,为研究清代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必须凭借的重要文献。但在清代,实录从未刊布,只缮写若干部藏在京师(北京)、盛京(沈阳)两地的宫禁里,能够读到它的人极少。为了给清史研究者提供方便,使这部四千多卷的大书能够比较广泛地流传,现在把它影印出版,公诸于世。 -
义和团的起源及其运动
本书是作者近八年来有关义和团研究的成果集成。作者自1986年年末开始连续五年多与日中两国的学者(由佐佐木卫、路遥两位先生任团长),对义和团曾经活动过的九个村庄进行调查,同时,还从不同层面对华北农村社会的特质以及民众运动进行思考,促成作者恢复了中断一时的义和团研究。本书的特色在于,通过对农村调查结果结合汗牛充栋的文献史料的分析,对 “义和拳”这一具有宗教色彩的武术起源到清末义和拳运动的产生、扩大直至列强出兵、清朝的宣战与败北、最终向“扫清灭洋”转变,这一历史全过程进行微观分析,并将其与当时国际关系、中央政治动向的宏观分析相整合,从而勾勒出一个整体框架,使全书不仅有可读性,而且耳目一新。 -
近代的尺度
本书是作者继《天朝的崩溃》之后的又一部力作。收录了写成于九十年代后期的十一篇论文。作者通过丰富的材料、精当的考证,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种种重大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