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的未来
在这本具有开创性的书中,阿兰·普劳特探讨了儿童和童年在当代社会中所处的位置,批判性地审视了“新童年社会研究”,重新考虑了其中的一些关键性假设和立场,从而指出童年是异质性的和复杂的。因此,童年研究要求广阔的智识资源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本书的各章讨论了如下问题: 当代童年变化中的特质,成年和童年之间的边界转移; 19世纪和20世纪童年研究的出现; 生物/文化二元论; 加工品和技术在当代童年建构中的作用。 -
童年社会学
本书为国际儿童与童年社会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读本之一,科萨罗教授突破传统的理论视角,运用阐释性再构和“童年是一种社会结构要素”的理论,以儿童的声音为数据,深入考察了儿童,特别是学前期儿童和青春前期儿童的同辈文化和日常生活,分析了儿童同辈文化与日常生活中儿童的行动,与同伴、成年家长、老师的关系及面临的问题,为我们展示了认识和理解儿童与童年的另一种路径,这对于儿童权利保护、儿童早期教育、儿童家庭教育等实际工作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儿童精神分析五讲
埃里克·迪迪耶先生在国际儿童精神分析领域是首屈一指的专家。他早年追随过拉康,接受过多伦多的个案控制训练,2009年在中国成都四川大学所作的五次儿童精神分析讲座深受精神分析界的喜爱。它们宛若熠熠的光束、青春的流泉,再造了超越的能量。 -
与儿童对话(马修斯儿童哲学三部曲II)
已被译成德、法、日等十余种语言出版,其教育理念广为人们所接受 这套书是属于孩子的,因为儿童与哲学之间有天然的亲和关系,他们的小脑瓜里充满着天问。这套书也是属于大人的,因为他们理应学习倾听孩子的提问,进行智慧的讨论。 ——哲学家 周国平 在这本小书里,马修斯教授提供了许多真实案例可以让成人思考与孩子说话的重要性,同时他也深入浅出地说明这些案例背后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背景,让有兴趣的成人能更进一步自我学习,从而提升认知儿童思维发展的能力,是一本不错的书籍。 ——台湾儿童哲学家 亲子阅读专家 陈鸿铭 《与儿童对话》记录了一位老师与八个小学生之间的十一次课堂对话。对话的主题有“植物会不会快乐”、“奶酪是草做的吗”、“时光旅行到底可不可能”,等等。每次讨论均以一小段原创故事做引子,激发孩子的兴趣,然后任孩子自由思维、天马行空般发言,最后融合所有孩子的讨论,将故事编完整。这样的课堂教,其实就是用故事启发儿童的思维,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倾听、思考和表达。 -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是在美国及世界各地被广泛使用的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科书,是发展心理学教学中最权威的教材之一,同时也是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引用率极高的著作。 作者劳拉•E•伯克既是美国一位颇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也是儿童事业的积极活动者。 《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从0岁到青少年(第4版)》是《伯克毕生发展心理学(第4版)》的前半部分内容。它在系统而全面地阐述发展心理学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上,以人的发展的生物基础和环境基础为依托,以真人真事为例,把生理学、身体发育与心理发展知识和理论融为一体,对个体的生命早期、婴儿期和学步期、幼儿期、小学期、青少年期的各领域的发展娓娓道来。特别是对怀孕、孕期发育、分娩、新生儿的讲述淋漓尽致,更能引起新手父母的共鸣。 最新的研究成果、鲜活生动的图文资料、简练流畅的表达风格,使本书将理论性、科学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它既可以作为我国大学心理系的教学与学习参考书,也可以作为各种培训教材。而对于绝大多数一般读者,尤其是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与教师,它也有重要的阅读和参考价值。 -
西方儿童史(上卷)
《西方儿童史》是一部以儿童研究为主题的论著,按时间顺序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从古代到17世纪,下卷自18世纪迄今。全书一方面从不同时期社会对儿童的不同定义及对待、年龄段的划分的变化、不同性别或不同年龄儿童的社会角色、儿童礼仪、家庭环境、学习规划、活动场所等角度,构成完整的儿童史框架;另一方面,以细节丰富、论证翔实的专题史形式,研究现代弃儿、儿童务工、残疾儿童等问题,深化了对西方儿童史重要主题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