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比尔·盖茨花了十年时间调研气候变化的成因和影响。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工程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专家的支持下,他专注于探索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在本书中,比尔·盖茨从电力、制造业、农业、交通等碳排放主要领域分析了零排放面临的挑战,可使用的技术工具以及我们需要的技术突破,并提供了一套涵盖广泛但每一步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
关于人类未来
要想阻止全球变暖,要想避免气候变化的最坏影响,人类需要停止向大气中排放温室气体。
关于技术创新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零排放都具备坚实的逻辑基础,但实现零排放的目标要基于创新驱动。
关于投资机会
“零碳”产业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机遇,那些能在这一领域有所突破的国家将是未来十几年引领全球经济的国家。
诚如比尔·盖茨在书中一再强调的,实现零排放并非易事,但如果我们遵循他给出的计划,这个目标定会实现。无论你是政策决策者、企业家,还是忙于生计的普通民众,你都可以贡献力量,一起帮助这个世界避免气候灾难。
-
气候战争
《气候战争》内容简介:很多时候,当你在讨论投资理财、在考虑未来要生几个孩子以及在考虑买车、买房时,你是否同时在想,这些美好的生活还能持续多久?你买的车子将会为全球变暖“贡献”多少废气?你在海边买的房子,20年之后它是在陆地之上,还是在海平面之下? 在这本书中,格温·戴尔以罕见的地缘政治视角深入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以及各国又将如何应对这种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挑战。他精准地预测了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影响,读起来惊心动魄又不失趣味性,完全可媲美精妙绝伦的恐怖小说。 《气候战争》一一记载了联合国关注气候议题、签署《京都议定书》、世界各国对气候变暖议题所持有的态度以及应对变暖的过程,并包含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而且全书基于近乎完美的研究与采访,预知超前、分析透彻,是任何关心全球事态发展的读者必读的一部难得佳作。正如英国著名环境问题专家和外交家克里斯平·蒂克尔所说的: “目前有关气候变化的探讨大多集中于其对未来的影响,但很少有人有足够的勇气刻画未来可能出现的场景。《气候战争》是一个生动的、令人震惊的甚至充满趣味性的尝试。展望未来,我们不应该放弃希望,但同时也要具备良好的判断力。《气候战争》绝对是一本必读书。” -
气候变化的政治
《气候变化的政治》内容简介: 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都要快,而且气候变化对每一个国家各个方面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个人的利益都与气候密切相关,因此每一个国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遏止这种气候变化的趋势。吉登斯建议:首先要将气候变化纳入日常生活;其次要避免政治上的两极化,即支持与反对的严重对立:再次要给企业、消费者和政治领导人以激励.并做出行动导向和创新性等方面的努力:最后要将气候变化纳入地缘政治格局。 吉登斯以《气候变化的政治》为契机,引入了“气候变化的政治”方面一系列的新概念,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建议,深度考察了气候变化与能源安全之间的联系。《气候变化的政治》注定要成为这个领域的经典作品,并引起关心人类文明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气候变化危机的所有人的重视。 -
环保的暴力
捷克总统最振聋发聩的呼声 环保成为发达国家限制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手段 揭开环保绿色正义下的国际政治博弈 全球已有英、德、日等十八种语言版本 捷克总统亲自为中文版撰写序言 ............................................. 今天,西方世界最强大的宗教之一就是环保主义……那里有一个最初的伊甸园,一个天堂般的地方,有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完美状态,有吃了智慧树上的果子之后的堕落,也有最后的审判。 ——迈克尔•克莱顿,美国作家 科学家的研究若导致对于现有数据的不同预测或不同解释,这些科学家就会经常受到胁迫。他们会被指控与“邪恶”的石油公司合作,而无权享受相关基金,难以获得提拔与重用。 ——卢波什•摩陶,哈佛大学物理学家 我们为什么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去处理实际上不是问题的问题,反而忽略了世界面临的实际问题,例如饥饿、疾病、漠视人权,恐怖主义和核战争的威胁? ——弗雷德•辛格,美国弗吉尼亚大学大气物理学家 作者真实地指出了当前在阻止“全球气温变暖”旗号下,要求各国必须减少“碳排放”,同时制订了不少相关的“游戏”规则,在貌似科学与正义堡垒的背后,其实只是一些发达国家政治家们强加给世界的“真理”,是“政治强加于科学之上的效应”。 ——著名学者、作家朱幼棣 ............................................. 如今,全球变暖问题引发了世界性的灾难恐慌。这种恐慌催生出了对发展与工业文明的畏惧甚至憎恶,使环保原本善良的初衷逐渐蜕变为一种野心勃勃的思潮和运动,显露出专制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这场运动以保护环境为幌子,干涉自由和经济运作,成为政客和科学家夺取话语权、打击异己的武器,甚至演化为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工具。 本书作者瓦茨拉夫•克劳斯具有政治家与经济学家的双重视角。全书一反当今世界主流的变暖灾难论调,从经济学角度出发,冷静客观地重新分析了全球变暖现实和抵御变暖的措施问题。同时以政治家特有的洞察力,犀利而敏锐地指出环保主义是一种变异的专制主义意识形态,其本质依然在于干涉人类的自由和发展。全书还穿插展示了一系列因与主流话语和政治环境相违背而鲜为人所知的科学数据、科学报告甚至科学界内幕。书的结论颇有见地:唯有保护人类自由发展的权力,唯有人类财富的增长和未来的技术进步,才是解决环境问题乃至一切人类问题的根本途径。 -
气候的历史
《气候的历史》是长期致力于科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法国著名 科学历史学家帕斯卡尔·阿科特(Pascal Acot)的一部在欧美产生重大影响 的力作。 如今,气候变化问题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厘清气候的演 变过程,帕斯卡尔·阿科特重建了从太初到现今的漫长气候史。他的这一 追根溯源澄清了诸多历史争议,如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克雷西灾难、中世 纪饥荒、投石党叛乱,而拿破仑惜败瑞士也祸起寒冷的气候。此外,他还 揭示了人性是如何在气候环境中摆脱束缚得以释放的,以及璀璨的马格德 林文化又为何未能在冰期中绽放异彩。 在《气候的历史》中,作者深入探讨了人类活动与地球升温的关系。 他摒弃了一些关于气候的老生常谈,披露了当代人内心对于气候变化的恐 惧,同时指明了未来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作者通过古往今来的生动事例、 充分翔实的确凿数据和细腻的笔触,引领我们踏上了一条探究始于地球形 成之初、并通往无限未来的气候演变之路;不仅阐述了气象学家们对于未 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多种观点,也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希望这本凝聚着 作者多年心血的力作,能够带给当今的广大中国读者诸多有益的思索、警 示和启迪。 -
大暖化
本书用散文式的笔触探讨了公元10-15 世纪前后地球经历的一场大暖化战役,讨论了气候变暖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国际交往等关乎人类文明与历史进程问题的影响。费根认为自然环境的微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也希望当代人在面对日益暖化的环境时能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用大视角、全局观来把握社会发展的命脉。 简要目录 第1章 中世纪暖期 引论 中世纪暖期应该算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气候现象,尤其是在公元1100—1300年的中世纪盛期。只不过持续了两三百年的温和而稳定的气候,已经足以改变历史了。 第2章 贫民的斗篷 西欧 中世纪暖期开始时,欧洲还是一片农业大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围绕着小村庄和永无休止的日常耕种收割而展开。有利的气候条件带来了可靠的粮食收成,这既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又引发了战争。现代欧洲的序幕就此拉开。 第3章 上帝之鞭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执政时,适逢较为干燥的气候破坏了大草原的草场,然后有这么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成功地将彼此争斗的部落和相互独立的首领们团结起来,组成发动征服战争的大军。上帝之鞭就这样动摇了亚洲和欧洲的根基。 第4章 摩尔人的黄金贸易 西非 中世纪暖期的黄金贸易之所以繁荣,不但要归功于适应气候能力很强的骆驼,还有那些非洲的黄金交易者。正是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使他们身处的社会能够适应中世纪暖期突如其来的极端气候事件,使世界的黄金贸易得以维持。他们的行为改变了历史。 第5章 因纽特人和格陵兰岛 北欧 中世纪暖期加拿大北极圈地区有利的结冰条件,使古挪威人和因纽特人这两个完全迥异的文明进行了短暂交流。古挪威人的目的是寻找海象牙,而他们身上只有一样东西是当地土著居民所需要的,那就是铁。 第6章 特大干旱时期 北美西部 部落间的协同合作、无限的耐心、灵活变通的机会主义和多样化的食谱,这些都是在广袤而干旱的北美西部土地上必备的生存之道。只有适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人,才能在干旱中活下来。 第7章 橡子和普韦布洛人 北美西南部 当干旱使居住环境的土地生长率下降时,与其他部族的血缘关系,就成为获取食物非常重要的手段。每个部落都控制着本地区的食物资源,人们开始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获得生活必需品。共同承担风险和互惠互利等深厚的传统,成为在美国西部生活的根基。 第8章 “水山”的主人 中美洲 雨水是玛雅地区水资源的唯一来源。与其他可从河流或地下含水层获得稳定水源的文明相比,即使在收集、储备、管理水资源的工程建设方面达到顶点,玛雅文明依然难以承受短期且不连续的气候变迁。干旱最终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灭亡。 第9章 奇穆的君主 南美洲 奇穆的都城在中世纪暖期既受到干旱的影响,又要承受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洪灾风险。但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使灌溉、水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应对策略得到系统的贯彻与实施,奇穆的危机被成功化解。 第10章 顺风而行 太平洋地区 波利尼西亚水手借着中世纪暖期盛行的西风在太平洋众岛屿之间自由穿行。新发现的岛屿分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提供了新的耕地和资源。文明的交流和贸易的联系也随着航线的拓展而扩大、加深。 第11章 飞鱼之海 东南亚 中世纪暖期,东南亚地区季风的正常交替被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破坏,产生了极端的洪水和干旱。印度受到干旱和饥饿的威胁,难以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与骚扰。高棉文明过于精致的水利系统同样无法应付极端气候变化,逐步走向衰弱。 第12章 黄河的哀鸣 东亚 干冷的气候条件、强烈的冬季季风和少雨的夏季,是唐朝最强大的敌人。农作物歉收和饥饿了社会的混乱,并导致叛乱。面对长安周边黄河流域持续发生的大范围旱灾,唐朝无力维持其中央集权的统治,只能在严酷的旱灾中走向灭亡。 第13章 静静的象群 结语 1 000年前,活跃在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类文明都极具灵活性,针对气候的剧烈变化,他们都在因地制宜地寻找应对之策。人口的增多和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当今社会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反而比中世纪暖期时的文明差了上千倍。气候变暖和干旱的警钟,正在敲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