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暖化

布赖恩•费根(Brian Fagan)

文学

气候 历史 环境史

2008-12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目录
第1章 中世纪暖期 引论 第2章 贫民的斗篷 西欧 第3章 上帝之鞭 蒙古帝国 第4章 摩尔人的黄金贸易 西非 第5章 因纽特人和格陵兰岛 北欧 第6章 特大干旱时期 北美西部 第7章 橡子和普韦布洛人 北美西南部 第8章 “水山”的主人 中美洲 第9章 奇穆的君主 南美洲 第10章 顺风而行 太平洋地区 第11章 飞鱼之海 东南亚 第12章 黄河的哀鸣 东亚 第13章 静静的象群 结语
【展开】
内容简介
本书用散文式的笔触探讨了公元10-15 世纪前后地球经历的一场大暖化战役,讨论了气候变暖对于社会、经济、政治、国际交往等关乎人类文明与历史进程问题的影响。费根认为自然环境的微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历史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也希望当代人在面对日益暖化的环境时能从历史中获得经验教训,用大视角、全局观来把握社会发展的命脉。 简要目录 第1章 中世纪暖期 引论 中世纪暖期应该算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大规模气候现象,尤其是在公元1100—1300年的中世纪盛期。只不过持续了两三百年的温和而稳定的气候,已经足以改变历史了。 第2章 贫民的斗篷 西欧 中世纪暖期开始时,欧洲还是一片农业大陆,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围绕着小村庄和永无休止的日常耕种收割而展开。有利的气候条件带来了可靠的粮食收成,这既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又引发了战争。现代欧洲的序幕就此拉开。 第3章 上帝之鞭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执政时,适逢较为干燥的气候破坏了大草原的草场,然后有这么一位杰出的领导人成功地将彼此争斗的部落和相互独立的首领们团结起来,组成发动征服战争的大军。上帝之鞭就这样动摇了亚洲和欧洲的根基。 第4章 摩尔人的黄金贸易 西非 中世纪暖期的黄金贸易之所以繁荣,不但要归功于适应气候能力很强的骆驼,还有那些非洲的黄金交易者。正是他们的智慧和经验,使他们身处的社会能够适应中世纪暖期突如其来的极端气候事件,使世界的黄金贸易得以维持。他们的行为改变了历史。 第5章 因纽特人和格陵兰岛 北欧 中世纪暖期加拿大北极圈地区有利的结冰条件,使古挪威人和因纽特人这两个完全迥异的文明进行了短暂交流。古挪威人的目的是寻找海象牙,而他们身上只有一样东西是当地土著居民所需要的,那就是铁。 第6章 特大干旱时期 北美西部 部落间的协同合作、无限的耐心、灵活变通的机会主义和多样化的食谱,这些都是在广袤而干旱的北美西部土地上必备的生存之道。只有适应环境和气候变化的人,才能在干旱中活下来。 第7章 橡子和普韦布洛人 北美西南部 当干旱使居住环境的土地生长率下降时,与其他部族的血缘关系,就成为获取食物非常重要的手段。每个部落都控制着本地区的食物资源,人们开始通过交易的方式来获得生活必需品。共同承担风险和互惠互利等深厚的传统,成为在美国西部生活的根基。 第8章 “水山”的主人 中美洲 雨水是玛雅地区水资源的唯一来源。与其他可从河流或地下含水层获得稳定水源的文明相比,即使在收集、储备、管理水资源的工程建设方面达到顶点,玛雅文明依然难以承受短期且不连续的气候变迁。干旱最终导致了玛雅文明的灭亡。 第9章 奇穆的君主 南美洲 奇穆的都城在中世纪暖期既受到干旱的影响,又要承受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洪灾风险。但高度的中央集权统治使灌溉、水土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等应对策略得到系统的贯彻与实施,奇穆的危机被成功化解。 第10章 顺风而行 太平洋地区 波利尼西亚水手借着中世纪暖期盛行的西风在太平洋众岛屿之间自由穿行。新发现的岛屿分散了人口增长的压力,提供了新的耕地和资源。文明的交流和贸易的联系也随着航线的拓展而扩大、加深。 第11章 飞鱼之海 东南亚 中世纪暖期,东南亚地区季风的正常交替被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破坏,产生了极端的洪水和干旱。印度受到干旱和饥饿的威胁,难以应付北方游牧民族的攻击与骚扰。高棉文明过于精致的水利系统同样无法应付极端气候变化,逐步走向衰弱。 第12章 黄河的哀鸣 东亚 干冷的气候条件、强烈的冬季季风和少雨的夏季,是唐朝最强大的敌人。农作物歉收和饥饿了社会的混乱,并导致叛乱。面对长安周边黄河流域持续发生的大范围旱灾,唐朝无力维持其中央集权的统治,只能在严酷的旱灾中走向灭亡。 第13章 静静的象群 结语 1 000年前,活跃在世界上的大多数人类文明都极具灵活性,针对气候的剧烈变化,他们都在因地制宜地寻找应对之策。人口的增多和经济全球一体化使当今社会抵御气候变化的能力,反而比中世纪暖期时的文明差了上千倍。气候变暖和干旱的警钟,正在敲响。
【展开】
下载说明

1、追日是作者栎年创作的原创作品,下载链接均为网友上传的的网盘链接!

2、相识电子书提供优质免费的txt、pdf等下载链接,所有电子书均为完整版!

下载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