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丑陋的中国人研究
中国民族性中固然有丑陋的一面,但以偏概全式的处理,却涉及这种作者的人格与学格的问题,虽然完全符合他的风格。令人惊异的是,这种作者口口声声所谓的“丑陋的中国人”,事实上,他真的肤尝身受过,却还无耻地想认他们父子做“孺慕”的对象,以“热情忠厚”“一代英雄”之颂,备加赞美呢!泛指所有的中国人都丑陋,用来替自己的怯懦垫背,这种行径是要谴责的;这种劣作,是要拆穿的。 -
中国人太多了吗
《中国人太多了吗?》,本书讲述:中国的年轻人口正在迅速减少,现在已经开始影响中国经济的各个方面。民工荒,大学生生源萎缩,房价,经济结构转型等很多经济问题都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年轻人少了,对中国经济是祸还是福?中国的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持续多久? 中国不是人太多了,而是小孩太少了。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已经降到了很低的水平,一些大城市的生育率更是降到了世界最低的水平。长此以往,中国将面临人口过度老化,经济缺乏活力,男女比例失调、社会不稳定以及国力衰落等各类问题。本书以坚实的理论为基础,结合各国的经验和中国发展的特点,论证中国人口发展政策已 -
影子对话
在虚拟社会中,人们的交往最显著的特征是匿名发言的权利,而在匿名权利之下借助互联网进行的对话,我称之为“影子对话”——影子和影子之间的对话。我从2006年11月下旬开始进行这种“影子对话”,至12月下旬满月的时候,我觉得应该将其转化为纸质图书了,因为我和影子们围绕着中国社会的重大议题展开对话,而这些议题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思考。概括起来说,我们需要教授是:什么是“中国问题”的问题意识?进而,我们的世界正面临着什么样的基本问题? 影子的身份含有极大的不确定性,但影子又决不完全脱离影子所属的人,我们总能透过语言来推测影子的性格和性情,而正是这种不确定性和真实性的结合才造就了“影子对话”的开放性。由于开放,我们才可以反思过去80年来占主导地位的“科学主义”和“急功近利”传统,才可以想想知识如何为信仰留有余地。 目录: 前言 合作与竞争 最近课程及日常感受 提出问题 对诸友关于竞争与合作关系问题的看法的进一步探讨 关地“嫉妒”或“妒忌”的讨论 学术与人生 问题意识 生活伦理 关于互联网社会的无名氏定理 实践高于理论 乌托邦与传统——永远的徘徊 为什么“边际效用递减” 社会科学学术中心的三个必要条件 《风的颜色》自序 知识与信仰 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经纬》发刊词 从读书的“捷径”说到叔本华的认识论 正义与政治 论政治家的品格 关于正义问题 王小波的说与思 社会的官僚化与“公务员热” 关于残雪的作品 把这一主题改造为更有意义的主题——为什么我们没有新闻? 性,性关系与社会发展 三论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 主义与科学,以及关于中医 略论有知的无知 启蒙意味着为科学划界 “主义”与“科学” 对赞同中医者的看法的赞同 科学精神与科学主义 中医药的出路 满月的总结:何为“科学”? -
哈佛看中国
本书收录的是本人在哈佛大学为期一年的求学时间里,直接采访或邀请他人采访的访谈稿件的汇编。由于访谈稿件数量较多,总体规模较大,为方便读者阅读,分成了“政治与历史卷”、“经济与社会卷”、“文化与学术卷”三卷出版,每卷各16篇。需要说明的是,三卷内容的划分是相对的,有些内容有所交叉。 本卷即“政治与历史卷”,一共采访了十多位哈佛大学教授和部分在哈佛大学学习、交流、工作过的中国问题专家,形成16篇访谈稿,内容涉及政治变革、体制改革、法律、外交、历史等领域。其中,《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对中国未来的乐观与谨慎》、《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民主化》等篇,主要内容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治变革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步;《社会变迁与体制建构》、《家庭与亲属制度的嬗变》、《寻求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平衡》等篇,主要谈论的是社会体制、制度方面的变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关系的变化;《中国法治化:打造“第二长城”》、《法律改革的两难:职业主义与大众主义》、《中美关系与我的中国法研究》等篇,主要是针对中国的法律改革与法制建设情况的访谈;《中国的软实力与对外交往》、《巧实力和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和平:国家间交往的良性基础》等篇,主要谈论的是中国的外交政策与中美关系;《应完整地看待新中国的历史》、《在细微处观察中国历史》等篇,主要谈论的是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最后一篇《崛起的中国与蓬勃发展的哈佛中国学》,可以看做是对新中国的发展史与哈佛中国学的研究现状作一总体回顾。 简要目录: 前言 001 1, 转型的中国与中国的转型 受访人——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 2, 对中国未来的乐观与谨慎 受访人——傅高义(Ezra F.Vogel) 3, 邓小平与中国的改革开放 受访人——程中原 4,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民主化 受访人——谷梅(Merle Goldman) 5, 社会变迁与体制建构 受访人——裴宜理(Elizabeth J. Perry) 6, 家庭与亲属制度的嬗变 受访人——华琛(James L. Watson) 7, 寻求变革与稳定之间的平衡 受访人——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Roderick MacFarquhar) 8, 中国法治化:打造“第二长城” 受访人——安守廉(William P. Alford) 9, 法律改革的两难:职业主义与大众主义 受访人——李本(Benjamin L. Liebman) 10, 中美关系与我的中国法研究 受访人——柯恩(Jerome A. Cohen) 11, 中国的软实力与对外交往 受访人——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12, 巧实力和奥巴马政府的对华政策 受访人——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13, 应完整地看待新中国的历史 受访人——柯伟林(William C. Kirby) 14, 在细微处观察中国历史 受访人——包弼德(Peter K. Bol) 15, 和平:国家间交往的良性基础 受访人——孔飞力(Philip A. Kuhn) 16, 崛起的中国与蓬勃发展的哈佛中国学 受访人——张伯赓(Julian Chang) 附录一 本卷采访人、合作者简介 附录二 三十年河西 哈佛看中国 后记 -
舌战中国
2011年,基辛格、李稻葵、弗格森、扎卡利亚齐聚加拿大,进行了一场著名的芒克大辩论,这是一场影响全球的世纪大辩论, 受到广泛瞩目。 在辩论会上,四位全球精英唇枪舌剑——21世纪属于中国吗?中国问题到底该怎么办? 经济辩题 中国如何能保持可持续的增长? 中国只能坐世界经济第二把交椅,而无法问鼎世界经济之冠? 中国应该如何管理好巨额的外汇储备? 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中国的金融风险在哪里?如何应对这种风险? 面对环境污染、盲目投资、诚信危机,如何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 外交辩题 如何处理中美关系才能符合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中国崛起是否会挑战美国在全球的主导地位? 在处理中国周边热点问题时,中国的最佳策略应该是什么? 21世纪,中国将如何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为了保证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应该如何应对? 民生辩题 中国的收入差距为什么也会越来越大?应该如何解决? 中国民众的声音如何才能被广泛的传达? 中国很快将面临人口红利消失、未富先老的严峻局面,这是杞人忧天吗? 21世纪的中国将如何解决人口问题? -
中国问题
《中国问题》主要是写给西方读者看的。然而,罗素却是立足于中国的立场谈中国的现实政治:关注中国军阀纷争的政治格局,剖析中国与西方列强的关系,特别用很大篇幅介绍了日本的历史和中日关系的发展,指出中国经济、铁路交通、工业(尤其是矿业)的发展前景.呼吁中国重视教育,呼唤“少年中国”的崛起。与此同时,罗素又立足西方立场谈中国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性格,有其独到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