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道分子
《王朔文集:知道分子》收录了王朔一些对文化人、对文化的看法与见解。王朔是个作家,但是他又不是人们心目中所认定的那种标准型主流作家,他有他的独特之处,对文化和文化人也有他独一无二的表达方式。 -
雅典娜神殿断片集
这里选译的施氏三部《断片集》,论神话的对话及四篇书评,是施勒格尔最重要的理论著作,从中可以了解他本人及德国早期浪漫派的基本思想,和他们在欧洲文化长河中的地位。《断片集》写作于1797—1800年间,代表了浪漫派在鼎盛时期的追求和理想。“神话”论则作于1800年,比《断片集》更深入一步,探讨世界和艺术和象征理解,是施氏后期哲学美学观的集中体现。四篇书评从历史、政治、诗学多种角度以实例印证作者的思想。这几部作品基本上勾勒出了施勒格尔思想的轮廓。 -
时光与少年都已沉旧
这是畅销书作家王臣的首本[散文+摄影]图文书,是2011年度最令人惊艳的一场文字盛宴。 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我”,第二部分是“爱”,第三部分是“你”。书的主题是:关于爱,关于行走,关于生之荣枯,关于死之不朽。华丽文字,书写世间男子欢伤流离的生命里隐隐细细的慷然与清醒,定静与温柔。佐以极具情调和美感的摄影作品,图文映照,摇曳生姿。这些细微的美好是作者生命历程中所有浅喜深爱与念念不忘之汇聚。 他说:“并没有来世,仅有这一生。” -
呐喊
【内容简介】 《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1918年,新文化运动正值高峰。鲁迅因为和老朋友“金心异”(钱玄同)的一场关于“铁屋子”的谈话,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至1922年,五四大潮渐落,鲁迅应陈独秀之邀,将之前的小说结集出版,目的在于为新文化运动“呐喊”,并且慰藉那些在斗争中“奔驰的猛士”,使他们无畏地前进。 新版《呐喊》完整收录鲁迅从1918至1922年所作小说十四篇、自序一篇,以及陈丹青先生专门为新版撰写的读后记长文一篇。 【编辑推荐】 陈丹青先生自少年时代起,就非常喜欢《呐喊》。他说,这是“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五十年后,他重读《呐喊》,会是怎样的感受呢?陈丹青先生深情长文推荐,每个少年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青年画家慕容引刀,为本书倾情创作十三副版画插图,精美绝伦,值得收藏! 【名人推荐】 “我十二岁的时候,从我母亲手里得到《鲁迅选集》,在那之后直至二十岁,好像还数度阅读过鲁迅的作品,尤其是被收录到《呐喊》和《彷徨》中的那些篇幅短小、却很尖锐、厚重的短篇小说。”——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4) “最令我沉迷惚恍的小说,还是鲁迅。单看书名就有魔力:“呐喊”,而且“彷徨”,天哪, 我也想扯开喉咙乱叫——虽不知叫什么,为什么叫——我也每天在弄堂里百无聊赖地乱走。”——陈丹青,艺术家,文学评论家 “要看鲁迅的原文,少看我们这些研究鲁迅的人的文章。这是真的。”——孙郁,中国鲁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鲁迅博物馆原馆长 -
孤独要趁好时光
衰老攻占你, 生活俘虏你, 只有旅行, 把你还给自己。 青春逝去前,“我”一个人踏上游历欧洲的旅途。 2年,12国,15城,一个旅人,一袭欧洲,一生沉醉。 旅行是不期而遇,是兜兜转转,是华丽冒险,是决不妥协。 当一切落幕,还有回忆的珍宝在熠熠闪光。 在那里,阳光灿烂,青春不老。 ○在冰岛火山爆发后,从希腊驾车奔回挪威; ○在伦敦街上拍型人时,偶遇著名模特; ○在雪夜,彻夜狂欢后到英俊的萨克斯手家里倾心交谈; ○在阳光刺眼的夜晚9点,在挪威海边畅饮; ○在克里特的橄榄树林里,用力奔跑; ○在哥本哈根的沙滩上躺倒,让爵士乐浸满身体; ○在阿姆斯特丹的青年旅社,遇到独自旅行的澳洲大婶; ○在巴塞罗那,跟火热的西班牙人学习西班牙语; ○在阿兰德机场,打翻维果罗夫香水; ○在巴黎,探寻摇滚诗人的沉睡之墓; ○在斯德哥尔摩,遇见最美的男人; ○在最冷的1月,在布拉格伏尔塔瓦河边散步; ○在罗马,背对许愿池许愿; ○在伦敦,去看一场伍迪•艾伦的电影…… 这一切,就是我的欧洲,我的私旅行。 -
《文艺风象+文艺风赏》第一期合刊
《文艺风象+文艺风赏》第一期合刊包括《文艺风象:01.九大行星》《文艺风赏:01.爱刑海》,均使用同一ISB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