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觉文化读本
在当下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所遭遇的问题不是信息匮乏,而是信息过量。看看书店,林林总总的图书扑面而来,买什么书成为一个问题。另一方面,当代文化又带有“速食”特性,尽管常有人带有贬义地使用这个概念,不过我以为“速食”自有道理。人们总是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于是,这几年名之为;“读本”一类的书便流行起来。 所谓读本,说穿了也就是把不同学者有关同一主题的文章集中起来。读本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专著,往往一人独著,多为一家之言,有“独白”特点。较之于专著,读本的好处在于围绕一个或几个专题,遴选各家之言,形成了一个互相交流的对话或“复调”性。夸张地说,读本一册在手,便可通览全局。这在信息爆炸的文化情境中,不失为一种迅速进入学术前沿的捷径。 这个读本系列取名为“IAS励学文丛”,意在彰显一个想法,那就是通过这个读本系列的印行,揭橥当下学术热点问题,反映学术前沿和进展。本丛书是一个开放性的系列。此次先行付梓的只是所策划中的第一系列,今后将陆续推出各个系列.各册主编一定是花了不少气力,从浩瀚如海的文献中,遴选出具体篇章,进而组织翻译,然后校对编排,组成一个完整的结构。做这样的事情,在一个讲求实用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的时代,多少有点为他人做嫁衣裳的意味。然则,学术乃天下公器。 -
觀看的實踐
每一天,我們都在「觀看」的實踐中解讀這個世界。 「看」(to see)是觀察和認識周遭世 界的一個過程。 「觀看」(to look)則是主動去為這個世界製造意義。 「看」(seeing)是我們每日生活中的某種隨性作為。 「觀看」(looking)則是一種更有目的性與方向性的活動。 「觀看」可以是容易或困難的,有趣或不悅的,無害或危險的。 「觀看」同時存在著潛意識和意識這兩個層次。 我們參與「觀看」的實踐是為了溝通、影響或被影響。 這本無所不包又緊密貼合的視覺文化導論,探討了我們使用影像和理解影像的所有方法。本書檢視繪畫、照片、電影、電視和各種新媒體,涵蓋的領域包括藝術、廣告、新聞、科學及法律。作者介紹了近幾十年來與視覺分析有關的各種研究取向,以清晰易懂、高度可讀的文字,帶領讀者一一破解視覺文化的重要理論。 設計IBM logo的設計大師保羅.蘭德(Paul Rand)曾說道:教學生設計的最大原則就是,解釋每一個名詞,老師都習慣假設學生知道,但其實學生都不知道。本書難得的一大特色便是,以平易的方式,在內文中從頭說明每一個看來難解的名詞和哲學概念。 這是一本貨真價實的跨領域書籍,收錄了一百多張圖片,希望成為所有對影像有興趣者的綜合導論,以及媒體暨電影研究、藝術史、攝影和傳播等學科的最佳參考書籍。 意義並不存在於影像內部,意義是在觀看者消費影像、流通影像的那一刻生產出來的。 -
哈哈镜
内容简介: 《哈哈镜》探讨了1880至1930年代这一动荡历史时期,中国市民主体在与新兴视觉文化的相互碰撞中,观看自身的多重而复杂的方式。书中广泛涉及了印刷术、摄影、广告、电影与戏曲表演等一系列媒体和视觉形式。市民积极投入并享受这些视觉文化,而它们皆为主体对空洞的现代性 许诺——由新兴、刺激与时尚等抽象和短暂的观念组成——之欲望所大力驱动。 作者详述并分析了各种视觉再现,强调了它们之间的复杂互动。由此证明视觉现代性并非独立的文化现象的结合,而是一个颇为紧密的社会文化话语,影响了文化的差异与典型之所在。 本书首先对十九世纪末兴起的印刷文化做了总括性的历史描述和理论探讨,并检视了现代性对于探究“真实”的迷恋。接下来的章节讨论了新兴视觉文化中的女性身体形象,视觉文化展开与展示的娱乐场所,都市人与新兴现实主义的相互妥协,而对各种形象的生产和接受间的动力学关系则成为了贯穿全书的主题。 如作者所示,现代性通过奇观向中国人展现。尽管奇观纷至沓来,俘获着现代的主体,但却无法完全驯服或限制那些投身其中的人们。作者特别指出,他们在崭新而现代的自我认同尝试之中,参与和表演着这一稍纵即逝的视觉文化。这里讨论的中国视觉文化是高度竞争性的,在持续的流动和变化中,呈现出对现代主体的全新理解:他面临的不仅是过去的消逝,而且是未来的歧路。中国的现代视觉文化揭示出主体及其环境的激烈碰撞和相互渗透中,现代性的不断更新。 权威推荐: 彭丽君的著作对“视觉”做了细致的历史化考察。她并未把观看当作天然之事,而是充满睿智地将视觉作为一种现代现象,并拓展和转换成凝视与观看的本土文化塑型。本书中,理论性与经验感协调缜密,趣味盎然,洞见迭出,提供了对现代中国视觉文化的杰出观察。 ——纽约大学 瑞贝卡•卡尔 彭教授处理了现代中国研究中最令人兴奋的领域之一——视觉现代性。在奇观的政治学中,她通过中国人的万花筒与现代视觉装置的相遇,展开了从新奇话语到媒体技术、再生产等诸多面向的讨论。《哈哈镜》是一项中国人在现代历史关键时刻如何看与被看的迷人的研究。 ——哈佛大学东亚系 王德威 作为中国视觉现代性的“观察者”,彭丽君在《哈哈镜》一书中不仅呈现了各类视觉样式构造的都市文化奇观;而且揭示出诸种观看欲望形塑的“视觉无意识”。正是上述两方面的相互生产,彼此运作,如“魔术”与“摩登”,似真似幻,亦真亦幻,于真假难辨间,决定了观看的主体何时“凝神关注”,何时“视而不见”……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罗岗 晚清报刊,月份牌女郎,摄影术,慈禧,西洋镜,梅兰芳,戏院,妓女,电影,上海,戏曲,魔术,《哈哈镜》几乎收纳了有关中国视觉文化的所有关键词,但此书的成就不光在媒介覆盖和知识场域的辽阔,还在历史纵深和细节考察上示范了中国经验和现代性理论的交锋和撕扯。这确乎是饱含温度和强度的研究著作,我们在彭丽君的写作中感受到真正的理论活力,一种从微观政治回望过去和眺望未来的激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 毛尖 -
觀察者的技術
〔眼球考古學〕 我們置身數位的時代,視覺經驗也在這個數位化的行列中,脫離了類比的掌控、進行徹底重組。於是,舊的眼球如同痂一般自然脫落,新的眼球由電腦、電視、監視器等數位影像共同催生茁壯。解析度、像素、虛擬實境、photoshop,我們今天擁有的不只是各種全新的詞彙,更有一雙新的眼睛,一種與過去截然不同的觀看與聚焦方式。 面對新的視覺,我們如何知道自己的觀看方式有何「新穎」之處? 本書作者強納森.柯拉瑞(Johnathan Crary)試圖回答這個問題,但他不是去動手撬開液晶螢幕,或者分析街頭監視器如何密不透風;也不是如布紐爾(Bunuel)直接切開人們的眼球,血淋淋地給觀眾震撼教育。他選擇了逆向操作,從地下拾起被人們拋棄、遺忘的眼球,開始進行視覺的考古學。他認為,只有弄清楚我們「過去」如何觀看,才能知道新的視覺經驗有哪些只是承接前者,哪些是這個時代的真正特徵。 因此,作者開著推土機,撥開人類眼球千年史的地層遺跡、向我們展示了「暗室」與「立體視鏡」這兩層對當代最有影響的視覺典範。前者統治了十七十八世紀人類眼球運作方式,後者則形塑了作者所謂的「十九世紀觀察者」。 乍看之下,「暗室」只不過是光線從小洞進入黑箱時,會在內部出現顛倒室外影像的光學現象,而所謂「立體視鏡」,則是僅僅在某種條件下才會產生「立體」效果。但在作者極有說服力的挖掘與陳述當中,這兩個如同玩具般的儀器,成為當代視覺研究的基礎,也成為所有眼球養分的來源。柯拉瑞的眼球考古學,讓我們弄清楚,在液晶螢幕華麗色彩的背面,隱藏了什麼秘密。 本書內容橫跨視覺研究、藝術理論與科學史等領域,引發了視覺再現理論的典範轉移,被譽為「具有毋庸置疑的原創性與重要性」,無論身處藝術理論、科學史或是視覺研究領域的專業研究者,或是對視覺觀看與應用有興趣的一般讀者,都可在本書中享受到閱讀的樂趣。 本書特色 本書討論的問題並不限於學院題材,是一部打破類型、融合多項主題領域的作品,將畫家與哲學家彼此連結,又將這兩者與新興的視覺技術聯繫,並且展現了原創散文所具備的那種開拓性洞見,從中更可見到作者的淵博學識,少有著作能夠企及。 -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
《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作者从欧美视觉文化(包括电影、广告、建筑、绘画、时装、机动车、印刷、室内和家具设计)中选用了丰富多样的例证,以此介绍了这些方法的主要倡导者和支持者,并分析和解释了关于这些方法的最重要的观点、争论和成就。 -
文化的視覺系統Ⅱ: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東、西方視覺文化理論的深入研究與精采對話! 什麼樣的影像是不可接受、怵目驚心、引發鄙視嫌惡甚至嘔吐之感的卑賤影像? 什麼樣的影像是賞心悅目、心嚮往之,甚至是膜拜仿效的崇高對象? 影像牽連了好與壞、美與醜、悅目與刺眼等屬於價值系統的美感經驗。這些視覺上的層級區分、安定或是排除,其實已經受制於較大的歷史文化脈絡之召喚和辨認過程。因此,影像所牽扯的,無論是帝國、亞洲、主體的問題,或是大眾文化與日常生活的面向,如同複雜的檔案系統,必然涉及有關意識形態以及族群、階級、性別、國家之權力位置的問題。 一場匯集東、西方國際專家學者的學術激辯,在全球化的文化差異中尋找可見的主體性: Amie Parry、Homi K. Bhabha、Jon D. Solomon、Kaja Silverman、Meaghan Morris、Nancy Armstrong、Naoki Sakai、Rey Chow、丁乃非、代顯梅、朱惠足、吳雅鳳、李秀娟、林文淇、林志瑋、林秀玲、林建國、邱貴芬、張小虹、郭家珍、陳怜縈、陳奕麟、陳衍秀、單德興、賀淑瑋、馮品佳、楊芳枝、葉德宣、廖咸浩、廖炳惠、廖朝陽、劉紀蕙、潘昱均、蔣淑貞、蔡秀枝、蔡明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