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剧名伶轶事
《国剧名伶轶事》中所谈的人与事,笔者都是本着多年对他们的观察、欣赏,和与他们的交往、过从,才敢动笔的。因此,所谈虽不是什么秘闻、内幕,却也有些是前人所未谈过的。同时,不能确知,或了解得不详细的,就不敢着一字。 -
京剧丛谈百年录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通过选编百年来有关京剧的具有代表性、经典性的文章论述,对20世纪京剧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情况进行了完整的归纳和总结。“增订本”共分为“五四时代的京剧观”、“学人对京剧的散论”、“探索与争鸣”、“艺术家自述”、“菊坛札记漫录”五编及“海外对京剧的反应”、“样板戏资料及其他”两部分附录。为了忠实记录不同时代人们对于京剧发展的各种反应与思考,也为了更全面地呈现出京剧在不同时期的真实面貌,除了极具代表性的著名篇章外,《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还收录了一些较有个人想法的和较有时代特色的文章,其中不免有些观点失之偏颇,或是有些文字颇具争议,但基于史料性、真实性的原则,编者依然将之收编书中,并且除了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或是改正错字以外,并不做其他改动。 《京剧丛谈百年录(增订本)》收录有部分民国时期的文章,其中一些用字和标点符号出现错误,我们作了统一规范。需指出的是,因为收录的是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的文章,对同一事物、同一人有时会有不同的称呼(有时即使同一时期,对同一事物、同一人也会有不同称呼),如“二黄”“二簧”、“程继仙”“程继先”、“小翠花”“筱翠花”、“《挑滑车》”“《挑华车》”、“《骆马湖》”“《落马湖》”等,再如一些早期的外文译名也与当代的标准译名并不一致,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译法,对此,我们只力求本篇统一,而不进行全书的统一。此外,书中页下注释统一标明了译注或编者注,未作标注的则均为原文注;编者对所收文章做了节选或改动的,也均在文末括注说明。 -
京剧知识手册
-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收入了中国京剧演出史上出现过的戏衣实物,包括官服、铠甲、常服、衣褂等,也粗略阐述了京剧传统戏曲服装演变的脉络。但《中国京剧戏衣图谱》并不是一部中国戏曲服饰史的专著,而是力图找出在戏曲服装演变大系中的一种特殊研究实践与方法,即从实物搜集出发,印证文献而告终,犹如考古学中的田野发掘。《中国京剧戏衣图谱》也旨在用这种方式补白于中国戏曲形态学研究中的一些空缺,并再次唤起大家对这份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视。 《中国京剧戏衣图谱》收入清代(1644—1911)以来205种京剧传统戏衣的实物图样,囊括了传统京剧演出的全部必备服装。《中国京剧戏衣图谱》的戏衣实物皆为作者的私人收藏。 -
迷戏
“我”9岁那年,京戏的大名角筱云仙到南京来演出,说是这期间一直住在“我”们家。筱伯伯举止很文雅,嗓音太美,“我”渐渐被迷醉,一天终于有机会应邀去看戏呢!可是,第二天由于“我”不知道的什么原因,他匆匆地离开了,不久,整座城市都被空袭警报和炸弹爆炸的声音淹没了…… -
京剧欣赏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即希腊的悲喜剧、印度的梵剧和中国的戏曲。希腊的悲喜剧已经成为历史遗迹,印度的梵剧也中断失传了;这两种古老戏剧的演出情形,已经无从知晓,无法再现。唯有中国的戏曲,不但一代又一代地流传下来,而且从内容到形式都日臻完美。 “京剧”,是外地观众对于它出自北京的称谓,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征,但京剧又是在徽、汉两个南方剧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京剧不但受到北方观众的欢迎,也受到南方观众的欢迎,在中国戏曲的三百多个剧种里,京剧虽然诞生很晚,却后来居上,荣登“国剧”的宝座,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的三大“国粹”、京剧也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在他们的眼里,京剧仿佛长城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和标志。 京剧的特点,是中国戏曲特点的集中体现,京剧是综合艺术,从表演的角度讲,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即唱、念、做、打;京剧是虚拟艺术,它的虚拟手段,比其他艺术门类使用得更广泛、更充分,虚拟使其在表现剧情和人物形象方面获得了无限的自由;京剧是程式艺术,这不仅仅限于表演方面,在剧本、行当、音乐、化妆、服饰等方面,都有规范性的程式;京剧具有相当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规范,适应中国人的欣赏心理与审美情趣,在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涌现出众多的著名演员,形成异彩纷呈的艺术流派,京剧从内容到形式都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境界,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