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饥渴
《信息饥渴:信息选取、表达与透析》是曾在美国信息设计领域造成极大轰动的《信息焦虑》的姊妹篇。这本书对当今新经济形态下存在的信息进行了全面的、一针见血的大剖析,指导读者如何对泛滥成灾的信息进行归纳、理解和应用,从而排除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焦虑感。同时,也致力于使读者学会提问、学会理解、学会交流、学会工作、学会管理。作者除了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基本写作方法外,还在文章中穿插了与内容相关的、具有引导性的格言。 -
网络星河
网络伴随我们的时间不算很长,然而因特网的流行和商业化的普及速度却是惊人的,这促使人类活动和社会的每个领域都发生了改变。我们拥有了新的通讯系统、新的商务、新的媒介和信息来源、新的政治和文化表现形式、新的教授和学习方式以及新的社区。 本书是该领域内最重要的分析家所写的了解互联网不可或缺的著作。它借助详尽的证据和研究回答了与我们密切相关的问题,例如:因特网如何影响社会和文化组织,政治参与和通讯以及城市生活?它如何塑造了旧的和新的商务组织?数字鸿沟的事实是什么?曼纽尔·卡斯特帮助我们理解发生的事情以及因特网如何成为新的网络社会的媒介。 -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
《信息时代的世界工厂》,最关切我们未来的“思想@网络.中国”丛书之一,互联网中国传媒参考书。 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国家是“世界工厂”。但你是否想过,“信息时代”与“世界工厂”之间有何联系?本书认为,回答此问题必须了解网吧、短信、小灵通、山寨机等中低端信息传播工具,必须走进城中村、厂矿宿舍、工殇医院,以及各式各样的新媒体事件——因为那里的流动打工者,那里的老与少,正在构建方兴未艾的新工人阶级,因为他们的网络社会才是“世界工厂”的支柱和“信息时代”的基础。 关于新工人阶级的网络社会,本书经十年积累,内容分三部分。上编“网络之普及”讨论网吧与手机的技术扩散及其相关文化现象、制度问题与社会影响。中编“信息中下阶层”梳理流动人口、劳工、青少年及老年人如何在社会大转型背景下,利用网络科技,应对生存议题,进行草根创新。下编“新工人阶级之雏形”在空间和时间的维度上考察新工人阶级形成的特点,包括网络条件下的控制与颠覆、文化表达及重大社会事件。 2009年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推出英文版以来,本书得到国际学术界广泛关注,并获“简•雅各布斯城市传播图书奖”提名。牛津大学互联网研究所主任比尔•达顿教授如此评价:“互联网及相关信息传播技术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产生社会作用?迄今为止,此书的探讨最有洞见,且以实证为根基。” -
交互式系统原理与设计
本书深入浅出介绍了人机交互系统的原理与应用,内容涉及电子原理基础、设备选型、建立集成电路、微处理编程、计算机通信、转换和交互设计、传感控制、设备间通信、声光控制、多媒体输入和输出管理等。本书内容实用,难易知中,图例丰富、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紧密,适合作为计算机、电子工程及相关工科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教材使用。 -
分割美国:广告主与新媒介世界
约瑟夫·塔洛通过对当代广告业与传媒产业互动关系的全景描述,阐述了这一运动所具有“漫长而无情的性质”:从大众市场的广告到细分市场的广告,从对一般受众的“扫射“到对目标受众的“点射”,从单一的广告到整合的营销手段。 如果说“美国的冬小麦是强有力的溶剂”,广告曾经是帮助美国从移民的集合体中创造出一个国家,含蓄地演示了现代美国社会物质主义的、流动的和终极民主的实质,那么从二十世纪下半叶起美国广告业与媒介产业所形成的复杂关系,就具有更深刻的内涵。在这个意义上,也许我们能够从约瑟夫·塔洛对于美国广告业与媒介产业关系的描述中反观自身,而全球化与中国社会急剧变动的背景也赋予这种观照以现实的价值。 -
媒介形态变化
媒介形态变化:认识新媒介,ISBN:9787508020921,作者:(美)罗杰·菲德勒(Roger Fidler)著;明安香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