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面前人人平等
赵鑫珊
建筑可以说是人类第一门艺术,因为人类改造的第一处蔽身之所就可以称得上建筑了。建筑收容了人,于是宇宙空间收容了人类,从此漂泊的人类在宇宙大建筑框架中有了容身之所。
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原始古老建筑代表了建筑的起源,那种壮阔粗犷实际体现了人类一种大孤独和大悲愤,是对自然的敬畏和挑战。人与建筑开始彼此塑造。
什么是建筑面前人人平等呢?穷人住贫民窟,富人住豪宅,这是平等的吗?这里的“平等”是指人对建筑本体论的思考平等。因为人类思考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所以它在建筑面前也是人人平等。
作者还从母命题(时间、空间、物质)得出子命题(时间、空间、建筑)。因为人在时间和空间是平等的,所以在建筑面前也是平等的。
作者认为,建筑的本质、原点乃是“收容”一词。民居和寺庙,前者使人身安,后者使人心安。而建筑就是要以此为根本,回到原点,才不会迷失方向。现在人们对一些现代建筑的批判,正是因为它们背离了建筑原点。建筑师在建筑时使用了过多游戏原则,带有过多功利目的。西方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更是叫嚣离析建筑,比如将民居设计得像一堆混凝土板,外墙是歪的,内墙全部涂成黑色,室内空旷无物,低矮压抑。人住在这样的房屋里能睡得着觉吗?这样病态的建筑是违背人性的,要坚决抵制。
当然,这些建筑即使再病态,也是符合建筑力学的,否则就会坍塌。每一幢建筑都是由神圣的数学公式支撑的,这是它最有力的支柱。一幢优秀的建筑是一首数学的哲理诗。而病态的建筑则是践踏韵律和谐的歪诗。
和谐要有人的身心和谐和建筑场的和谐。建筑场是非常重要的。大漠的金字塔令时间畏惧;草原上只能是流动的蒙古包;爱尔兰村庄只能是低矮的小木屋;碧海蓝天下应是白色而不是蓝色的建筑;庄严、肃穆的教堂;月光星辉下的伊斯兰建筑……这些就是和谐的建筑场,无视这种原则,就会破坏场的统一性。
建筑是能够反映人的思想和道德的。西欧的神庙和教堂是“单纯的高贵和静穆的伟大”;纳粹集中营充满了人类的罪恶,只能作为反面教材;光怪陆离的巴黎蓬皮杜中心则是西方现代流派的展览馆,曾饱受人们非议。人的喜怒好恶结合在建筑中,使建筑成为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可以说建筑的存在就是人的存在。人的思想决定建筑的思想。
高尚的建筑使人震慑,丑恶的建筑引人犯罪。建筑对人的心理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许多优秀的艺术家、诗人、作家处在优美的建筑场中,这必定对他们的性情有陶冶作用,激起他们创作的灵感。哲学家们也从中燃起思想的火花。现代人追求摩天大厦,世界第一高的记录已经屡次刷新。之所以如此,从人类的心理来讲,是为了追求一种崇高感,崇高的建筑能使人产生崇高感。
对建筑本质的探索是本书第一大主题,这其实也是对人类本身的一种探索。本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告诉我们建筑不应偏离原点,也不应一成不变,否则会步入中国古建筑的后尘,几千年风格始终如一,最后无法顺应时代的变迁,受到很大的冲击。
赵鑫珊先生这部著作包罗万象,思想深邃,感情热忱,有着人类哲学家的责任感,读之令人感动。我选择的只是其中一部分思想。相信喜欢建筑或哲学的朋友读了也会产生共鸣,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