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莱布尼茨
本书据牛津大学出版社1984年英文版译出。 作者这本书,不仅对于那些希望了解莱布尼茨其人,或者希望学习一点哲学史和科学史的人来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且对于从事哲学史和科学史研究的人来说,也不无教益。 -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化
前言 第一章 莱布尼茨:卓越的科学家和思想家 第一节 勤奋好学 第二节 步入社会 第三节 巴黎时期 第四节 定居汉诺威 第五节 学术贡献和历史评价 第六节 马克思、恩格斯与莱布尼茨 第二章 莱布尼茨研究中国的两个途径 第一节 阅读有关中国的书籍 第二节 向闵明我神父询问中国 第三节 闵明我对30个问题的初步回答 第四节 与在华传教士们的交往和通信 第三章 在华传教中的争论和斗争 第一节 基督教三次传人中国 第二节 利玛窦的传教方式 第三节 “礼仪问题”之争 第四节 中国的仇教活动 第五节 康熙皇帝与罗马教皇的较量 第四章 《中国新事萃编》 第一节 《中国新事萃编》的初版和再版 第二节 莱布尼茨的中国观 第三节 20世纪以后的《中国新事萃编》 第五章 二进制数与《易》图符号 第一节 白晋说《易》和“伏羲” 第二节 莱布尼茨的惊喜 ——一二进制数(O~63)与《易》图符号的一一对应 第三节 澄清一个误传 第四节 莱布尼茨的猜想 第五节 二进制数(O~63)与64卦图符号一致性的 意义 第六章 莱布尼茨与中国文字 第一节 渴望了解中国文字的秘诀 第二节 汉字与埃及象形文字的比较 第三节 普遍符号语言与中国文字 第四节 中国文字的强大生命力 第七章 “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 第一节 撰写此文的缘由和背景 第二节 对龙华民、利安当的批判 第三节 对宋代儒学的独特见解 第四节 此文尚在研究中 第八章 莱布尼茨与中西文化交流 第一节 莱布尼茨进人中国人视野 第二节 莱布尼茨倡导中西文化交流 第三节 明清之际的西学东传 第四节 明清之际的中学西传 结束语 附录 附录一 莱布尼茨关于二进制算术的论文(1703年5月) 附录二 莱布尼茨致白晋的一封信(1703年5月18日寄自柏林) 附录三 中外人名对照 参考文献 后记 索引 书摘 莱布尼茨8岁那年,母亲把他送人尼古拉学校(Nikolaischule),开始 正式上学。当时学校开设的课程有拉丁文、希腊文、修辞学、算术、逻辑 、音乐以及圣经、路德教义等。因为他在入学之前对于学校课程的许多内 容已经有所接触,所以他在课堂学习中显得十分轻松,而且还比其他同学 有着更多的感受和收获。特别是阅读诗歌、历史著作和逻辑学时,他经常 能体验出一种非常愉快的享受。在学习中,他常常能独辟蹊径,获得与众 不同的良好效果。 直到19世纪早期,拉丁文在欧洲的正规学校里是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 课程,能流利地读、写拉丁文是欧洲社会中有教养的上层人士的基本素养 。直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欧洲的许多重要历史文献都是用拉丁文写成的。 莱布尼茨刚入学时,拉丁文学得不太好,读、写都不甚流畅,但他知道这 门课程极为重要,于是他想,怎样才能找到一种学习拉丁文的好方法呢? 有一天,他在卧室里偶然发现了两本拉丁文书籍。一本是古罗马学者 李维(Livy,公元前647~公元17)用拉丁文写的《罗马史》,另一本是莱比 锡当地马斯教堂的音乐家、历史学家塞图斯·卡尔维苏斯(Sethus Calvisius)编著的《拉丁文历史学词典》。手捧着这样两本书,莱布尼茨 高兴极了。他立即怀着对历史学的浓厚兴趣借助于这部拉丁文词典,认真 地阅读李维的《罗马史》,这真是一举两得,既学习了拉丁文,又学习了 罗马的历史。而他的阅读方法也很妙,开始阅读时,当然会遇到读不懂的 地方,他并不停下来没完没了地翻词典,而是跳过去继续读,以免影响阅 读的兴趣和连贯性。待读完一部分之后,他再回过头来查词典以解决原先 不懂的地方。就用这样反复阅读的方法,他把这部拉丁文的《罗马史》通 读完了,并在阅读过程中仔细记下全部拉丁文生词,用心背熟。通过这一 阅读,他的拉丁文水平大大地提高了,而且获得了关于罗马的历史知识。 在学校的一次拉丁文课上,莱布尼茨大胆地用拉丁文讲述了《罗马史 》书中的内容,令老师和同学们大吃一惊。老师心存疑虑地问:“这些历 史知识你从哪儿学来的?”他如实相告之后,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很是佩 服。但老师一方面为他的拉丁文水平显著提高而高兴;一方面也认为李维 的《罗马史》过于艰深,不适合像他这样年龄的孩子阅读。 老师把这一看法向莱布尼茨的家人谈了,请家里注意让他不要过早地 阅读学术性很深的著作,以免干扰正常功课的学习,并建议让他多读一些 为少年儿童撰写的入门书。 当家人向莱布尼茨谈及不要将 …… -
互照-莱布尼茨与中国
莱布尼茨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同时也是西方哲学大师中对中国文化最感兴趣、评价也最为积极的人,与同时期的笛卡尔、洛克以及之后的康德、黑格尔迥然相异。 莱布尼茨基于独特的单子论,坚定地认为所有的文化都有对普遍“真理”的不同视角,不同文化观念之间能够而且必须相互借鉴和学习。在和中国文化比较的过程中,莱布尼茨指出了中国文化和欧洲文化该如何相互理解,各自具有哪些优越之处,可以说他早早地开启了多元文化与普遍主义之间的深刻讨论。 莱布尼茨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相遇就如光的交流,可以把几千年的成就在极短的时间内相互传递,使我们的精神财富成倍增长,这是一种比一个人独自思考更伟大的东西。 -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是伯特兰·罗素(1872-1969年)公开发表的第二部著作。它不仅对于作为哲学史家的罗素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作为哲学家的罗素也是至关重要的。莱布尼茨是欧洲近代理性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深邃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思想,不仅在他去世后不久即为他的信徒克里斯提安·沃尔夫作了系统的诠释,而且还受到了法国“百科全书派”首领狄德罗和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高度重视。即使到了现当代,他的哲学思想仍然熠熠生辉。现代西方哲学人本主义的鼻祖叔本华就是在研究他所提出和阐释的“充足理由律”的过程中走向意志主义的。 -
莱布尼茨
《西方思想家评传丛书:莱布尼茨》内容简介: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晦涩难懂有两个原因。第一,他最著名的单子论和另外一个观点,即现实世界是所有可能被创建的世界中最好的一个,听上去似乎是无稽怪谈。第二,他的哲学思想都是从他的无数篇散文和信件中提炼出来的。尽管他的哲学论述形式上比较支离破碎,莱布尼茨也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中有一个取自于新柏拉图主义的主导观点:宇宙是存在体的集合,反映了它们的创造者上帝。这个论点贯穿于他的形而上学观,而他的形而上学又主要试图寻找“世界上到底有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莱布尼茨给出了一个成熟的理想化的答案,即宇宙的基本构建模块是单子或类灵魂的实体,它们是简单的,非物质的,并具有始因自给自足的特性,这些也反映了上帝的特点。“上帝的镜子”的主题在莱布尼茨对人类心灵的研究中尤为凸显,也极大影响了他的知识理论、对自由的探究甚至他对恶的问题的答案的找寻。接下的章节讨论了“上帝的镜子”的主题构建了他“综合”的基础:因为所有的心灵都反映了上帝的无所不知,所以所有的哲学家都对真理有一定程度的认知理解。本着这种精神,莱布尼茨试着去整合各个不同的哲学流派的观点。笛卡尔在莱布尼茨之前试着去调和新科学与传统宗教教义间的矛盾,莱布尼茨除此之外还试着去调和古代人和现代人思想上的矛盾,以及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的观点冲突。引言的结尾部分介绍了莱布尼茨“系统的哲学家”的称号最近受到了质疑,并为他进行了辩护。莱布尼茨的确从未像斯宾诺莎一样用几何学的方式展开哲学论述,而且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和观点上,他的思想还在不断地变化发展,没有形成定论。比如说,物体在形而上学中的地位问题等。然而莱布尼茨能意识到他的思想对他哲学的其他领域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他是一个系统的哲学家。例如,他关于真理的理论并不是孤立的,而对他解决恶的问题有着重大的影响。 -
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批评性解释
莱布尼茨,德国数学家、哲学家,和牛顿同为微积分的创始人;1646年7月1日生于莱比锡,1716年11月14日卒于德国的汉诺威。 他父亲是莱比锡大学伦理学教授,家庭丰富的藏书引起他广泛的兴趣。1661年入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又曾到耶拿大学学习几何,1666年在纽伦堡阿尔特多夫取得法学博士学位。他当时写的论文《论组合的技巧》已含有数理逻辑的早期思想,后来的工作使他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人。 1667年他投身外交界,曾到欧洲各国游历。1676年到汉诺威,任腓特烈公爵顾问及图书馆的馆长,并常居汉诺威,直到去世。 莱布尼茨的多才多艺在历史上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他的著作包括数学、历史、语言、生物、地质、机械、物理、法律、外交等各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