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外交札记
《公共外交札记:把握世界的脉搏》收录了吴建民先生近年来参加一系列公共外交活动的重要文章,以及他对国际形势和时局的观察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中国该如何开展公共外交的建议。丰富的外交经历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使吴建民先生在出席各种国际研讨会和国际会议时总能形成自己对国际时局独特的判断。书中第四辑“公共外交建议”从我国的新闻媒体、企业以及国民心态等各个视角提出中国国际地位上升,我们该怎么办。这在当今中国公共外交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形势下,极富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 -
交流学十四讲
《交流学十四讲》的问世,必将会改善我国的国际舆论环境、搞好外宣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舆论对我国的报道和看法出现了一些好的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报道较为客观。然而,在政治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成见仍然很深。要想改变这种状况绝非易事,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 -
吴建民访谈录
从“超脱”联合国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1971年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的小萝卜头 日内瓦人权会议上煮沸“外交麻辣烫”——中国常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特命全权大使 要揭开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驻法国大使、资深外交家 选择我就是选择中国——国际展览局主席 培养中国优秀的外交官——外交学院院长 利用外交资源做生意事半功倍——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兼新闻发言人 本书辑录了2003—2007年百余家媒体对吴建民先生采访后写成的精彩报道六十篇。报道风格各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展现了吴建民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的看法。同时,我们从书中也可以感受到吴建民作为外交家对祖国的赤子之心,以及作为外交学院院长对青年人的殷切期望。 全书由四部分组成:一是人物专访;二是吴建民对国际形势与外交的看法和思考;三是吴建民对世博会、奥运会及经济与文化等问题的看法与见解;四是对青年的希望。 吴建民,1939年生于重庆。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61—1965年,常驻布达佩斯世界民主青年联盟总部,任代表翻译。曾在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团(纽约)任二秘、参赞等职,任中国驻欧共体使团及比利时使馆参赞。1991—1994年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1994—1998年,历任中国驻荷兰大使、驻日内瓦联合国办事处及瑞士其他国际组织代表。1998—2003年,任中国驻法国大使。现任外交学院院长、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国际展览局主席。 -
外交案例
外交案例,ISBN:9787300087580,作者:吴建民 著 -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
《在法国的外交生涯:了解外交工作,了解法国的最佳读本》讲述了1998年11月,我奉调到法国任大使。我的夫人施燕华原是驻卢森堡大使,随任到法国工作。法国是欧洲举足轻重的大国,也是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国家,但我对法国了解很少。我的前任蔡方柏大使在法国总共干了二十三年,而我赴任前,过境加随团访问,总共在法国待过不到二十三天。此前我在纽约工作的时间较长,搞的是联合国政治问题的讨论,我们称之为多边外交。到一个大国担任大使,我深感责任重大,底气不足。所以在赴任前,我走访了所有当时健在的前驻法国大使:韩克华(已故)、姚广(已故)、周觉、蔡方柏。他们丰富的外交经验和治馆方略对我日后开展工作有极大的帮助。我是第八任驻法大使。人们说“八”是吉祥的数字。确实我是幸运的,不仅因为七位前大使为中法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因为我赴任时,中法关系正处于上升阶段,开展工作的余地很大。我们在任四年零八个月期间,接待了江主席、胡锦涛副主席、朱铬基总理、李岚清、吴邦国副总理等率领的重要代表团,参加了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全过程,亲历了中国在西方大国中第一个文化中心的揭牌仪式,接待了胡锦涛主席前来参加八国集团和发展中国家的第一次对话……。我还应邀到法国各地参观、做报告,介绍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及中法经贸关系面临的机遇,了解法国经济、科技的发展、历史、文化等。平均每年我做五十次左右报告,接受记者采访也不下五十次。可以说,这四年多时间的生活是紧张充实、丰富多彩的,有时甚至令人激动。与使馆同事们曰日夜夜的共同战斗,历历在目;中资机构、华人社团和留学生们的热情支持,令人难忘。我们愿借此书向他们致以衷心的感谢。 2003年7月,我们结束了在法国的任期,回到北京。许多朋友敦促我们把在法国的所见所闻写下来,同大家分享。我们也感到,蒙在中国外交上的神秘面纱,早该揭去了。于是从2004年开始,由施燕华执笔,把我们在法国的工作和见闻向大家做一汇报。为叙述方便,书中第一人称为吴建民。在创作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刘晨雷老师的帮助,他帮我们整理并翻拍了数千幅在法国拍摄的照片,便于我们寻找某些有代表性的照片,作为书中图片,使读者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希望此书将有助于读者了解外交工作,了解法国。 吴建民 施燕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