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卷
"北宋(960—1126)由于印刷的大规模使用及随后书籍生产的繁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转型时期之一。诗人黄庭坚(1045—1105)活跃于这一转型的鼎盛时期,其诗歌和诗学既受这一转型的影响,也影响并奠定着这一转型的方向。 本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思想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黄庭坚以技法为中心、以阅读为根基的新诗学,体现的既是十一世纪总体思想文化中对方法和规范性指导原则的向往;对隐藏在外表下的深层结构和意义的追寻,也是对当时新生的印刷文化的一种反应。其诗学理论和实践的核心,是试图找到一种新的阅读和写作方法,既对这一急剧变化了的物质文化现实进行有效地因应,又能使其所继承的文学传统得到延续和发扬。 -
推敲“自我”
本书全面评介了从17世纪英国现代小说兴起之初始阶段到18世纪英国小说首次繁荣昌盛这一百多年里的主要小说作家、主要作品、流派风格和在英国及西方小说史上的贡献。书中包容、点评了西方特别是英美学者们过去对这些作家、作品从不同观点和角度所发表的重要评论意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具体评介上,作者显示了出色的解读文本和人物分析的水平,把文本多层次含义都一一展示出来,起到了经典赏析的作用。 ——刘意青 作者在这一新课题的研究中全面地论证了18世纪英国小说,并充分显示当时的文学作品在反映时代精神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参与价值观念(不论是道德的还是美学的)建构。作者完全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来展开叙述,概念后面总是有细致精到的文本阅读与分析。尤为难得的是,作者在著述时处处显示出她对当下中国的关怀,并老练地将这种关怀自然融入全书,读了有“撒盐于水,化于无形”之感。 ——陆建德 -
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
本书是本雅明的博士论文,针对当时流行的对于浪漫派理论的误读,本雅明以问题史的思路,试图追踪德国浪漫派的艺术批评概念的变迁,意在揭示其艺术批评的哲学根基,以准确界定德国浪漫派青年运动的积极成就。不同于一般的艺术批评史研究,作者更愿意将其纳入更为广泛的视野,就浪漫派所理解的反思概念、认识论、艺术作品、艺术理论做了深入清理,其中对内在批判与救世主义的阐发,极具洞察力。 -
理性的梦魇:弗兰茨·卡夫卡传
《理性的梦魇:弗兰茨·卡夫卡传》将卡夫卡性格的多面性与独特性跟其作品的深奥性与神秘性放在20世纪欧洲波澜壮阔的现代主义思潮中加以考察,并结合现代心理学和民族学以及布拉格的地域文化传统,描绘出一个立体的、轮廓鲜明的、背景清晰的完整的卡夫卡;作者以翔实的资料与丰富的档案,结合卡夫卡的作品,运用细腻的文笔,分析叙述了这位“现代主义小说之父”极富神秘色彩的短暂人生。 -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卷)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上卷)》内容简介:《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至四部2005年至2007年由东方出版社分四册陆续出版。现在交作家出版社分上下册出版。上册包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一部和第二部,下册包括《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三部和第四部。除第一部最后的《刘心武创作简历》改换成《刘心武创作大事记》放在第四部后外,其余内容均只进行勘误及技术性处理,未作改动。 感谢北京共和联动图书有限公司慨然提供此书的电子版供作家出版社使用。感谢作家出版社编辑和校对精心勘误并进行必要的技术性改进,使我这部书稿更臻完善。希望各方读者继续不吝赐教。 -
李欧梵论中国现代文学
这本论文集收集的是李欧梵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部分论文。其中对现代性的追问,对边缘意识的思考,至今依然令人警醒;对中国现代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宏观思考,体现了很高的理论立足点;对郁达夫、张爱玲的重新阐释,显示了扎实的文本细读的功力;最后两篇纪念夏济安和史华慈教授的文章,则充满着对老师无比的敬意与深刻的怀念。这些写于不同时期的论文,记录了李欧梵学术生命中值得珍惜的时光,彰显着李欧梵宏阔的学术视野,更体现了李欧梵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处境一以贯之的人文关怀。 《李欧梵论现代中国文学》目录 编辑缘起 “海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译丛”总序 自序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与文学的现代性及其问题 身处中国话语的边缘:边缘文化意义的个人思考 论中国现代小说的继承与变革 后现代时期的经典(重)读 中国近现代文学的研究方法 张爱玲笔下的日常生活和“现时感” 引来的浪漫主义:重读郁达夫《沉沦》中的三篇小说 通俗文学研究断想 光明与黑暗之门——我对夏氏兄弟的敬意和感激 重读《寻求富强》:史华慈思想史研究风格与方法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