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鲁迅学通史上卷
《中国鲁迅学通史——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宏观描述、微观透视与理性反思》包括以下三卷: 上卷 主要界定鲁迅学和鲁迅学史的概念和内涵,阐明研究鲁迅学史的意义以及本书的框架与要义;从宏观上描述作为20世纪中国一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鲁迅学的发展史。 下卷 从微观上透视鲁迅学研究的一些专题,对《野草》学史、阿Q学史、狂人学史、《故事新编》学史、杂文学史等主要专题学史进行学术梳理;对鲁迅学中鲁迅本体与鲁迅映象的关系、学术哲学问题以及鲁迅学与20世纪中国精神解放、思维变革的双向互动进行理性反思。 索引卷 20世纪中国鲁迅学论著资料的要目索引,分为编年索引、专题索引,分别按时间顺序和学术专题编排,便于检索。 本书仅止于中国内地部分,港澳台部分除个别特例外暂不涉及。 -
20世纪末中国文学作品选
作为学府选本,这套选集稍微倾向于作品在艺术上的纯粹性。在选择它们时,我们并没有按曾经轰动过和曾经被批评界特别关注过作为依据,尽管这里边的许多作品也确实轰动过和被特别关注过。在选择这些作品时,我们是带了强烈的预测意识的:这些作品在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以后是否还能配得上文学作品的称号?尽管因为我们身在此山中,实际上并不能超越时代的偏见、俗见、庸见而看清实相,但我们以为这种努力还是必要的,去强调我们在心中默认企图总比没有这种企图要好一些。 -
鲁迅的最后10年
与其说这是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不如说这是一本关于思想的书。尽管这本书的书名叫做《鲁迅的最后10年》,但与众多关于某某名人的最后10年20年的传记类书籍是不一样的。看一看本书7个章节的题目,你就知道一个大概:一、国民党“一党专政”;二、反文学:“革命文学”;三、自由与人权;四、书报审查制度;五、专制与改革;六、知识分子的内战;七、国家、民族、统一问题。这里的事情发生在鲁迅的最后10年(1927―1936),但“10年”无非是一个时间的外壳。内在的理性的思考,在这本书里,鲁迅常常成为引发作者思想飞扬的一个由头,很多文字的片段,单独来看,你是看不出它是存在于一本关于鲁迅的书中的。 -
文学讲稿
《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史研究”探讨“80年代文学”作为一个概念是如何生成的,它的历史属性以及对未来的影响;第二部分“文学思潮和批评研究”选取发生在80年代七个重要的思潮现象进行分析,勾勒80年代的历史深层线条;第三部分“文学作品的文化研究”通过对五个重要文学文本的“重评”,描画隐含在80年代细节处的文化和社会心理图景。 -
姹紫嫣红开遍
旅美学人夏志清教授曾赞誉白先勇为“当代中国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五四以来,艺术成就上能与他匹敌的,从鲁迅到张爱玲,五六人而已。”也因如此,白先勇2008年获聘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荣誉院长职务。 本书《姹紫嫣红开遍》(散文卷)是白先勇经典散文自选集,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用心、周到的白先勇散文精选版本。 -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
《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内容简介:研究文学制度,或者说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是近些年来的一个热门课题,其理论根据,还是中国传统的“知人论世”。从作家的视角研究文学偏重于“知人”,从制度的视角研究文学,则属“论世”。这种研究文学的方法,在西方属于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范畴,也是很传统的。当然,一些后起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涉及文学问题时,也会谈到一些与制度有关的问题,如福柯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和布迪厄的场域理论等。“知人论世”或社会历史的研究方法,属于文学的“外部研究”,即研究文学文本以外的一些环境因素,而不是文本本身。这种研究方法,以前习惯于谈论一些诸如自然条件、文化习俗、经济基础、社会变迁之类的问题,失之于泛,如今集中到具体的制度问题上,得之于专,所以近些年来,颇为一部分学者所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