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白色恐怖
这本书是孙康宜一家走出苦难、超越困厄的回忆。作者的父亲是天津人,母亲是台湾高雄人,国共内战期间,一家辗转到台湾,不想却是厄运的开始。五六十年代,被称为台湾“白色恐怖”的高峰期,军事法庭受理的案件多达三万多件,被长期监禁、被处死者,保守估计也有七八千人,知识分子、军人、工人、农民均有被打击的对象,著名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先生还是中学生的时候,就因思想问题而被捕,研究中国诗词的叶嘉莹教授也因家人受牵连入狱……1950年初,孙康宜的父亲因她舅舅参加了反抗当局暴政的活动,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判刑十年,家产尽遭查抄。母亲带领全家躲到农村,坚强生活,供儿女求学读书,狱中的父亲也通过信仰找到精神寄托。之后全家迁至美国,展开另一段生活。书名之所以用《走出白色恐怖》,是因为“写在这里的章节大多与白色恐怖有关,但这本书并非控诉文学,也不是伤痕文学,相反地,这是一本‘感恩’的书——对那些给我们雪中送炭的朋友和亲人,我的感激是一言难尽的”。作者想纪念的却是一个个在集权下生活的平凡而善良的人,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感激与怀念之情。“我原来以为从前幼时所遭遇的患难是我生命中的缺陷,但现在发现,那才是我的心灵资产。”文中还带出张光直一家、沈从文夫妇、杨宪益夫妇等浮光掠影,都很令人回味。而关于作者的大舅舅陈本江和“台湾第一才子”吕赫若的部分,更是对台湾政治迫害年代有志人士的深切纪念。 这次三联的增订版还请学者王德威写了序言“从吞恨到感恩”。王教授不仅对台湾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历史做了简单介绍,而且用很动情的文字称许了孙康宜笔下的人物以及作者本人的写作态度。“往事不能如烟:不能忘记的不只有苦难和冤屈,还有仁爱与自尊。” -
不够知己
本书是由43篇短文合成的一个集子,这些短文都是一家英文周刊的专栏的文章,先后发表在1934年CHINA CRITIC(《中国评论》)第七卷相应的各期。 本书为了便于读者较好地理解七十多年前的人与事,为了使得这些字数不多典故不少、特别是充满了洋典故的文章变得好读一些,还尽可能附加注释以为背景资料。全书以英汉对照的方式问世,便于有兴趣的读者对照阅读。 -
刺猬歌
这部长篇小说是张炜积三十年之创作心血历练而成,是其已出版的《古船》、《柏慧》、《九月寓言》、《家族》等十余部长篇小说中最具冲刺和突破意义的作品,可称之为一部奇书。 小说以廖麦、美蒂男女主人公四十余年的爱恨情仇、聚散离合为经,以滨海荒原莽林的百年历史为纬,编织出一个个光怪陆离、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其中既有浓烈的寓言色彩,又凸显出尖锐的现实冲突。写奇人畸爱,写野地生灵,将二者水乳交融地绘制成一幅幅具有强大生命张力的、野性充溢的多彩画卷。 小说的叙事方式典型地代表了张炜所具有的浪漫主义情怀与深刻的哲理悠思。语言凝练生动,让人过目不忘。 -
苏童作品精选
《苏童作品精选》内容简介:四太太颂莲被抬进陈家花园时候是十九岁。她是傍晚时分由四个乡下轿夫抬进花园西侧后门的。仆人们正在井边洗旧毛线,看见那顶轿子悄悄地从月亮门里挤进来,下来一个白衣黑裙的女学生。仆人们以为是在北平读书的大小姐回家了,迎上去一看不是,是一个满脸尘土疲惫不堪的女学生。那一年颂莲留着齐耳的短发,用一条天蓝色的缎带箍住,她的脸是圆圆的,不施脂粉,但显得有点苍白。颂莲钻出轿子,站在草地上茫然环顾,黑裙下面横着一只藤条箱子。在秋日的阳光下颂莲的身影单薄纤细,散发出纸人一样呆板的气息。她抬起胳膊擦着脸上的汗。仆人们注意到她擦汗不是用手帕而是用衣袖,这一点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花腔
《花腔》以寻找主人公葛任为基本线索,以破解葛任的生死之謎为结构中心,描写了葛任短短一生的生活境遇,政治追求及爱情经历,讲述了个人在历史动荡中的命运。 小说的最大特色是以三个当事人的口述和大量的引文来完成叙事。书中众多的人物性情不同,身份各异,以不同的腔调来叙述这桩历史謎案,显得意味深长,引发读者对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记忆与遗忘、饶舌与缄默等诸种生存状态的体验和思考。 -
不谈爱情
《不谈爱情》为“中国当代情爱伦理作品书系” 第四辑,中、短篇小说作品集。收录了《猜猜菜谱和砒霜是做什么用的》、《海南是个迷人的地方》、《情感问答》、《何日君再来》、《不属于我的日子》、《不谈爱情》、《肤色》、《苹果馅饼》、《冬日不觉得冷》、《珍珍故事》、《雁过无痕》11篇小说,这些作品写尽当代之情爱百态,反映出作者们写作风格和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