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时能报答 良友第3辑
有朋友说,两辑《良友》的头题文章都和死亡有关,如此《良友》,难道编者对死亡话题有着 格外的关注。想想也是,《良友》一辑的开篇是《一个抑郁症患者的遗书》,是一位朋友自杀前留下的遗书。《良友》二辑的首篇《最后的昌耀》,是记录诗人昌耀 晚年走向自杀的过程。两篇文章都是以两万多字的篇幅将一个人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艰难呈现给读者。何以如此呢?其实与《良友》的编辑宗旨相关——对人的生存 的关注,对坚强而脆弱的生命的关怀。并不是特意展现悲壮的死亡,而是因这悲哀的死亡令我们感受到了人生的艰难和精神的重负。现在《良友》第三辑《何时能报 答》也面世了,开篇仍是一个关于死亡的话题。与《良友》前两辑开篇的死亡话题相比,本辑的头题《残酷的往事和青春》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叙述。作者是移居海外 的沈睿,她写的是二十多年前曾震惊了中国的一件突发案件的当事人和她的青春记忆。因为特殊的视角,独特的体验,在多年之后的回顾中,往事与青春的残酷也就 不再仅仅属于个人。 关于这篇“残酷青春往事”的写作,沈睿这样描述它的本质:二十多年前,姚锦云的事件震惊了中国,在听到她是我的朋友后,诗人杨炼对我和我那时的男朋友说, “操,这真够你们写的了。” 我静静地坐在一边,没有说话,而心中却在尖叫,写?这不是写作!不是写作!对沈睿来说,她的朋友姚锦云的残酷往事与自己的青春有着割不断的牵连,今天的回 忆,是为了姚锦云,更是为了她自己:“记忆在记忆的隧道里闪现着阴暗的光芒。一个人可以回忆童年,少年和过去,但是无法找回的是一个如今已中年的人在20 岁时对生活的感觉。如今我白发散落在发间,过去的男朋友成了丈夫又成了前夫。那生于斯长于斯的古老的、绿荫掩映的北京成了一个现代得让我不知如何是好的城 市。一切都变了。”是的,一切都变了,但也有不变的,这就是对往事的刻骨铭心的追怀。当年的女司机姚锦云,驾车疯狂冲向天安门冲向了惊慌失措的游人…… 对此,我仍记得当时从新闻中听到这一恶性案件的震惊和愤怒,时隔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再读沈睿的记忆,我对这一事件有了透彻的了解,愤怒依然,但已不仅仅是指向姚锦云。她毁灭了别人的生命,她也毁灭了她自己的生命,她走向毁灭的道路却让人欲说无语。 在对“别人”的往事记忆中,更有着对自己残酷青春的剖析,沈睿关于青春记忆的痛苦是双重的,“别人”的遭遇与自己爱情的幻灭。沈睿说,当时,她的男朋友写 了那首让他出名的诗歌《希望号渐渐靠岸》,但同时,他对爱情又显然不是专一的,“我并不知道背叛的号角,当他拥抱我的时候,就在我的耳边吹响着,达达达地 嘹亮地吹响着。我以为爱情是青春的纯洁的水仙,我把忠诚看成爱情理所当然的护城河。” 沈睿的记忆是忧伤的。 本辑《良友》所关注的一位普通人物是刚过而立之年就不幸病逝的孙世祥。用孙世祥朋友的话说,孙世祥走过的路超乎常人想象的艰辛。他出生的发拉村,海拔近 3000米,是典型的高寒贫困村,祖祖辈辈靠种植洋芋、荞麦为生,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从云南偏僻山村走出来的孙世祥,在他去世后,因他的一部长篇小说 《神史》引起了知识界的关注,把他喻为真正来自底层的代表,发出民间真实的声音,尤其是在钱理群和余世存等人对其人其文给予了高度评价后,孙世祥如一阵风 刮过了知识界。现在,收入在该辑《良友》中的就是一个真实的孙世祥和他的所言所思所为。本辑的书名《何时能报答》就是孙世祥一篇文章的题目,这也是他写给 父亲的无助的告白:父亲把一生献给自己的儿女们,如今仍是满身债务,仍穿他那多年就烂了洞的裤子,仍在遥远的小山村用他的锄头、用他的双手,侍候着几代人 耕种了近一百年的土地,过着贫穷的生活。而做儿子的竟不能济助万一,更莫说报答他、奉养他……当然,本辑所展现的孙世祥也并非全面的孙世祥,他也有着他自 身的局限性和迫于生计的考虑而不得不承受灵与肉的冲突。但来自大山里的孙世祥,还是以他原生态的民间声音唱出了那片贫瘠土地的悲哀和希望。 对人的生存和相对于时代的影响的关注是《良友》的宗旨,也更致力于揭示相对于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个别的“另类”的人生,譬如:《对束星北的进一步追踪》(刘 海军),一部《束星北档案》引发了读书界的思考,也引发了对束星北个人的争鸣,尤其是一些束星北同时代人比如他的学生和同事等等,其中一个焦点,就是束星 北是否是一个“病人”,从时代环境所加于束星北的羁绊和束星北迥异于常人的个性来说,束星北的确是一个“病人”,但正如他的同学王淦昌所说,束星北说出了 他们想说而不敢说,做出了他们所无法做到的事。正因如此,在《束星北档案》的作者看来,束星北的故事没有完结,也不会完结。他可能会从我们的视线里淡出, 却不会消失,我们早早晚晚还要与他遭遇。他是一座山,将丈量着一个时代的高度与胸襟,他永远地横亘在那里了,我们绕不过去。总有一天,我们要面对,会面 对。相比于束星北当年的寂寞无名,老舍自然是家喻户晓,虽然老舍已成了“常识”,但关于老舍的话题仍有许多值得探究,这也是《老舍的晚年岁月》一文的意义 所在。该文一步步揭示了晚年老舍走向死亡的历程,尤其是老舍自杀的原因,作者以林斤澜等人的回忆,见证了老舍之死的家庭原因。 《良友》的视野力求宽阔,这也是《在辩护中晕眩》和《黄河故道上的村庄》这样内容和风格迥然不同的文章能同时排列在一起的缘由。 -
《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
《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的作者吴果中,就是我回京后推荐给福强先生负责《良友八十年史》一书撰写事宜的作者。为这部计划中的书稿的撰写工作,她曾和《良友》事业机构的主席王立兴博士、总经理王惠洳女士有过多次接触,并拟出了相应的程序和计划。这一计划的执行,由于福强先生的突然逝世,宣告中辍。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部《良友画报与上海都市文化》,则是她在取消了原定的《良友八十年史》的写作计划以后,进行的有关《良友》历史的一个侧面的个案研究。 我们之所以选择《良友》与“上海都市文化”作为研究的主题,是因为《良友》是现代都市文化的衍生物,同时也是上海都市文化的一个载体。她诞生于上海都市文化的土壤和氛围之中,又为上海都市文化的孕育、繁衍、滋生、汇聚、弘扬和发展作出了特殊的贡献。除了各时期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学、艺术以及人文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之外,有关都市文化特别是上海都市文化的记录、描绘、演绎、报道和介绍,始终是《良友》绵延数十年经久不衰的一项中心内容。在《良友》所刊发的近40000幅图片中,和上海都市文化有关的内容始终占有较大的比重。在上海都市文化引领全国都市文化新潮流的时代,《良友》的这一个特点,也成为她能够深受公众青睐的一个重要原因。 -
良友忆旧
《良友》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最负盛名的画报,这本《良友忆旧》的作者马国亮是画报的总编,他在92岁高龄时写下了这部书。他以清新的笔触,平实的叙述,娓娓道出他所亲历的《良友》创办始末,披露鲜为人知的众多文坛故事,生动地再现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文化风貌。 -
操縱二十世紀歷史的黑手
《錫安長老會紀要》這本書是100多年前作者用第一人稱書寫,以一個錫安長老的身份在長老會議上向新成員介紹如何掌控世界的具體計劃。全書並無嚴整結構,章節內容並不統一,前後章節也不存在嚴格順序,似乎是以時間作劃分,每一章內容來自一次會議的記錄。 全書共分24章,包括的具體話題有: 1、用自由主義消滅非集權制政府 2、用經濟集權取代政治集權。 3、傳播達爾文主義、馬克思主義、尼采主義、社會主義、共?主義、無政府主義以製造社會矛盾,國家對立。 4、建立世界政府,迫使各國讓權。 5、引發世界大戰,消滅敵對集團。 6、推廣普選權,培養愚民群體,以對抗各國精英階層。 7、通過共濟會招籠各國精英,成為代理人。 8、安插民主政府領導人。 9、控制媒體,加大對言論自由、出版自由、人權和民主的宣傳,使其破壞原有社會秩序,同時使其成?新統治方式的迷霧。 10、控制教育。 11、用娛樂、色情等分散人們注意。 12、消滅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其他一切宗教,宣傳唯物主義,以無神論作為過渡,最後代之以猶太教。 13、通過政府徵稅削弱各國資本家實力。 14、通過貸款控制各國財政。 15、消滅金本位,通過控制貨幣發行量製造經濟危機。 16、長老會通過能力推選國王,在全面統治世界之前,國王不會露面,只是在暗中操縱世界。 -
1926~1945良友人物
人物自述是《良友》画报的重要组成内容,其中的人物,五花八门,从政界的高官,文坛领袖,科技精英,到演艺界明星,商场的成功人士,各色人等,应有尽有。其中一些自述,极富历史价值。如英语专家邝富灼自述中对早期商务印书馆生活的记录,医学家伍连德(与《良友》出版人同名同姓)对20世纪初抗击疫菌的回忆,足球明星李惠堂对20世纪初中国足球发展情况的记录等,在今天读来,除帮助我们增添一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也使我们对历史有一种具体的感知。甚至是那些后来在历史运动中被时代淘汰的人物,也会像镜子一样,照出了历史幽暗的一方。读史明鉴,将《良友》画报中的这类文字收集在一起出版,想是为今天那些对历史有兴趣的读者,寻找到触摸历史的另一种方式。 -
天下良友
始于1926年,创办过《良友》画报、出版过《新文学大系》的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是一间什么性质的公司?它的创办群体只是一个“次精英”群体?它与商业有过怎样的媾和?它的兴起与瓦解隐藏了什么秘密?它的经营网络与人事网络是如何构建的?《天下良友》以重述历史的姿态,梳理了老“良友”公司的发展肌理,重新评价了决定和影响“良友”命运的核心人物。书中隐含着诸多鲜为人知的史料,迥异于主流新闻史和期刊史的结论。 摘要: 对伍联德来说,“良友”既是生意,也是事业。在通过《良友》画报获取利润的同时,建立综合期刊群体并向文艺图书陆续推进,才能实现他的“出版帝国梦”。 周瘦鹃的离去是“良友”走向文化创造之路的一个必然,但也应该承认的是,周瘦鹃还是以多种方式“完成”了一个过渡主编的使命。 梁得所的“出走”,是“良友”当局对知识资本的漠视。“赌气”创办大众出版社的梁得所一人担任五本杂志的主编,其能力再大精力也有限,在操劳中病倒也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良友”内讧对马国亮的伤害无法衡量。此后他与赵家璧通信联络数十年,都避口不谈此事,但在他心中,一直有个“司马懿”。 比及哥哥张沅恒在文化岗位与商业诱惑之间的徘徊,怀揣文化理想的张沅吉本可以成为《良友》画报最有潜质的主编,但“造化”弄人,他还是被定格在了“末代主编”的位置上。 “良友”是赵家璧人生“光荣”的萌发地。他是“良友”诸核心编辑当中将“花别人的钱、干自己的事”做得最到位的一位,也是将个人生存和理想追求结合得最完美的一位,因为他聪明、随和,又能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