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制片完全手册
[美]莫琳·A·瑞安(Maureen A
全面梳理美国电影制片流程
适用于不同规模、类型的项目
最详细实用的必备工具书
《走钢丝的人》制片人二十余年经验总结,将宝贵的资金用在正确的地方,廉正、体面、睿智地管理制片流程。
本书立足于作者二十余年的制片经验,全面总结梳理了美国独立电影制片管理工业化的规范流程,是一本关于不同规模、类型影片制作的实用工具书。全书有体系有步骤地讲解了如何在剧本策划阶段兼顾艺术创作和市场前景,合理分配有限的资金和时间,高效周全地勘察场地、招募剧组、安排摄制日程,成片之后有策略有计划地宣传发行,靠创意来回收成本、实现盈利并参投电影节。此外,作者列出了制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与陷阱,收录了大量一线访谈,可以作为查验制片工作各环节的索引。
在国内电影市场高速发展、影视行业分工细化、中外合作愈加紧密的大环境下,书中介绍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项目融资方式、保险机制、税务激励政策、完片担保体系和工会劳动制度,皆可为国内电影行业发展带来有益的启示。随书所附的案例分析、参考资料、表格模板等,则可以为同类影视项目的实际操作提供宝贵的借鉴。
【推荐语】
在中国,电影是个十分诱人的行当。可是“除了投资者之外其他人都赚钱”的电影制作却吓跑了大多数投资人。本土电影产业崛起的瓶颈之一是电影制作的工业化管理。有一个能把握艺术创作和市场前景、规范并实施制作流程、在规定的时间和预算范围内完成一部好电影的制片人,是项目商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中国急需优秀的电影制片人。感谢作者给我们带来了这本十分难得的制片人手册。
——高群耀,原新闻集团和二十一世纪福克斯全球资深副总裁
我成为制片人属于机缘巧合。电影产业的方方面面我都做过一圈,从源头做到终端,又做回源头,对财务管理、明星经纪、拍摄制作、宣传发行、影院建设、影视基地等各个环节都很了解。比如我做过影院,就会知道影院经理的排片规律是哪里来的,观众喜欢的又是什么。这些对于制片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素质,需要多年摸索才能累积起经验。现在,有这样一本内容全面、融会贯通的手册来指导制片实践,对读者来说是非常幸运的。尤其在中外电影人合作日益紧密的今天,美国的成熟运作体系对中国电影从业者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安晓芬,大盛国际传媒董事长兼总裁,《叶问》(1、2)《小时代》(1、2)制片人
收到本书译稿,正是《不能说的夏天》(2014)在大陆、台湾同步发行的时候,在两地奔波宣传电影的空挡阅读本书,除了让我这个由导演转换为监制的电影人有了一次重新审视多年制片工作得失的机会之外,也对作者的态度与核心观念深有同感!!即,“在你决定参与制作这个项目前,必须明确自己是热爱这个项目的!”
每每有行业外的朋友问我:“你是如何决定一个电影选题的?”我的回答不外乎是“当一个项目的主题让我触动并能让我爱上它时,我就会不放弃、尽一切力量地让这个项目得以实践,不论是三两年或五年十年!”
回想我由1998涉足监制工作至今,经历了华语电影市场的低潮,也见证了这五六年华语电影票房市场以每年三成以上的增长持续发烧的盛况。以前在欠缺华语电影市场的时日,为了保障投资能持续制作电影,我们总要想方设法找出如何让华语电影销售到全世界艺术电影市场,虽然资源匮乏、磕磕碰碰,但热情、理想、荣誉感与共同的目标让电影人乐在其中。 这几年华语电影市场井喷式的热潮让资金、人才涌入,或许就是突然有钱了、机会多了,让投身华语电影工作(尤其是制片工作)的人们忽视了电影动态变化的复杂性,总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让电影的创造力、创意、多元与价值,淹没在对金钱的追逐中,变得愈发单一、简化,也让这五六年看似蓬勃发展的电影市场,越发显出内容的苍白与价值的迷惘。
今天市场有了,在资本、媒体不断释放出利好的氛围下,我们必须严肃地想象,这新兴的市场,可否持续、终极地为华语电影所用?或孕育更多优秀的华语电影?
看完全书,我想说,不论是想要进入电影行业的资本家,还是关心华语电影未来发展的读者、电影人,本书除了是一本认识电影、学习电影制作的工具书之外,亦是建立认识电影艺术的观念导引。有了更多电影观念正确的电影人参与华语电影的建设,我想华语电影的腾飞,指日可待!
——徐小明,台湾著名制片人、导演,《蓝色大门》《十七岁的单车》监制
我们所处的电影时代已经全然不同于前辈,在这个景观社会,无论艺术电影、独立电影还是商业电影,一旦有投资和市场,就必须直面它的商业属性,因此制片人的触角需足够敏锐,视野要足够伸展,神经得足够大条。莫琳本人的经历就显示了作为一个制片人的综合素养,本书所界定的制片人的范畴,从上游到终端全面覆盖,这是从职业角度的一次覆盖,但制片人的综合性还远不止于此。
——沈旸,中影国际董事副总经理,《白日焰火》《少女哪吒》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