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雄与凡人的时代
《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主要收集中国学人在海外的文学批评文字与文化研究成果。“文丛”作者大都原是国内知名评论家,近二十年来到海外游学。由于身份、对象和语言的缘故,他们在海外学院里从事有关中国文学与文化研究,基本属于“边缘学科”。 -
Global Space and the Nationalist Discourse of Modernity
-
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
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降,由大众媒介和同人刊物等引导形成的公共舆论起着重新塑造认同和建构自我的作用,成为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质疑传统文化、引入西方资源、批判现实政治、追索理想社会的重要媒介。 《现代中国的公共舆论——以 “星期论文”和 “自由谈”为例》以1930年代前期《大公报》“星期论文”和《申报》“自由谈”两个典型的“舆论空间”为主要考察对象,通过具体分析这两个南北舆论阵地所继承历史脉络、凝聚的知识群体、依托的公共空间、与政治权力的交错、关注的基本议题,以及在思想资源、思维特质、论证风格上的差异与共性等内涵,细腻展现1930年代南北知识群体所引导的公共舆论的历史面相和知识人的精神世界。 -
十字街头的知识人
几乎每个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天下大同”的理想,但现实往往并不如人意。现实侵犯良心的边界,欲望侵蚀自由的灵魂。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使命感让他不安于社会现状,而知识的理性又让他明白社会只能渐进式前进。这种矛盾的心态,也是转型期中国一代知识人的内心写照。 在这本书中,作者探讨了引发我们不安全感和不幸福感的种种问题,并解读了他心中对于传统、底层、权利、道德、生存等主题的看法。作者细致的勘察和自觉的批判意识,使得他能够突破身份的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拷问十字街头的时代与人心。 -
再解读
《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内容简介:“再解读”作为一种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经典作品重读为主的方法曾经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这种研究把西方20世纪60年代之后的各种文化理论——包括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后殖民理论、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引入当代文学研究实践中,对于把文学研究推向更具体更深入的研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一书就是在这一解读过程中最好的成果,《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增订版)一共收入14 篇文章,这些文章的作者包括刘禾、黄子平、孟悦、周爱民、贺桂梅、唐小兵、李杨、戴锦华、马军骧等等,虽然学术背景和学术路径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再解读”的策略是共同的:都是重新进入文本,试图重构文本的语境和体制,并由此进一步梳理和解释文本与泛文本之间的间隙、共谋、不对称和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