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陰性終止
《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Feminine Endings: Music, Gender and Sexuality)自1991年出版以來,被譽為是古典音樂界的一顆炸彈,作者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以前無古人之姿,用女性主義與文化研究的立場研究音樂中的性(sex)、性別(gender)與性慾特質(sexuality),被譽為一手催生了「新音樂學」(new musicology)的誕生。麥克拉蕊以音樂符號學、終止式、調性、音樂主題、循環式架構等五個論點為分析工具,針對古典音樂學做批評,認為古典音樂頌揚「男性陽剛化」的表現,貶抑「女性陰柔化」表現,因而強化了社會性別的建構,進而影響了整個西方音樂史的建構。 《陰性終止》也是古典音樂學界第一本女性主義批評的書,出版以來,引起極端對立的討論。《紐約時報書評》讚譽它為「對音樂與文本的討論,極端精確與富含深意」。《村聲雜誌》讚美它為「近乎奇蹟的成就」。美國重量級樂評人Jeff Schwartz則讚美此書是古典音樂學界的驚世之作,其成就堪與米列特(Kate Millet)的《性政治》(Sexual Politics)、莫薇(Laura Mulvey)的《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蕭華特(Elaine Showalter)的《女性評論》相提並論,並列性別政治、文學批評、視覺藝術批評、音樂批評的劃時代作品。 《陰性終止》出版至今,一直是歐美各大學音樂系學生的必修讀物(見《表演藝術雜誌》2000年10號,〈女性化的結束〉,耶魯大學音樂碩士李維真著),已成當代經典。並於2002年出版增訂版。商周出版經過兩年的規劃、翻譯與審閱,即將於今年八月出版這本重要經典,敬請支持,並一起為古典音樂學評論投下這顆遲來的炸彈。 作者簡介 蘇珊•麥克拉蕊(Susan McClary) 從小就接受鋼琴教育,哈佛大學音樂研究所博士,明尼蘇達(Minnesota)大學任教長達14年之久(1977-1991),後來轉往加拿大的麥基爾(McGill)大學任教三年(1991-94)。從1994年以後一直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任教。她的教學成績優異,在明尼蘇達大學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其間,都曾分別獲得優良教師的殊榮。1995年因學術表現優異而獲得麥克阿瑟基金會(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獎助。 -
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
《沉思音乐:挑战音乐学》是一个音乐家对音乐的现代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涉及音乐学及音乐研究的其他领域,分析基于自己对二战以来英美这些学科的理解。书中具体围绕:音乐学与实证主义:战后的年代、民族音乐学与“文化音乐学”等内容展开。 -
勋伯格:风格与创意
《勋伯格:风格与创意》是一本关于现代音乐的重要文献。阿诺德·勋伯格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其具有预见性的洞察力,使这本《勋伯格:风格与创意》成为吸引人们对复杂的二十世纪音乐历史产生浓厚兴趣的必不可少的原始资料。通过《勋伯格:风格与创意》你可以进入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的头脑,去理解、探究勋伯格本人和他的音乐,以及勋伯格对其他作曲家的研究、对艺术和整个世界的思考。 -
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
《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上音译丛。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和交响曲这一形式自身有何不同?音乐家忠于其演奏的作品意味着什么?为回答以上问题,莉迪娅·戈尔教授综合了哲学和历史这两种研究方法。她在论证英美哲学不足以担当这一使命的同时向我们表明,历史的观点对全面理解音乐本体论不可或缺。戈尔教授在《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中考查了十九世纪古典音乐实践背后隐含的各种要概念和假定。她拒斥音乐作品这一概念兴起于十八世纪的看法,将这一时点定于1800年前后。她描述了作品概念此后如何界定今天我们认为与古典音乐相关的各种标准、预设和行为模式。基于历史的观点,《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得出有关概念和理想之规范作用的结论。《音乐作品的想象博物馆》还旁及当今指挥家、古乐演奏家和前卫作曲家之间的种种争辨。 -
音乐中的伟大性
对于世界上那些最重要作曲家,人们心中大抵有些共识:巴赫、亨德尔、格鲁克、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他们皆是音乐史所不能忽略的人物,都很重要,甚至都很“杰出”。但是——他们都“伟大”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是什么造就了他们的伟大?如果否定,又是什么使他们不够伟大?他们伟大或不够伟大的原因相同吗?倘若揭晓了内在缘由,作曲家就能随心所欲变得伟大吗?……这一系列诘问将我们推入了一个引人入胜却又神秘莫测的知识漩涡当中,漩涡深处所通往的正是——伟大性的奥秘与真谛。 《音乐中的伟大性》作者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以学识渊博、视野开阔、考证深入、文思畅达著称,《音乐中的伟大性》全面展示了他那“令人敬畏的文学、哲学及治学天赋,并由此呈现了一系列聚焦于音乐本质的令人欣喜且富于洞见的评论”。 -
貝多芬
阿多諾這本眾所渴待,但他生前未能成書的《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1993年才在德國出版,距作者1969年世紀將近四分之一世紀。本書彙集的這批重要、發人深省的劄記,以及許多也以片斷形式存世的散篇,阿多諾形容是他「貝多芬經驗的日記」。 阿多諾自幼彈奏貝多芬作品,熟讀貝多芬總譜,1937年興起大規模研究貝多芬之念,有志據此研究寫成「音樂哲學」,此後三十年做成四十多本劄記,念茲在茲,亟欲成書,但一方面戰亂流亡,不暇整理,二方面他求全心切,總覺茲書體大,不宜率爾,因此直到辭世,猶未著手寫書。 阿多諾專家Rolf Tiedemann盡蒐阿多諾所遺劄記,依照劄記的內在邏輯與關係脈絡,加以組織,賦予結構,配合阿多諾生平所寫關於貝多芬的散篇文章、電台廣播,以及阿多諾諸本成書著作中討論貝多芬的章節段落,加上不厭詳盡的注解,統合成一本理路連貫,從哲學、社會學、美學、音樂學、文學等角度觀照貝多芬的既精且博之作。 阿多諾自己想寫的貝多芬書永不可得,但編者追摹他的原意,重建現場般建構阿多諾的「貝多芬書」圖像,這本《貝多芬:阿多諾的音樂哲學》堪稱可能未中,但應不遠,不但為阿多諾著作集增一瑰寶,在多芬研究裡也是一本扛鼎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