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病书
《治病书》揭示中国传统医学之精微奥妙,阐释中医基础理论之方法精髓,点破中医养生疗病之玄机。 中医施治,讲究下治病、中治命(如何立命)、上治性(修习天性、习性,健全“立人”)。《治病书》从治病层面做论,先在理论层面对阴阳五行进行辨析与纠谬,并重点对现代人对中医的种种误解做了评述。继从四诊、鬼神、经脉、方药等技术层面,抉其“道”理,指其对证,颇有振聋发聩之言。 -
凝望
"“原来那些文字只是在记录某一刻的心情,记录一种循环往复、一种生生不息的流动。”——张炜 ★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经典作品再现。 这本书,分享了作者和他朋友珍藏的47幅图片,及由此而感发的47篇富有热力和韵感的文字。 ★在这里,认识美,寻找灵感。 这本书,每幅定格的画面都有故事和诗情。我们可以看到乔伊斯的“古怪之美”,感受到戴高乐柔细而淳朴的心灵,体会世界的阔大与纷繁以及灵魂的激荡与坚守..... ★文字隽永,至情至性;是旧梦,也是想象;有隐隐约约的忧愁,也有心底那被触动的温柔。 " -
法的中国性
1.宪政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表达的杰出著述。 2.探讨在近代中学与西学的激荡中,“法”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使法的中国实践得到了历史和语言双重维度的解释,对于当下尤其具有启发性。 3.一个中国的宪政主义者并不是一个不懂西方的人,在很多方面他们是有意识地拒斥了西方某些东西,因而一个中国的宪政言者首先是一个通晓“西方原理”的人,哪怕只是一种肤浅的方式。一个手持长矛杀死传教士的“义和团”乡民不是中国的知识者,仅仅是个勇莽的战士,而一个中国知识者则意味着他知晓中国需要什么,如果这被看作浅薄,那也是一种必要的浅薄。 本书主要是对近代以来中国政治法律中使用的核心基础性概念(比如民权、民主、宪法等)以及五四宪法、七五宪法、劳教制度、法家思想等的一种开放式研究,从跨语际实践及词源学的角度阐释和辨析了民权、民主、宪法、水、治、法等的起源及其流变,对中国传统的法家思想进行了现代阐释。 《法的中国性》旨在说明: 1.中国近代有关宪政的观念和表达与对西方的观看有关,与西方身在的那种“优越性”有关,或者说与西方“强”中国“弱”的事实以及中国对这个事实的体认有关。宪政的思想与语言被中国挪用,主要不是用以表达西方问题,而是中国问题,这是中国宪政思想之所以为“中国”的最直接的意思;同时,它也是喻指近代中国历史“非优越性”的一个政治性表征。西方的宪政是因为西方的“优越性”以及中国的“非优越性”这样一种中国式体认被中国接纳的。 2.中国无论怎样挪用西方,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中国立场的存在,既包括对西方价值的取舍,也包括对自己古老智慧的化用。对西方宪政原理如何取舍,取决于中国对自身问题的体认以及体认的方式。而决定这种“体认方式”的,不是西方宪政原理,而是由中国自己的文化历史提供的智慧,以及对智慧的化用。当西方“宪政”剥脱了原有的语境被置于异域场景之后,其意义与价值必定会发生移转。这里要强调的不是这种移转本身,而是移转的意义:“移转”并非是中国对西方的“误读”,而是一种主体性的主动选择。 3.晚清、民国期间西学的引进之于中国的意义不能被无限的夸大,中国人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和吸纳别人的东西,但倾听和吸纳的方式是自己的;他们可以接受外部文化,但强加的不行。 -
中国男人书
《中国男人书》:新锐杂志《新周刊》男性话题图文专辑。通过探讨百年来男人的角色变化,对男人如何异化进行深刻解读,得出“男人怎么样,女人说了算”“思想和价值观才是男人的肌肉,价值观丑,才是真的丑”,以此呼唤男性社会道义的回归。 ★男女关系,一直是《新周刊》关注的热点话题,甚至是《新周刊》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观察切入点。 ★《中国男人书》汇集了几十位重磅级作者:陈丹青、洪晃、吴晓波、加藤嘉一、张结海、薛继业、陈修远、叶倾城、木子美、侯虹斌、黄佟佟、封新城、蒋方舟、肖锋、胡赳赳…… ★中国女人已进化至“她世纪”,而中国男人却退化为“男人没了”;千百年来,中国的问题说穿了就是男人的问题——《新周刊》创始人 封新城 ★男人怎么样,女人说了算;思想和价值观才是男人的肌肉,价值观丑,才是真的丑。 -
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
该书包括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卷中、卷中篇目辑佚以及附录四部分。《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自1919年2月出版以来,以其“截断众流”的理论创见与学术魄力,迅即获得海内外学界及读者的好评,再版数十次之多。由整理者肖伊绯发现的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中),是1919年胡适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时所讲的中古哲学史部分,集中讲述了汉代的哲学,在论述哲学发展的同时,也涉及对天文学与谶纬迷信、对中医的态度等方面的论述。作为北大内部铅印的讲义本,它未公开出版发行过。卷中篇目辑佚,是整理者从上海博物馆胡适手迹中提取的原写作计划中的卷中下半部分。附录有整理者肖伊绯对《中国哲学史大纲》的版本考证、对卷中内容的分析与研究文章6篇。 -
治理秩序论:经义今诂
本书是一部以儒家经典和中国古代社会治理秩序为研究中心的政治哲学类著作。作者认为,中国的治理之道呈现在儒家十三经当中,构建今日中国优良治理秩序,须立足于中国经验,探究中国治理之道,会通中西,温故知新。作者从《论语》、《孟子》、《礼记》、《尚书》、《周易》中择取十章进行疏解,并运用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理论,从天下之大义、人心之趋向、君子养成之道、启蒙之道、客观规则之道、仁本宪政之道、健全的财政之道、治国平天下之大道、革命之道、华夏-中国之秩序想象等十方面进行阐述,从儒家的政治理论和经验中探究合理的现代治理秩序。全书行文流畅,见解独到,系统展示了儒家关于社会治理秩序的架构和理念,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理解儒家乃至审视当代中国政制的新视角。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秋风先生,少习国史,后治西学,中年开始钻研儒家十三经。此书是秋风先生在古今中外学术之域遨游后的思想结晶。《治理秩序论:经义今估》通过为经典注疏的方式,结合现代人文与社会科学理论,疏解经文大义,从中国的政治经验中探究合理的现代制度架构。作者站在儒家立场,在书稿中描绘了一幅治理秩序的理想图景,可为现代社会管理和政治改革提供借鉴。中国文明未死,今日中国是古代中国之延续,设计今日中国之优良治理秩序,不能不进入中国历史,向先人请教,与先人对话。雅思贝尔斯说过,“每当人类社会面临危机或新的飞跃的时候,我们总是要回过头去,看看轴心时代的先哲们是怎么说的”。值此改革开放,古今、中西激荡的大时代,能否从两千年前的儒家经典中寻求维新固本之道,试看先生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