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26个自我
每个独立的人,都会希望自己人生的这本书是自己写就的。生而为人,最
终的目标就是成为真正的自己,并且活出更好的自己。
《遇见26个自我》,不是心灵鸡汤式的安慰,也不是空洞乏味的说教,而
是用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和最易上手的方法,协助我们毫无阻碍地去感受内在的声
音,一点一点地找到面对真实自我的勇气以及完善自我、不断变好的可能。
方法都在书里,还等什么?!当你看完这本书,你就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
《寻找灵魂的现代人》是荣格的代表作,系统阐述了荣格的基本思想。他在书中审视了分析心理学中最具争议的话题和最为关键的领域,如释梦、原始的无意识、心理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此外,他还用一章的篇幅分析了自己与弗洛伊德所持理论的不同之处。他把多年作为精神病学家和分析学家在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整合成了能够适用于每一个人的信息,为每一个内心渴望超越传统的人指明了方向。
-
我懂你 如何运用“第六感”提高洞察力
你读懂他人的能力有多强呢?能猜透别人如何看待你吗?
知道谁真正地欣赏你喜欢你吗?能一眼看穿说谎者吗?
那些你最亲近的亲人朋友,你的另一半,你的孩子,你的朋友,你真的能够读懂他们的心吗?
同事、下属、竞争对手、客户们到底想要的是什么,你清楚吗?
在这本探索人类心智奥妙的书里,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尼古拉斯·埃普利引领着我们去了解科学家们已经探索到的真相,了解我们理解他人——这个星球上最复杂的谜团——的能力,了解运用这一能力时人们常常犯的出人意料的种种错误。为什么我们时常对他人的想法视而不见,视其为没有生命的物件或动物?为何有时我们对着自己的汽车大喊大叫,抬头仰望星星时对其喃喃低语,就像它们能够听懂我们的言语?我们总是认为他人有着与我们同样的想法、感受、需求;想当然地以为我们深深地懂得自己的另一半、家人和朋友,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这本书可能并不能让你完完全全地看懂别人,但它将赋予你智慧,彻底改变你看待他人以及看待自己的固有观念。
-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围绕“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在早期提出的核心概念——“安全基地”展开。鲍尔比认为,安全基地是个体发挥最佳功能和维持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称职的父母能够为孩子提供一个安全基地,让孩子安心地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他知道,那里永远对他敞开 。当感到痛苦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平静;当受到惊吓时,他可以在那里得到安抚。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因为受困于自己的童年经历而无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时,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就很容易形成焦虑型的依恋模式,人格发展偏离常态,乃至受到精神疾病的困扰。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就是要教会父母如何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此外,鲍尔比还对发生在家庭中的暴力进行了心理学层面的解读。
◎编辑推荐:
“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临终遗作,首次正版引进中国市场!
“中德班”项目负责人施琪嘉、北京大学知名学者易春丽联合作序推荐!
《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一书是“依恋理论之父”鲍尔比对依恋理论最后的贡献。从“起承转合”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依恋三部曲”是依恋理论的“起”,《情感纽带的建立与破裂》是依恋理论的“承”,那么考虑到依恋理论的相对一致性,剔除一个“转”字,《安全基地:依恋关系的起源》则无疑占了最后一个“合”字。这个“合”将依恋理论的精髓概括进8个各有侧重的章节里,并且更新了依恋理论在“依恋三部曲”出版30年后的最新发展,值得对依恋理论、对养育孩子、对完善人格感兴趣的你细细品读。
-
当情绪遇见心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会用自己的方式来应对压力,不让情绪压垮我们,但某些应对方式要优于另外一些。短期解决方案能够帮助回避或麻痹情绪,暂时性地缓解悲伤和愤怒,但也可能引发焦虑、抑郁、长期愤怒乃至身体健康问题。如果你正苦恼于难以抗拒的情绪,感到被不健康的模式所折磨,这本自助手册将是你的不二之选。
本书是革命性的通用治疗方案,可用于所有的情绪障碍;它阐述了七种适应不良的应对风格,并能帮助你发现哪种应对风格让你深陷于情绪痛苦的恶循环之中。你无需逐一处理诸如焦虑、愤怒、羞愧和抑郁的痛苦情绪,相反,你将会同时治疗所有情绪痛苦的根源。本手册对认知行为疗法、接受与承诺疗法和辩证行为疗法兼收并蓄,提供了高效而富有建设性地管理痛苦情绪所需的全部技巧。
全书从介绍通用疗法入手,分析了情绪的本质以及回避痛苦情绪的危害,详细介绍了10种具体的治疗方法和策略,并对复发预防给予了进一步的说明。另外,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情绪表达记录表、内部感受情绪暴露诱导练习表等诸多形式的自测表贯穿始终,为读者们提供了直观而有效的实操练习。
-
什么是催眠
本书译自法国当代哲学家、著名心理学家、催眠治疗师弗朗索瓦•鲁斯唐于1994年出版的一本名为《什么是催眠》的心理哲学随笔。在心理分析学中,催眠方法已应用多年,它可以有助病人释放自身的压力,让医生进入病人开放的意识,而本书的特别之处则在于指明“催眠”不仅是一种医疗方法,更是一种深度休憩的艺术,一种每个人都能付诸实践的生活方式。作者认为,催眠绝非被动,它使我们通过想象来预期和改变我们的举止和行为,同时,催眠还可以激发我们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对建立我们与他者以及我们所处环境之间关系的位置起决定作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催眠是更为宽广、更为敏感的醒觉,它的实践可以成为一门生活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