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金海岸
★ 他写了他最了解的事物,他写了得到和失去,代价和补偿。这使得他投身于一个消失的年份。揭开旧疤,同时又蒙上双眼的写作。——路内
★ 在这个时代,写诗人的小说已凤毛麟角,这本不仅直涉诗人,且以诗人作为全篇叙述的支点,实属不易和勇敢。——韩东
★ 一个诗人,在电子废墟上伫立,于空荡的上海,做一生仅一次的梦。
——韩寒&ONE一个
根据官方统计,2000年到2020年,上海市的常住人口从不足1600万猛增至近2500万,二十年来,人潮汹涌又人来人往。《黄金海岸》的故事,就是以21世纪初,这种人口剧烈变化的上海为背景展开的。但如今已不是18世纪,小说写法也不再是史诗式的全景展开,而是从小处、从边缘人着手,试图理解这个时代到底发生过什么。开篇透过文学青年姚晟对神秘诗人周晓天的寻找,透过一场剧烈又破碎的相爱,逐步讲述了几个青年人之间的情感与生活纠葛。开放性的社会中,人的生活轨迹是难以捉摸和深入的,作品通过尽可能近距离的多重视角,讲述了一个人生活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四个人的第一人称就像四片拼图,拼出了一代人的群像。
-
社会生物学
◎ 编辑推荐
☆ 爱德华·O. 威尔逊以本书为契机,开创了“社会生物学”这一学科,高度综合了众多学科,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领域。
☆ 作者通过本书不余遗力地向公众传达对生物社会化的观察结果,并由此引申到人类行为的原理与影响因素,帮助我们更客观、更精确地描述人性,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人类本身。
☆ 小到水中的浮游生物,大到可震动土地的大象,世间生命的联系与发展,合作与冲突,你都可在本书中一探究竟。
☆ 25周年纪念版,中文世界时隔十多年的重版出来,社会生物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 1989年,国际学术组织动物行为学会将《社会生物学》一书列为具有深远意义的动物行为学著作之一。
◎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生命的社会化原理与进程,从无脊椎动物—直到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合作关系,作者尝试解释昆虫、鱼类和灵长类等动物中利他、攻击和养育后代等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基础。《社会生物学》于1975年首次出版,同名学科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也由此诞生。《社会生物学》曾被国际动物行为学会评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著作,但与此同时,书中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与推论也引起了20世纪生物学中的大争论:人的天性究竟有没有生物学基础?
在这本25周年纪念版的导言中,爱德华·O. 威尔逊引用了更新的人类遗传学和神经科学研究,从生物学角度阐述了对人性的理解。人类社会生物学,也就是现在常说的进化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发展成—门独立的学科,生物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与数据都为这门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书中占主要篇幅的是人类以外的动物,作者图文并茂地描述了这些动物的社会化行为,现在读起来依然新鲜;书中关于人类的内容,也在几十年来的赞誉和争辩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 媒体推荐
这本书的内容的确提供一种“新的综合”,它具有广阔的视角和高度权威性。威尔逊的行文逻辑严谨,论点清晰,又不失幽默风趣,语言也简介易懂。
——魏恩-爱德华(Wymne-Edwards),《自然》(Nature)
世界上很少有人能为一门新科学的激动人心的未来提供如此辉煌的垫脚石。
——约翰·泰勒·邦纳(John Tyler Bonner),《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
这本书令人着迷……如果你已经拥有这本书,那你可以开始为理解人类社会做好思想准备了。
——刘易斯·托马斯(Lewis Thomas),《哈泼斯》杂志(Harper’s)
《社会生物学》是一部卓越巨著,充满真知灼见,尽展动物王国的魅力和诗情画意。
——《时代周刊》(Times)
《社会生物学》本身就是一个进化事件,他向所有耳聪者宣告:我们已经站在努力理解人类在世界万物进化过程中的场景取得突破的边缘。
——约翰·法伊弗(John Pfeiffer),《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离开威尔逊的书,一个人的生活意识不可能戏剧性地扩大。
——弗雷德·哈普古德(Fred Hapgood),《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
这本书将成为社会行为比较研究的里程碑。
——《生物学评论季刊》(Quarterly Review of Biology)
-
女性主义有什么用?
这是一本写给女人,也写给男人的女性主义入门读物。
40个问题直击女性生活痛点,从情感到工作,从个人到政治,全面涵盖性别议题的方方面面。
120位挑战父权制的女性主义先驱,给你理解的温暖,也给你理论的武装。
本书能令你觉醒,令你真正明白何为女性。
—————————————————
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日常人文课”想告诉你:人生无处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盐的日常疑惑,也能从古往今来的人文大师那里得到靠谱的解答和接地气的建议。哲学会帮助你升华灵魂。政治学会教你解读世界和社会格局。女性主义能让你看穿无处不在的性别歧视。经济学会赋予你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模式。心理分析会使你更好地认识你自己。
翻开这套书,你将学会过一种经过反思的生活。
—————————————————
我很喜欢这本《女性主义有什么用?》……我邀请大家阅读这本书,思考我们今天的女性应该做些什么,对能对得起历史上那些为争取女性个人和集体的自由前赴后继的前辈们。
——作家、资深媒体人 侯虹斌
我非常喜欢书中的这段话:“我自己对女性主义者的定义是指一个男人或者女人,他或她会说,是的,今天仍然存在性别问题,我们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做得更好。”
——性与性别研究专家 方 刚
-
身份政治
「编辑推荐」
★ 福山新作,直击欧美民粹浪潮等诸多现象,从身份政治的角度考察国际政治形势
本书是《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作者弗朗西斯·福山新近出版的作品。作者紧跟阿拉伯之春、特朗普执政、叙利亚危机等近年的国际事件,从“身份政治”这个关键的角度切入,解析形势变化的动因和理路。
★ 经典的福山式广阔视角,从柏拉图的《理想国》聊到本·拉登,追溯 “身份”的哲学和政治根源
作者从哲学、政治学和现实政治三个维度解析了“身份”的诞生源头,既涵盖了欧美民粹浪潮、威权兴起、宗教纷争等全球政治动向,又深入挖掘古希腊和启蒙时代的哲学思想,由表及里地解析“身份”的诞生之源。
★ 首次阅读福山的推荐之选,帮助读者反思每一个人都要面对的“身份”问题
本书关注的“身份”议题既直指全球时政之要,又紧贴普通人的生活,涉及的民族、性别、阶级等议题,是每个人都要面对的“身份”问题,且篇幅短小精悍,不似福山的前作那般遥远厚重,因而可谓初读福山的不二之选。
★ 刘瑜教授长文导读推荐,结合国际政治时事剖析身份政治的好与坏
清华大学政治系教授刘瑜万字导读,结合阿富汗塔利班等近期热点新闻,总括本书梗概,指点思考身份政治的迷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福山的写作宗旨和思想魅力。
「内容简介」
在本书中,福山沿着三十年前《历史的终结?》一文开启的思考路径,围绕当今的身份政治为政治秩序带来的威胁,阐述了何为身份,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它导致的政治撕裂。作者从观念史和政治史两个维度展开论述,溯源苏格拉底灵魂三要素的希腊哲学传统,历数卢梭、斯密、赫尔德、黑格尔等思想家有关尊严的观念,漫谈民族主义、宗教和西方左右翼的消长兴衰,纵论阿拉伯之春、反移民浪潮和民粹主义兴起等当代政治议题,比较身份政治表现于世界各地的异同。他提出,身份不是当代政治催生的新鲜事物,它扎根于人类灵魂中的激情、对尊严的渴求与个体独有的生活体验,随着经济现代化与社会的快速变革而兴起,取代旧的社群形式,成为人们赖以争取承认的方式;它不是恒定之物,也并非必定导致社会的分裂。
-
瓜亚基印第安人编年史
★ 比肩《忧郁的热带》,击败时间的民族志书写
★ 作者师从法国国宝级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 美国当代小说大师保罗·奥斯特翻译本书英文版并作序推荐
我相信,你简直无法不爱上这本书。
作者写作时的慎重与耐心,观察之犀利,其中的幽默,思维之严谨与书中的悲悯——这些 品质相得益彰,共同造就了这部重要又令人难忘的著作。这是一个人经历的真实故事,提出的都是最根本性的问题:一个人类学家是如何得知信息的,两种文化之间会进行什么样的交易,人们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保守秘密?
在为我们刻画这个未知的文明时,克拉斯特的写作带着优秀小说家的狡黠。他对细节的关注一丝不苟、无比精确;而他那种将自己的思想融汇为胆大又自洽的论点的能力往往令人称奇。他是那种极为少见的、毫不犹豫就采取第一人称写作的学者,而最终的成果不仅仅是一幅他所研究的民族的肖像,也是一幅他本人的自画像。
—— 保罗·奥斯特
--------------------------------------
与南美丛林中最后的食人部落一同生活,见证出生、成年、婚配、死亡、节日、祭祀……
浸入瓜亚基人的生活与头脑,真挚发问:
人类能不能放弃追求一切,告别惶惶不可终日,
拒绝屈服权力,也拒绝过度生产,更从容、自由、坚定地生活,摆脱外部世界的束缚?
--------------------------------------
瓜亚基人,一群生活在巴拉圭密林中的印第安人。他们以打猎、采集为生,有自己的语言、风俗与社会制度。16世纪起,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居民一道,不断占领、吞食他们生活的领地,他们躲避、抗争、流亡、被“安置”……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这个部落的人口已不足三十。
1963年,本书作者、法国人类学家皮埃尔·克拉斯特在瓜亚基人被安置于定居点后进入了这个部落,与他们一同生活,对他们在生育、死亡、饮食、求偶、部落管理、性向认同、劳动分工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书写。
在书中,克拉斯特直面瓜亚基人的残忍、习俗之状况,以及他们缓慢的衰亡。这是一种充满人情味的民族志书写,情感充溢全篇:克拉斯特于瓜亚基人一同经历了生育、成年、死亡与逃亡;它也是一种客观的民族志,摈弃了一切道德偏见:面对瓜亚基人的吃人风俗,卡拉斯特并没有止步于猎奇与惊叹,而给予他们最大程度的理解。
法国著名哲学家吉尔·德勒兹面对这部作品,感叹道:“这本奇妙的著作标志了一种新型民族学的开端:它富于感性、积极于行动,又充满政治性;它是‘种族大屠杀’一词彻底的对立面。”
-
北京的人力车夫
1920年代,革命、战争和帝国主义侵略给中国带来了混乱。与这场巨变相关的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城市中。被铁路、电报、共有的城市心态捆绑在一起的广州、上海、北京等城市,形成了一个竞技场,市民们对当时的一些大问题争论不休——寻求社会和谐与国内和平、保卫人民和国家主权、追寻一个独特的现代中国社会。人们卷入了这些冲突,因为他们知道,军阀的来来往往、抗议者的游行、知识界的言论、工厂的开闭都有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史谦德检视了1920年代的北京居民如何应对由流动的士兵和政客,以及思想、资本、技术的剧烈运动所造成的变化,剖析了北京这座历史悠久的都城。通过考察人力车夫、警察、工人、僧人等群体的政治经历,史谦德揭示出时代的力量是如何被普通人深刻感受的。这幅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城市社会的群像,强调了经过群众运动、集体政治以及混合了戏剧、示威活动、报纸和茶馆社交的城市文化训练后的普通市民日益成长的政治成熟度。令人惊讶的是,在吸收新的生活、工作和政治参与方式的过程中,旧社会中的很多东西都被保留了。一切似乎都变了,但一切似乎又都没变。经过动荡的年代,北京在地方和大众政治的基础上架起了一座桥梁,将行会和士绅精英的传统世界与社团主义和干部的现代世界连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