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我分析纲要
《自我分析纲要》不是传记,而是布尔迪厄对自我的社会学分析。布尔迪厄对自己采取了批判反思的视角,仅仅选取了自身经历中从社会学观点来看直接相关的特征,也就是对社会学理解和解释必要的特征。他描述了他的童年经历和寄宿生活,20世纪50年代初他进入哲学场时的状况,从哲学转向人种学和社会学的蜕变过程,以及阿尔及利亚战争期间他所从事的调查,最终对自身的知识筹划提出了社会学解释:低微的出身与学业的成功产生了他分裂的习性,这种习性与他积累的学术资本一起,在知识场的作用下,导致他独特的实践——通过对立面的协调,把宏大的理论抱负与低微的研究对象相结合,以求创立一种总体性的实践的社会理论。
-
The Great Leveler
Are mass violence and catastrophes the only forces that can seriously decrease economic inequality? To judge by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the answer is yes. Tracing the global history of inequality from the Stone Age to today, Walter Scheidel shows that inequality never dies peacefully. Periods of increased equality are usually born of carnage and disaster and are generally short-lived, disappearing with the return of peace and stability. The Great Leveler is the first book to chart the crucial role of violent shocks in reducing inequality over the full sweep of human history around the world.
Ever since humans began to farm, herd livestock, and pass on their assets to future generations, economic inequality has been a defining feature of civilization.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only violent events have significantly lessened inequality. The "Four Horsemen" of leveling—mass-mobilization warfare, transformative revolutions, state collapse, and catastrophic plagues—have repeatedly destroyed the fortunes of the rich. Scheidel identifies and examines these processes, from the crises of the earliest civilizations to the cataclysmic world wars and communist revolution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Today, the violence that reduced inequality in the past seems to have diminished, and that is a good thing. But it casts serious doubt on the prospects for a more equal future.
An essential contribution to the debate about inequality, The Great Leveler provides important new insights about why inequality is so persistent—and why it is unlikely to decline anytime soon.
-
好想殺死父母……
「爸媽,對不起,我已經撐不下去了……」
現代人的最新名詞──「疲於父母症候群」!
‧殺人案中,有一半以上都發生在家人之間
‧近七人的人覺得父母是「壓力」
‧近五成的人曾經有過「要是父母死了就好了」的念頭
‧產生殺意的三大主因是「過度干涉」「自卑感」「老人長照」
女兒想殺死母親、兒子想殺死父親、媳婦想殺死公公,再加上照護殺人、老老雙殺……家庭這種東西,已經開始全面性地崩壞。
然而……
有想殺死父母的念頭,很不應該嗎?
又有誰想過,這些悲劇的背後是什麼?
夫妻這種病,離婚就好;家人這種病,卻是一輩子的孽緣!
母親把女兒視為分身,女兒受不了控制而想殺死母親;兒子怎麼做都無法超越父親這堵高牆,自卑到想殺死父親。
現在,殺意最濃厚的,集中在四到六字頭的中老年世代──他們的父母開始衰老病弱。
但,你敢把他們丟著,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嗎?
「照護年老的父母是孩子的責任!」
「照護父母是孩子盡孝道的最後機會!」
結果照護者憂鬱症和虐待問題暴增!
尤其是當父母有失智症……
照顧失智症的父母,就是親眼目睹父母的人格逐漸崩壞的樣子……
甚至有人不惜離職,最後面臨「是要餓死自己、還是殺死父母」的絕境。
同時,這群父母照顧者的小孩,正好從青春期轉為大人──假設小孩問題多多,拒絕上學、失控家暴、足不出戶至中年呢?
那就變成……
雙重殺──想殺死父母,又想殺死兒女!
「請珍惜父母。」
「請多愛孩子。」
無論說再多的好聽話,也無法拯救苦於家庭問題的人。作者送給這些人以下最好的藥方──
‧承認對父母的殺意,家庭本來就是會生病的!
‧與家人保持距離往來,尤其是孩子養到十八歲,父母的任務就結束了!
‧不要為了家人而犧牲!把自己擺在最優先,沒有什麼不對──你過得好,父母才會好!
‧照護交給專業人員,去做只有家人才能做的事──關懷父母!
該反抗就反抗,該放手就放手!
家人相處起來不舒服,只是剛好而已!
-
法兰西内战
本书分析了巴黎公社的发展过程和历史意义,概括了公社的历史经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特别是用巴黎公社的新经验进一步论证和丰富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首先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思想。马克思认为,巴黎公社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体现了人民管理制的发展方向。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人阶级的政府,是生产者阶级同占有者阶级斗争的结果,是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法兰西内战》在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时,既尊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又尊重群众的革命首创精神,充分体现了马克思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和彻底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
从0到ZARA
阿曼西奥·奥尔特加·高纳(Amancio Ortega Gaona),Zara品牌创始人,1936年出生于西班牙西北部加利西亚地区。作为西班牙乃至全球首富,阿曼西奥·奥尔特加行事低调神秘,样貌鲜为人知。这个出身贫寒、40岁才开始创业的男人,在不到40年的时间里,创立了覆盖全球、令人惊艳的Zara时尚王国。“Zara之父”超越了科技、金融巨擘,阿曼西奥多次荣登福布斯富豪榜前三名。
本书讲述了他的人生,他的家庭,并揭秘了Zara独特的零售理念——吸睛的橱窗、大胆的选址、快速的成衣、零广告投入……将时尚融入每个人的生活,阿曼西奥和Zara的传奇仍在继续。
-
空间的力量
本书运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作者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书中一以贯之地将地理(包括经济地理)因素作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增长的核心因素,并将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作为扭曲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力量。本书的主体部分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疑问,包括:“为什么不当的区域发展政策造成效率与平衡的冲突?”“为什么城市间出现人力资本的分化?”“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损失就业与公平?”“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进福祉?“为什么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等。最终,本书提出,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地区间自由流动,能够使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赢。
《空间的力量(第二版)》在原书的基础上,加入了作者近几年的新研究成果,并对原书中一些内容结合当前的研究成果进行了修订,总共增加了三个章节的内容,并且在有的章节中还增加了部分小节。总体来看,新版较原书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论述问题更加深入,且理论和数据分析更加严谨。本书从经济增长方式、土地供应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地方政府债务、城乡收入差距等等角度论述了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并通过详尽地搜集大量的数据,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分析了这些问题,并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即只有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地区间自由流动,才能够使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赢。本书的研究成果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值得广大政策制定者、研究者阅读、借鉴,也对中国经济感兴趣的读者带来新的思考。
本书运用空间政治经济学的视角理解中国的城市化、区域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是作者有关城乡和区域发展的系列专著的第三部。书中一以贯之地将地理(包括经济地理)因素作为决定城市和区域增长的核心因素,并将阻碍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作为扭曲城市发展和城市体系的力量。本书的主体部分回答了一系列有关城市和区域发展的疑问,包括:“为什么不当的区域发展政策造成效率与平衡的冲突?”“为什么城市间出现人力资本的分化?”“为什么限制城市规模将损失就业与公平?”“为什么限制大城市不利于中小城市?”“为什么扭曲土地供应不利于经济竞争力?”“为什么经济增长方式难以转变?”“为什么“扭曲之手”不利于增进福祉?“为什么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务相关?”等。最终,本书提出,通过土地、户籍等一系列制度变革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和地区间自由流动,能够使区域经济“在集聚中走向平衡”,实现增长与和谐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