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教育
名家推荐:
蔡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这是人们所公认的。我在‘大’字上又加了一个‘最’字,因为一直到现在我还没有看见第二个像蔡先生那样的大教育家。——冯友兰
编辑推荐:
蔡元培先生被看作中国近代最了不起的大教育家。从本书中,我们有幸能看到他在北大和教育部时期的文字和演讲,看到真实的蔡先生并非某个完美计划的设计者和执行者,而是在困难的情形下勉力改革北大,推进了中国教育与学术风气的转变,影响了中国世代学人,这便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内容简介:
梁漱溟先生曾说:“蔡先生一生的成就不在学问,不在事功,而只在开出一种风气,酿成一大潮流,影响到全国,收果于后世。”本书共收录了蔡元培先生的作品和讲稿43篇。分为北大改革篇、学生篇、教育理念篇、文化篇、世界观篇、生平篇6个篇目,从各个侧面来呈现蔡元培先生开风气之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
The Self-Driven Child
-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
一路培养孩子拥有好的工作能力与习惯,是多么重要的长程目标。
《教养在生活的细节里:写给孩子的工作日记》,蔡颖卿以“工作”为题,透过身教、实践,帮助孩子扎下责任的深根、丰实独立的品性,进而养成解决人生中各种问题的能力,永远拥抱“好好生活、好好工作”的生命热情。
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作者写给父母与孩子的教养札记,透过各种生活故事,从工作观、工作价值、工作技术到工作互动等面向,分享如何培育孩子的工作性格和责任感,做好奠基与扎根的功课;
第二部分是蔡颖卿的女儿写的英文日记,以及蔡颖卿与女儿的直接沟通和反思,呈现亲子间工作理念的传递交流,女儿的自我探索也等于是独立精神的实际体现;
第三部分则延伸至对所有年轻工作者的关怀。以蔡颖卿的经验分享为开端,探索在工作中转化心态、培养自我、磨练实力到圆梦创业的原则与想法,最后以年轻工作者的群像采访为总结,鼓励每个年轻的孩子与工作建立美好的关系,朝真正的人生志趣稳步前进。
蔡颖卿说:“为了使孩子早早建立一种健康、坚强的工作性格,我从小就和她们谈工作;我期待教养是培养的工作,而非日后导正的功课。”
蔡颖卿的教养理念,是既实用又美好的教养理念,是最适合这个时代的生活方式的教养理念。
-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
●一本具有挑衅意味的宣言式著作,直指当代父母的过度养育问题及危害,就如何让孩子真正成人,在未来世界施展拳脚,提出了另一套养育哲学。
●18岁前,孩子必须拥有哪8种生活技能?20种糟糕的体验,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如何通过巧妙提问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如何在不确定的未来给孩子确定无疑的成功要素?
●美国知名教育者、曾任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10年、被称为美国“国宝”的朱莉•利思科特-海姆斯借鉴相关研究,通过与众多招生官、教育者、雇主、家长及学生的交流,融入自身作为母亲与教导长的洞见,在书中给出了答案。
● 为3~16岁孩子家长提供了一整套养育观念及实用方法,助你摆脱过度养育陷阱,让孩子获得赢在未来的能力。
●斯坦福大学新生教务长给父母们的建议。
●成功孩子的背后,都有这样的家长,知道何时牵手,更懂得适时放手。
●《纽约时报》、亚马逊双料畅销书,TED演讲超过300万点击量,被评论为“应置于所有教养类图书之前”,告诉父母,孩子成长中至关重要的事。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著名作家麦家倾情作序。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儿童教育专家罗玲、畅销书《驱动力》《全新思维》作者丹尼尔•平克、畅销书《给孩子金钱买不到的富足》《给孩子软实力》作者玛德琳•莱文、畅销书《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及《纽约时报书评》《芝加哥论坛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等众多专家媒体盛赞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
美国式“高考”:标准化考试与美国社会的贤能政治
本书是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尼古拉斯·莱曼的长篇纪实代表作。全书对SAT(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潜能测试)的来龙去脉进行了一番颇具启发性的详尽梳理,过程可谓引人入胜,戏剧张力十足:从创设这项考试的探路先驱,到受益于这项考试的莘莘学子,各路角色粉墨登场,而标准化考试与平权行动之间的激烈较量,更是如同压轴大戏。本书不光是ETS(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教育考试服务中心)的发迹史,作者既讲述了ETS如何崛起并在高校入学考试领域占山为王的历程,也对伴随着这种考试文化的兴盛而在美国社会中发生的种种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
-
校长观点
全球化、东西方文化融合,已成世界大趋势。
时代变革之际,社会对大学充满更多期待。
公众,期待优质教育提升;
企业,期待科技成果转化;
政府,期待优秀人才频出。
面对多方诉求,大学如何应对挑战?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怎么实现?
大学如何实现从跟随西方到引领未来的转变?
迎接变革的路上,大学该如何坚守价值底线?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亲自讲述当代中国高校改革决策背后的精彩故事,
浓缩呈现在他在二十年的大学管理工作中的思想和作为。
唯有真正理解过去高等教育的艰辛历程,并汲取前人的智慧,
才能深刻把握大学之道,坚定对未来“走自己的路”的信心。
面对自我焦虑,他说:“安心做好眼前的事情,才是对未来最好的准备。”
面对纷繁人事,他说:“倾听远比自我表达重要,协作远比个人英雄重要。”
应对办学,他认为:“坚持方向,持之以恒,必有所成。”
应对矛盾,他认为:“应当把矛盾看作进步的阵痛,促进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