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功利主义到早期分析哲学
难以超越的哲学史经典之作
哲学入门必读书目
科普勒斯顿以广阔的学术视野、深厚的学术积淀带你进入智慧之门
★编辑推荐
◎广阔的思想史视野
本书以其详尽的内容在哲学史界占据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力图破除哲学简史类书籍对哲学家、哲学思想漫画式的理解,不仅细致地描述了哲学史上耀眼的“明星”哲学家们及其哲学思想,还对那些通常被史书忽略的哲学家们给予一定关注。
◎细致的哲学流派谱系研究
科普勒斯顿以深厚的学养勾勒出各哲学体系的逻辑发展和内在联系,试图以“永恒哲学”的原则完成历史材料的挑选工作,提供连贯而有意义的哲学历史解释。
◎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引用
作为一本以“成为教科书”为目标的哲学史,其中广泛吸纳了各种古代、近代、现代学术研究的成果,鼓励学生在学习哲学史之后去阅读哲学原典,拿起书来。
★媒体推荐
《思想》(Thought)杂志评价:“视野广阔而客观,综合而学术,统一而和谐,力荐。”
★内容简介
《科普勒斯顿哲学史》是由科普勒斯顿所撰写的11卷本的西方哲学史,其内容涵盖了从前苏格拉底到存在主义各个时期西方哲学发展的脉络,是现代英语学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作者详尽而充满热情的叙述,不仅意图帮助读者获取哲学史的知识,还希望开拓读者的胸襟和视野,增进其对人类理智奋斗的了解和同情,使其更坚定和深刻地掌握哲学的原则。
本书各卷为读者研究特定时期的哲学提供观念引导,其中第8卷检视了19世纪英国经验主义转向,分析了功利主义思想家诸如边沁、密尔的重要作品;追溯英美观念论的发展及 20 世纪摩尔和罗素对其的反叛;同样还介绍了皮尔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
行动、知识与意志
人类能动性有四个不同的且不可还原的维度:心理的、伦理的、理智的和物理的。传统的意志观念倾向于混淆这四个维度。20世纪的哲学家对行为是由“意愿”或“意志力”引起的这个观点进行了批判,但是,混淆能动性的这些维度或者将其中一个还原为另一个维度的倾向却持续存在。英国哲学家约翰•海曼打破了哲学所有分支之间的界线,从逻辑学和知识论到伦理学和法学的多重视角,认为这四个维度的能动性深化了我们对人类行为及其原因的理解,《行动、知识与意志》一书,完整地阐述了这一思考过程。
-
探索人性
麦奎利是当代杰出的神学家兼哲学家,在因“探索神性”而登上吉福德讲座之前,麦奎利进行了另一项探索,即“探索人性”,从而有了读者手里这本精彩的书。其实,这两项探索的顺序,是同麦奎利一贯的思考方法及其整体思想一致的,那就是先对人的实存进行现象学描述,在发现人生的局限性、依赖性等等之后,自然地引向或探索存在启示或上帝神启的意义,最后达致对人性的深度高度或人生另一维度的认识,达致对宇宙本源或存在本身的领悟。
为了进行这项探索,麦奎利采用了各种哲学的方法,借鉴了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其他学科的成果,分别就一个个的人性问题进行了思考。尽管原来是为吉福德讲座做准备而后来换了题目,他还是就此问题包括各个子问题在欧洲、北美、亚洲等地不少国家的大学进行演讲,对听众的反应和评论者的批评进行了反思,用了好些年才写成此书。
在书中,麦奎利在详尽而又深入地剖析人生各个侧面的基础上,麦奎利最后表明,人生的种种现象都指向了上帝的存在。在本书的结束处,他将此表述为关于上帝存在的六项人类学论证。他总结说:对人生不同方面的研究“引导我们走向了同时成为人性之根源、支持和目标的一种精神实在”。
-
哲学100问:从古希腊到黑格尔
《哲学100问:从古希腊到黑格尔》系统阐述从古希腊到黑格尔时期的哲学史发展进程,涉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休谟、卢梭、康德、黑格尔等38位哲学家的思想精髓;集中梳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理性主义、法国启蒙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等哲学流派的核心逻辑脉络。
四大篇章:
希腊的智慧:世界本原丨古希腊哲学丨三大主义
信仰的时代:基督教起源丨教父哲学丨经院哲学
理性的光辉:唯理论丨经验论丨文艺复兴丨启蒙哲学
古典的魅力:德国古典哲学
哲学家: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安瑟尔谟、托马斯·阿奎那、培根、霍布斯、笛卡尔、马勒伯朗士、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贝克莱、休谟、孟德斯鸠、卢梭、康德、黑格尔等。
-
本雅明论媒介
本书旨在提供对本雅明媒介批判的详细重构和分析。它显示了本雅明如何批判性地分析了各种通信技术模式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深刻影响,特别是媒介如何塑造人类经验、商品文化、都市空间和政治。有四个关键主题构成了主要章节:传播的危机、媒介化的讲故事;技术上的可复制性;媒介城市。每一章都试图阐明本雅明对特定传播媒介(书籍、报纸、广播、摄影和电影)与相应形式的经验之间关系的描述。
在第二章中,作者将从资产阶级文学文化的消亡和公共领域的角度来考察传播的危机。我探讨了本雅明如何将讲故事的衰落与十九世纪欧洲信息产业的发展联系起来。
第三章侧重于本雅明的媒体实践,涉及他对无线电广播的参与。这将展示他在自己的儿童和其他节目中如何试验当代理论问题(例如教育、娱乐和一种电子大众媒介化讲故事的新形式)。
第四章详细介绍了本雅明最著名的文章《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本文密切关注影像体验的关键主题,比如光晕的消亡、摄影图像的光学无意识以及震惊、分心和触觉。本雅明对艺术和政治的分析将阐明政治景观的复杂维度以及现代媒介时代新公众的形成。
第五章追溯了本雅明的巨著《拱廊街计划》的理论意义,以便我们理解与大都市的城市景观相关的现代媒介。本章还圈定了一些本雅明为媒介研究而分析通信技术和都市空间的方法论含义。
在结论中,本书希望通过与最近的媒介和社会理论家进行简要比较来评价本雅明的媒介批判。借此,作者希望澄清本雅明之于当代媒介研究的独特贡献,并帮助读者进一步提出他们自己的批判性探究。
-
永夜微光
佛洛伊德留給這個時代最重要的遺產,是對於精神的提問方式能夠不斷翻新的知識力量。拉岡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原因,在於他肯定精神分析是具有前瞻視野的理論,但這個應當對人類知識與實踐帶來革命的理論,本身卻建立在一個薄弱的基礎上。因此,拉岡的理論工作可喻為是對佛洛伊德這棟百年建築的二次施工。只是原本應是美化、修補的二次施工,卻變成了地基的全面翻新。本書的目的不僅是闡釋拉岡的理論觀點,更希望洞察拉岡如何重新賦予精神分析這棟百年建築新的生命。
本書為「拉岡學」研究的重要學術基礎,提取拉岡從1950年代起,橫跨二十多年系列講座(Séminaires)的核心概念,試圖以拉岡橫跨時代的講座論述,提出拉岡研究的主體性。作者以永夜微光的比喻,顯示拉岡的未竟革命大業,嘗試點出拉岡是在思考時代的暗影。閱讀拉岡,不是去追逐真理,而是如何在搜尋暗影中,生成人文思想和臨床實踐。只有透過此種策略,以一個綜觀式方法來閱讀拉岡,儘管可能只是微光,都可帶來深切的學術價值與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