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焚燒
從半島至另一個島,一個被馬來西亞華文文壇和台灣學界視為大逆不道的壞孩子──黃錦樹,在他犀利的評論文字底下,和他極具諷刺能事的小說故事裡,可看見作者洞察人生的高度敏感,以及非常細膩的廣泛閱讀。 但散文呢,散文書的意義何在?尤其這是黃錦樹的第一本散文集,距離他在台灣出版四本短篇小說集和三本評論集後,又顯現了另一層任重道遠的文學∕文化意味。因為對於作者來說,散文是一種知識分子的文學行動! 黃錦樹左手寫小說,右手寫評論,從大學時代創作迄今,摸索了近二十年。對於台灣文壇來說,這位出生於馬來西亞,在馬來西亞和台灣文壇得過無數小說獎的創作者,能夠兼具三種文類,實不多見。這本散文集大致再現了黃錦樹來台以後,跌跌撞撞走到今天的歷程,以及他個人對家國、政治、生命環境的種種徬徨。書名取為「焚燒」,即燒一燒,讓元素重新離散聚合。 本書第一輯的文章寫於1989至1996的八年間,充分展現了作者對國家、人文、歷史、民族命運的憂患意識,顯示出一個知識分子以文學來關懷大至家國的課題,小至自我的主題。第二輯的文章比較接近雜文,收入作者的小部分文學風雲錄,以及學術風雲錄,即生存在台灣這個學術環境底下所產生的感想。第三輯的文章為主體部分,寫於2005至2006年,大部分是回顧作者於這十年(1996至2006)到埔里後的生活。人與事,景與境,匆匆十年,時間飛快流逝,一切變得面目全非。 從一個國家到另一個家國,從離散漂泊到蟄居停駐,從故鄉到他鄉,黃錦樹的人生風景,文學圖像,在字裡行間,不禁流露出幾許風雨的滄桑意味。這本散文集,無疑可視作作者的另一種文學心事──家事國事天下事,盡在筆下一覽無遺。 知識分子的心事──家事、國事、天下事, 黃錦樹以散文,用文字吶喊出, 知識分子事事關心的文學行動! -
文與魂與體
本書的論述從現代中文小說,學術思想史,馬華文學,金庸現象,胡蘭成個案等不同範圍,指向一組關係性且互依的論題:現代中國(特)性/中國現代性在不同個案──文化產品或文化代理人──裡的生成和展現。而這些論題,同時扣緊了自晚清民國以降,迄今當代的幾個重要學術面向及關鍵詞:文、文字、語言、國學、國故、國魂、中體、原鄉、新儒學、抒情傳統等。作者企圖藉文學系統及文化生產的觀照方式,開展出中國性與現代性的弔詭複雜現象,展現其博大縱深及獨特的學術視野。 -
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
《想像的本邦》精選東西方青年學者論文十五篇,顯現現當代漢學研究的最新趨勢。從晚清上海文人的述異志怪到二十世紀末上海作家的城市書寫;從民初北京輿論與傳媒的互動到日治時期的台灣報業的認同轉變;從三○年代革命與啟蒙的辯證,武俠說部的暴力/革命隱喻,再到八、九○年代文革敘事的暴力論述;從四○年代台灣現代詩社的前衛語言試驗到當代原住民的混語書寫策略;從知識分子對國民性的反省到小說家對「想像的本邦」的塑造,都能讓我們回顧一個世紀文學、文化史的劇烈變動,還有貫穿其間的微妙線索。《想像的本邦》點出當代東西方漢學研究者的關注焦點,在於國族想像與建構的辯證,綿亙其下的文化生產現象,以及更重要的:文字、影像修辭形式和敘述策略的生成。 -
謊言或真理的技藝
本書做為黃錦樹近十年間最見功力的論文集,集中論述了當代中文小說的重要作家與作品。作者以獨具想像力與思辯性的文體,探討「謊言」與「真理」做為小說藝術與倫理辯證的主題,針對小說家的精神特質、美學風格與實踐的技藝,進行批判性的詮釋與合理視域的建構。本書論述恢宏,思辨細密,對問題的揭示與關注有其敏銳性與理論的深度,顯見作者的批評與思考自成體系。誠如王德威所言:「黃錦樹的評論功力已儼然自成一家」。 -
原鄉人
族群問題既然其來有自,我們就必須誠實面對。 族群問題既然不會輕易消失,我們就必須隨時反思,一再辯論。 讓作家們親身訴說半個世紀以來的族群經驗! 賴和、呂赫若、鍾理和、葉石濤、陳映真、李渝、林海音、朱天文、許銘義、田雅各、阿女烏、李永平、賀淑芳、黃錦樹 時過境遷,一百五十年後的新台灣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來時之路。我們今天談族群問題,眼界所及,無非是過去半個世紀以來的傷痕。舊政權所刻意要掩蓋的,正是新政權所刻意要揭發的。然而歷史的瘡疤一旦揭開,我們就應該有勇氣直搗病根。原來在外來政權入侵、形成「敵我矛盾」之前,島上已經勇於發掘「內部矛盾」了。 這是難堪的弔詭,但我們無從規避。也只有如此,面對國民黨政權到台灣後的一頁族群史,我們才能叩問:從二二八到白色恐怖,到心手相連、狂愛台灣,族群問題前帳未清,後帳又來,這到底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原鄉本能,還是為政者有心栽培的暴力種子?是地域和血緣的宿命,還是文化、國家政治建構的後果?是迎向大和解的前題,還是繼續鬥爭的資本?--王德威 特定族群的文學選對應的是特定族群被邊緣化,甚至被「代表」掉或被抹除掉的危機感。 這種眾所周知的危機感,它的基本指標是族群膨脹成了體積龐大首要的關鍵詞。隨著解嚴後十多年的「本土政權」的積極的(廉價)操作,愛台灣╱愛中國、本省╱外省、本土╱非本土、真台灣人╱假台灣人……這樣的二元對立的敵我劃分從總統到地下電台賣假藥的主持人都掛在嘴上藉以裁決他人以期讓本土政權永續持有時,族群幾已成了魔咒。 這部選集既名為《原鄉人:族群的故事》,當然不會是特定族群的選集,也不會是匯聚不同族群的文學標本選。一方面關切的是族群關係(各族間的族群互動),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的)藉由選文的範圍,擴大整個問題的思考架構,放寬歷史視野,簡言之,是把範圍擴大到從日據到馬華,後設的思考所謂族群。--黃錦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