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拿破仑传
凭借自信和勇气、激情与想象、勤奋与意志,能达到怎样的人生高度?
拿破仑告诉你答案——
-
拿破仑·波拿巴是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意大利国王,莱茵联盟保护人,瑞士联邦仲裁者。本书描述了拿破仑叱咤风云的一生中经历过的各次重大战役及其辉煌的军事成就,通过翔实的史 料,将拿破仑的伟大魅力和历史功过真实生动地展现出来。心理刻画与人物描写的完美结合使本书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拿破仑传》自1924年初版后长销不衰,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
-
★ 被誉为“影响历史进程的书”;美国“非虚构类畅销书榜”排名第二
★ 内附37张精美插图,复刻人物形象与经典场景
★ 德国传记大师路德维希代表作,用优美文字还原历史真相
★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教授梁锡江领衔翻译,原文直译无删节
-
【名家评语】
时势之英雄,固若是其众也,然非吾之所论于项羽、拿破仑也。夫二氏,世界之怪杰也。具并吞八荒之心,叱咤风云之气;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敌邦闻之而震魄,妇孺思之而寒胆;百世之下,犹懔懔有生气,岂仅一世之雄哉!
——周恩来《项羽拿破仑优劣论》
-
他(拿破仑)是重建废墟的宗师巨匠,是查理大帝、路易十一、亨利四世、黎塞留、路易十四、公安委员会的继承者,他当然有污点,有疏失,甚至有罪恶,就是说,他是一个人;但他在疏失中仍是庄严的,在污点中仍是卓越的,在罪恶中也还是有雄才大略的。
——维克多·雨果《悲惨世界》
-
埃米尔·路德维希是擅长讲故事的语言大师,其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在本书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洛杉矶时报》
-
钻石与铁锈
【编辑推荐】
-
★万众瞩目的天才少女,如何成为了为自由而战的民谣女王?琼•贝兹的成长之旅与回望之书。
作为出道即成名的灵魂歌者,作为美国乐坛至关重要的人物,是她复兴了民谣并将其带给了庞大的主流听众群体,也是她发掘并向大众推荐了鲍勃·迪伦。
-
★爱与挣扎的自我袒露, 迎击世界的战斗手册,一段二十世纪美国乐坛与激荡岁月的见证史:
关于音乐,关于成长,关于六十年代的浪漫往事,关于“我有一个梦想”的历史现场,也关于爱与勇气,关于自我与理想主义的并肩成长。
-
★ 戴过王冠与荆棘,穿过战地与鲜花,经历过万众欢呼与二次入狱,她的人生就是时代的钻石与铁锈:
她曾是鲍勃·迪伦的王后,孪生的地下之星;她曾是马丁·路德·金的同路人,从他那里获得希望和灵感之源。乔布斯曾无比迷恋过她,后来,她在他葬礼上深情献唱。
-
★ 自由与和平的使者,细说影响时代走向的数次民主与反战运动,她的名字将于马丁·路德·金和甘地一起被人铭记在心:
“仅仅做音乐对我来说是不够的。如果我的生命中不是行动和音乐并行,那么那些声音再动听,也与这个世纪唯一、真正的问题毫不相干——我们如何制止人们自相残杀,我又该如何用生命帮助人们停止杀戮?”
-
★虹影 高晓松 老狼 许知远 感动推荐 周云蓬 作序致敬
她的人生坚硬如钻、光芒四射,而她的歌声如同美丽而易碎的碗,碗里装的是烈酒和药。
如果世界依然没有变好,那后来者还要像她一样继续歌唱吗?
——周云蓬
-
【名人推荐】
.
她的声音能驱散厄运,像是直接对着上帝歌唱。她无所不能。
——鲍勃·迪伦
.
贝兹女士具有利剑一般锐利的观察力,回忆往事时轻松明快。二十年间,贝兹女士从一名受欢迎的民谣歌手成长蜕变为时代的佼佼者,从这个鼓舞人心的故事中,可以读到过去二十年间我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变迁。她的真诚与理想主义,很打动人。
琼贝兹说:“我并不完美。”然后她补充道:“我过着非凡的人生。”对此没人能够否认。
——《纽约时报书评》
.
一部非常私人的回忆录,穿插着父母、姐妹、朋友以及摇滚乐手、电影明星的故事,行文精彩,令人感动。
——蒂姆·拉博里
.
她的歌声中透出的渴望和疼痛,听起来像是对一个更美好世界的憧憬。她的歌唱至关重要。
——安东尼 • 德柯蒂斯
.
琼·贝兹纯粹的歌喉令百万观众为之惊艳,她还坚定地依据自己的无党派信仰行事,这本回忆录会继续刺激她的读者,也就不足为奇了。
——《波士顿环球报》
.
【内容简介】
——钻石般的坚硬明亮,铁锈般的时光擦伤,
歌唱自由的民谣女王,坐在60年代的鲜花荆棘之上。
.
20世纪传奇歌手琼·贝兹,以真挚坦诚的笔触回望自己的传奇人生,讲述了一个桀骜不驯的天才少女如何成长为美国民谣的关键人物,进而又成长为以歌声和行动对抗不公和暴力的和平使者。
从童年和青春期的成长故事,到作为横空出世的民谣少女,面对一夜成名的悸动与挣扎,再到与迪伦的相知相爱、与马丁•路德•金并肩同行,她穿越了20世纪60年代的风云悸动,也经历了数种错综复杂的价值观交战,但仍然保持着纯粹,实现着自我和理想主义的并肩成长。她穿越过战地与鲜花,为争取正义与和平积极行动,曾冒着生命危险在空袭中访问越南。
这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爱与勇气,关于六十年代的青春,也关于自我挣扎和坚定信仰的回望之书。她写道,“这人世间的挣扎啊,变成了我们的眼泪和笑容。”
-
侯麦传
一位神秘、低调的电影导演,
同时从事写作、绘画、作曲,偶尔还客串演员的全方位艺术家。
法国新浪潮电影大师。
纪念侯麦诞辰100周年,简体中文传记首次出版。
30幅珍贵照片,全面展现电影人的一生。
我们不过活,人生就是大银幕,就是电影。——侯麦
你是否知道他生前拍摄的二十 五部长片,在法国和世界各地共吸引超过百万人次观影 ?他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充满对人生的敏锐观察和细微捕捉。
你是否知道在埃里克·侯麦这个化名背后,隐藏着另一个名叫莫里斯.谢赫的男子?他低调、神秘,过着一种平行生活,总是喜欢藏匿在其电影 作品背后。 他母亲临去世前都还以为儿子是一名中学老师。
你是否知道对于绝大多数电影作品,他都亲自参与编剧、导演和剪辑?侯麦可以说是新浪潮导演中最贯彻“作者论”的一位,被法国电影界称为“最自由的导演”。
这是迄今为止内容最详实的一本侯麦传记,描述一位生活严谨的唯美主义者、虔诚的天主教徒、《电影手册》主编与电视片制作人、对政治运动冷眼旁观的公民、法国大革命前旧制度的缅怀者……
2010年去世之后,侯麦留下的一百四十箱、多达两万份的资料成为撰写本书的主要素材。读者可以透过这本厚达六百多页的巨著,深入了解这位充满矛盾、拥有复杂人格的全方位艺术家。
埃里克·侯麦(Éric Rohmer, 1920—2010),本名莫里斯·谢赫,小说家、影评人、国际电影大师、法国新浪潮电影代表人物。学生时代主修古典文学,1942年起担任文学教授,1957—1963年在影响力深远的《电影手册》杂志担任主编。
侯麦的电影充满浓厚的文学和哲学味道,以及对人生的细微捕捉,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剧与谚语”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
侯麦曾形容自己的电影在于“思想而非动作”,关切的“不是人们做些什么,而是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心中的想法”。1983年,侯麦凭借《沙滩上的宝莲》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1986年,以《绿光》一片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荣誉“最佳影片金狮奖”及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2001年,获颁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
萨缪尔森传
对很多经济学家而言,一本关于保罗·萨缪尔森的传记似乎不需要理由。
他是美国历史上首 位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当代凯恩斯主义的集大成者,创立了新古典综合学派,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他的诸多理论,从国际贸易到金融领域、从增长理论到投机活动,为几代学者提供了理论依据。
他的著作《经济学》,至今仍是经济学学生的教科书,教会学生如何思考经济学。他的《经济分析的基础》,则教会的经济学家们如何去研究贸易。
可以说,他代表了经济学的一个时代。
他的学生,不管是也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乔治·阿克罗夫,还是后来担任美联储主席的本·伯南克,也都影响力巨大。
但是,除了他出版的著作和他的声望外,人们对他所知甚少。
在这本书中,作者按时间顺序,讲述了萨缪尔森的早年时期(1915—1935)、哈佛时期(1935—1940)、麻省理工学院和战后初期(1940—1948)三十余年的人生故事,以及他的两部重要作品《经济学》和《经济分析基础》的诞生过程。
作者结合大档案、书信、作品和相关人物回忆,包括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档案室,美国国家档案馆、哈佛大学出版社档案室等存档的文件,以及他的朋友、家人提供的其他材料,不仅呈现了萨缪尔森丰富多彩的人生、职业生涯和思想发展,也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家群像和经济学的演变;不仅是个人的传记,更是一个经济学发展的断代史。
-
Too Much and Never Enough
In this revelatory, authoritative portrait of Donald J. Trump and the toxic family that made him, Mary L. Trump, a trained clinical psychologist and Donald’s only niece, shines a bright light on the dark history of their family in order to explain how her uncle became the man who now threatens the world’s health, economic security, and social fabric.
-
穿越小径分岔的花园
1975年计算机学会图灵奖、197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心理学会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终身贡献奖……
在西蒙多变的职业生涯中,唯一恒定的东西就是成功
人工智能之父、人类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赫伯特·西蒙亲自审定
◎ 编辑推荐
赫伯特·西蒙的研究横跨政治学、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和信息科学等诸多领域,在每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惊诧的成就,被誉为“人工智能之父”“ 人类最后的百科全书式学者”。可以说,在他多变的职业生涯中,唯一恒定的东西就是成功。
西蒙经常引用博尔赫斯的名作《小径分岔的花园》来比喻自己的人生。令人好奇的是,一位对高效公共管理感兴趣的政治学家,是如何成长为心理学认知革命的旗手和世界顶尖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创始人的?这位在迷宫岔路上不断求索的“问题求解者”,用他的一生诠释了他的“自适应人”模型。
◎ 内容简介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方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旧有的秩序几近瓦解,以复杂性和依存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在阵痛中诞生。这个纷繁复杂的新世界是否潜藏着可以被人把握的秩序?个体的理性是否存在限制,又是否有意义?组织中的个人如何做出选择?
赫伯特·西蒙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以同样的问题意识为根基,他首先在政治学和公共管理学领域小试牛刀,旋即转向数理经济学,并以影响深远的“有限理性”概念摘取1978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桂冠。20世纪50年代中期, 他又着手研究人类问题求解过程中的心理学,这项工作为他赢得了美国心理学学会的最高奖项——终身成就奖。与此同时,他还和同事艾伦·纽厄尔共同开发出了“会思考的机器”——逻辑理论家。正是这个程序宣告了人工智能的诞生,并让西蒙登上了图灵奖的领奖台。
从政治学出发,途经管理学、运筹学、数理经济学、认知心理学,最终落脚于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赫伯特·西蒙的成功贯穿其学术生涯的始终。在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程度越来越高、通才近乎绝迹的20世纪,能在如此多的领域取得如此耀眼的成就,这本身就是一个谜。西蒙为何一再改换专业?他的思想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时代思潮在他身上打下了什么烙印,他又怎样塑造了学术的前沿?
带着这些问题,科学史家亨特·克劳瑟—海克以冷静而不失温度的笔触,讲述了赫伯特西蒙作为思想深邃的学术领袖和长袖善舞的社会活动家的一生。西蒙力图弥合学科鸿沟的雄心壮志、对理性与秩序的坚持和信仰,以及把抽象概念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执着探索,都足以为我们带来永恒如新的启发和动力。
◎ 相关推荐
让人称奇的是当初新兴的人工智能竟然源自于一个性格温和的学者和他在匹兹堡的朋友的热情。对于任何喜欢思考的人而言,这个率性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故事都值得一读。
——《波士顿周日环球》
赫伯特·西蒙凭一己之力,在不断提出新研究议程的过程中重塑了20世纪下半页人文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轨迹。在众多读者眼里,西蒙先生对于人类努力、爱情和工作的观点,并非是前弗洛依德的理性主义(rationalism),而是全新的、时尚的理性主义,一种充斥着乌托邦性质的理性主义,旨在推进实证研究,又与现代技术的发展相互交织。
——《纽约时报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