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范学校与中国的现代化
师范学校不仅在教育现代化中发生作用,见证了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社会改良与革命,更在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留下清晰的在场之证。 本书着眼于1897年第一所师范学校建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四十年间中师范学校的历史,跨越教育史、政治史和社会史的界限,将师范学校的变迁作为社会变迁的一个侧面,讨论师范学校变迁、教育改革与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复杂互动,为认识和评价中国现代化历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书所论,对20世纪的中国历史具有相当的解释能力,与当下社会也有着重要的相关性。 本书是对民国时期中国师范学校研究的重大贡献。它使我们能够理解,中国的乡村社会和持续已久的封建制度何以在民国时期瓦解与转型,以及是什么导致了1949年的变化。 ——魏楚雄(George Wei),澳门大学历史系 所有中国教育史领域的学者都会在这本专著中发现有益的内容,对女性史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感兴趣的读者,也能就教育在构建新的民族国家时的重要性找到一些新证据和材料。 ——海伦·施耐德(Helen M. Schneider),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系 在过去十年间涌现了很多对现代中国的教育和教育史的研究,丛小平的著作在其中尤为出色,它着重研究了二战前教师培育制度的社会作用。 ——饶海蒂(Heidi Ross),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东亚研究中心 -
民族国家与经济政策
辑录韦伯学术早期的四篇主要论作,是为以往韦伯 研究所忽视,现今则受到学界特别重视的文本。展示出 韦伯在最初转向经济学研究时的问题意识和独特方法。 韦伯在此阶段思考的中心问题,乃是由当时的社会背景 所引发,即德国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所 面临的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困境。 编者整理的韦伯生平著述年表,是一份了解韦伯的 重要文献资料。 马克斯・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政治经 济学家,著述有系列专著《宗教社会学论集》(其中《新 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由三联书店1987年出版),《经 济,诸社会领域及权力》(三联书店即出)。 -
敬重与惜别
中日关系,始终是每位中国人都应该直面的一个现实 中日两国百年恩怨的前世今生 两国未来趋势最具预见性的著作 本书是作家张承志总结八十年代以来几次居留日本经历的一部心血之作。虽然没有面面俱到,但若干章节勾勒了中国读者渴望了解的一些日本历史文化梗概;尽管时而披沥胸臆,但独自的体验里,凝结着对天下大势的估计。不同于往昔的名人旅日谭,也不同于当今的学者论文集,虽是一册散文,但力求处处考据。此书以良知与自省为武器,把中国同时作为剖析和批判的对象,大声疾呼着历史的大义、国家的和平,以及民族精神的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