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江湖
《水浒•江湖:理解中国社会的另一条线索》的独特视角,对中国社会的解读另具一番风景。譬如书中所及,《水浒传》第一个告诉读者游民江湖的存在,第一次全面生动地把江湖生活、江湖人的理想与奋斗、江湖人的成功与失败展示出来,给后世的游民、底层人物以及各种各样的边缘人士组织化进程提供了范本,更成为他们反抗和奋斗的教科书。其中的“好汉”、“义气”、“替天行道”、“不义之财,取之无碍”、“逼上梁山”等话语随着《水浒传》的传播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进而普及到整个社会,直至今天。《水浒传》作为中国第一部白话长篇小说,是文学作品,更是江湖人与老百姓的生活教科书。游民、江湖、秘密会社研究学者王学泰先生曾因其独特的研究领域而被评为“发现另一个中国”。“水浒”是作者多年潜心的另一领域,是游民与“水浒”研究的拓展、延伸。 -
中国饮食文化史
作者认为:饮食文化主要指饮食与人、人群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兹举两例为证: 中国人善于在极普通的饮食生活中咀嚼人生的美好与意义,哲学家更是如此。庄子认为上古社会最美好,最值得人们回忆与追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们可以“鼓腹而游”,也就是说吃饱喝足之后能充分享受人生的乐趣。先秦哲学家中最冨于悲观色彩的庄子尚且如此。那么积极入世的孔子、孟子、墨子、商鞅、韩非等人就更不待言了。 中国人对付鬼神也像处理人际关系一样,总是通过食物来疏通关系。西洋人悼念亡者一束鲜花就可以了,中国人不成,事死如生,活人吃什么,祭祀死人至少是同待待遇(一般还要高一档)。古代祭祀鬼神都有食物,而且根据鬼神的贵贱亲疏和他企盼的大小决定祭祀食品的丰俭。这完全与老百姓对付骑在他们头上的官吏一样,因此有人说祭祀不过是人对鬼神的贿赂。 -
中国游民文化小史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游民——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游民意识的载体——通俗文艺作品、游民的发展与群体组织化、游民文化的成熟等。 -
清词丽句细评量
诗是民族的感情抒发,更是民族苦乐的忠实记忆。《诗经》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食”与“事”即给后人极大的影响。对中国知识分子而言,诗是在权力话语外,对其物质与思想世界的记录与寄托。 本书是王学泰先生数十年思想之大成,既有针砭时弊,又有对柏杨、杨宪益、聂绀弩等当代诗人诗学、人生际遇的深度解析。全书文笔从容,旁征博引,感情淳厚,且不失诙谐幽默。以平和心态和冷静态度审视,做人做事的道理融汇其中,使人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淡定与超然。 -
我们向历史要什么
老教材走俏,民国范儿流行,穿越剧铺天盖地,热议历史的背后,隐藏着当下社会的哪些焦虑?我们究竟向历史要什么? 在这本《我们向历史要什么》中,学者王学泰以他读史阅世几十年的经历告诉读者,人们总是在相同的地方犯相同的错误,历史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根本没有从历史中领受到教训。 全书分为几个部分:当历史照进现实;江湖人的梦;老问题,新意识;历史闲话,所涉及的主题比较宽泛,但反映的都是王学泰先生对当下社会的关照,比如在《最实际的快活梦》一文中,作者指出“《水浒传》是写江湖人奋斗的成功与失败的,这些江湖人像老北京的底层民众一样,其追求都是切切实实,很少有玄虚的。饥要食,寒要衣,赌博没钱了要银子,似乎与梦想不相干。”古往今来的人都是如此。 和市场上其他类型的历史小说和历史散记相比,本书谈论的虽然是历史,影射的却是现实的生活,是一本非常值得一看的书。 -
坎坷半生唯嗜书
这本书话,可分为三大类:一是写作者过去读书生活的;二是评史的文章;三是书评。文章共36篇,计200千字左右。这本书话思想性、学术性较强,其文章篇幅长,叙事详细,分析透彻。在写读书生活中,透过个人的读书经历,展现了时代的大场景,呈现给读者的历史画面,真实感人。诸如琉璃厂寻书、在监狱中与管教人员斗智的小故事等,描绘了嗜书人无论生活在什么环境下都要读书的乐趣,苦难中的欢乐,轻松而沉重。在评史和评书的文章中,视野广阔,分析透彻,评论客观,语气平和而具有说服力。 结集了78篇书话文章,分为三卷。这些文章涉猎广博,延古及今,内容包括:书人写事、民主政治、民国见闻、书法绘画以及花草医药等,许多已在网上发表。对于他的笔法读书界给与了相当高的评价,认同他是“决计只住在第一流的文字里”的人。他写历史、写政治笔触率直、犀利尖锐,心系自由,指斥专制,文章多潜藏着对当代历史与现实的批判;品人论事视角新奇独到,褒贬扬抑态度鲜明;他写古代文学、典籍诙谐幽默,思绪灵动,极有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饱满笔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