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度与人心
《法度与人心——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的互动》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老师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
本书由制度史、文化史、史学著作精读三部分构成。作者一改制度叙事的严肃刻板印象,以轻松明快的方式来思考制度变迁,理解历代制度之得失,并分别从国家故事、群体故事、个体故事讲述制度在与不同层面的人的互动中产生的关系。与其他制度史写作者相比,作者更强调“从史学角度关注个体的生活与命运”走向: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如:个体在制度直接或间接作用下颠沛流离的境遇;官僚群体与更迭的制度“相爱相杀”,在制度变迁中的宦海沉浮;士庶群体在制度变革中的颠簸起落等。入仕、升迁、贬谪、宦游、服役等境遇是古人生命的常态,围绕这些具象化的常态,制度变迁的前因后果一目了然。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不仅带有人文关怀精神,同时,从人与制度的关系层面通讲制度发展的历史,这在已出版的通俗类制度史作品中独树一帜。
本书以开放的历史话题、充满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对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解答了“历史并不一直向前”这一隐蔽逻辑——在对朝廷性质和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元朝曾出现两大倒退:从朝廷性质看,华夏传统将天下称为江山社稷,主张“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元朝的天下则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从君臣关系看,华夏传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到了元朝,臣子沦落到以自称奴婢为荣——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专制与猜疑的强化自此一发不可收,直至近代。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金元以降,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会走下坡路?推动其江河日下的原因究竟何在?本书就此话题展开了细致生动的剖解。
作者既能从已有的史观中提出新见解,又能从悉知的史料中得出新史观;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充满了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
本书为读者开启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化的通道,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大量管理案例。辅以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私房推荐书目、经典历史著作解读,以及近60幅高清彩插,图文并茂地诠释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政治文化的变迁史。
编辑推荐:
1. 30年制度史研究的深厚积淀,对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
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倾30年制度史研究的积淀,为读者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作品,是一本吸收过去70年历史研究成果的“读书思考”,也是继新作《大宋之变:1063——1086》后的又一力作。
2.本书更关注人与制度的互动及人在制度中的命运
相较于其他制度史研究专家,作者更关注制度中的人——制度如何影响人的命运?人在制度中如何自处?人如何改造制度?制度发展的整体脉络是怎样的?
3. 以深切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解读历史
历史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生发出真正的同情。作者长期关注制度中的人,所以她非常重视从“理解之同情”的角度解读帝制时期的制度与政治文化,以此带领读者看懂并理解历史上的有为与无奈。这样,读者才能深入体察与明白古人之所想、所为,激发出真正的同情心与同理心。
4. 一场“典型个案普遍化思考”的思想盛宴
作者精挑细选大量典型案例,史观鲜明,见解独到,具有“熟悉的陌生感”——选取我们悉知的历史人物,但多是发生在他们身上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短小精悍的案例,让读者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认识更为饱满立体。如 “一札荐三相”——额头跑马肚里撑船的欧阳修(谦谦君子天下之心 廓然大度公私分明),如欧阳修给范仲淹的一封信——台谏官“面折廷争”之职责 士大夫坚守道义之气节,如中国古代救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富弼赈灾(有条不紊接济30万河北灾民)等。
5. 一本充满问题意识与探讨视角的独特历史作品
本文以带有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和多元化开放性的视角,为历史呈现留有更多可能性。文本充满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如:以“玄武门之变”“王安石变法”为例——对各执一词的历史事件做价值判断,虽改变不了过去,但会影响未来。再如:“抄近道”还是“绕远路”——从狄山博士的死,看如何权衡变通与坚守。此类问题的探讨,可帮助读者拓展知识面,调动思考力。
6.对宏观问题深入浅出的解读——从天下国家到家产制国家,历史为何会“开倒车”?
为什么说“历史并不一直向前”?当历史的车轮开到元朝,江山社稷变成皇室私产,君臣关系沦为主奴关系。金元以降,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走了下坡路?导致其江河日下原因是什么?表现有哪些?
7.近60幅高清宋画彩插+私房荐书+帝制中国大事表拉页+经典史学著作精解
高清彩插:以近60幅高清宋画及每幅画300字左右的解读辅助读者理解。
帝制中国大事表:一张拉页看懂帝制时期大事发展的脉络
私房荐书:专业又个性的历史书目推荐,为读者提供深入探究古代政治制度、文化及人与制度关系等历史知识的入口。
经典史学著作精解:为读者开启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文化的一扇大门。
名家推荐:
赵冬梅教授的这部作品,从制度、文化到社会生活诸方面勾勒历史脉络,点评千秋功过,将史学家的眼光和思考编织进人物事件的具体情节,寓严谨的专业知识于生动的史实叙事之中,史学洞见贯穿篇章,启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和探索。
——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 周雪光教授
作者以多年制度史研究功底为依托,将看似抽象的制度与文化还原到鲜活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就一系列影响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又生动的探讨。这本书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制度变迁与文化更迭的轨迹,认识历史上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大有裨益。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 张帆教
-
李鸿章·袁世凯(精装全二册)
日本学者笔下的中国豪杰传:不理解李鸿章和袁世凯的时代,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的进程
【编辑推荐】
★ 从旧官僚到新先锋——李鸿章所处的时代,政治上,先前稳定的皇帝独裁转变为王朝危机,地方督抚势力扩大;经济上,对外贸易和金融比重日渐增加,近代工业兴盛起来,沿海地区与外国往来取得巨大发展,在带动中国经济的同时,也拉开了与内陆的差距。李鸿章作为旧式科举官僚代表的精英人物,摇身一变成为实业官僚的先锋,担任中国前所未有的洋务统帅,周旋在列强之间,走完了一生。
★ 从顶梁柱到窃国者——袁世凯一生最辉煌的时期是在20世纪初,他接替李鸿章成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是清朝赖以依靠的栋梁。然而身处帝制与共和的转折时期,他走上了窃取革命成果的道路,最终导致军阀混战的分裂局面。从顶梁柱到窃国者,一切都发生在短短的十年之内。是怎样的局势,左右了袁世凯的决定;袁世凯的成败,又是怎样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形成?
★ 现代中国、中日关系及东亚秩序的形成——李鸿章和袁世凯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各省积蓄实力而中央走向没落的时代,是一个中国经济纳入世界洪流的时代,是一个内政外交风云变幻的时代。正如不懂江户和明治,就不懂现代日本一样;如果不观察清末和民初,也就是李鸿章和袁世凯施展手脚的时代,也就无法理解现代中国,以及周边发生的一切。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学者冈本隆司为李鸿章和袁世凯所作小传,讲述了这两位清末民初政坛的枢纽人物,其人其事及其所处的时代。
旧式科举官僚出身的李鸿章,历经太平天国运动、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义和团运动等近代中国重大事件。他是地方武装淮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并且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清末的时代和社会塑造了他,他也造就了那个时代。
无论是日本还是中国,袁世凯都被贬低为不学无术、不仁不义的叛徒,或是“阴险的权术者”。这样的一个人,为何能在激烈动荡的时代里发展个人势力,爬到权力巅峰,甚至当上皇帝呢?袁世凯的一生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极其复杂的中国。
-
资治通鉴全译
-
我们这一帮
“在这场争夺人类头脑、心灵和灵魂的战争中,发起一场新攻势。”
-
◎ 滑头·迪克松总统历险记,延续乔纳森·斯威夫特和马克·吐温的政治讽刺传统。
◎ 中文世界首次引进译介,菲利普·罗斯别出心裁的小说作品。
◎ 当代艺术家菲利普·古斯顿讽刺画集《穷理查》的灵感来源,本书封面为其授权作 品。
-
滑头在总统职务的重压之下在夜间感到困惑或苦恼,以至无法入眠的时候,常常就会起床,蹑手蹑脚穿过白宫,来到防爆的地下运动员更衣室,然后“披挂上阵”,穿上他的橄榄球运动服。
就像入侵柬埔寨和肯特州立大学枪击事件期间一样,只要穿上护肩、防滑鞋,戴上头盔,把舒适的球裤往上拉、盖过他的皮质下体护身,然后扭过头去照照镜子,越过自己宽阔的肩膀瞥一眼背上的号码,就足以让他自信爆棚,坚信自己为了两亿美国人民的利益所采取的行动是天经地义的。
-
非常搞笑。我大笑出声十六次,内心憋笑无数次。总而言之,一部杰作……我想不出能与之相比的作品。——《纽约时报》
尖酸刻薄但又滑稽搞笑的讽刺作品……嬉笑怒骂的非凡展现。(从各方面来说)极度幽默又令人紧张焦虑到啃指甲的作品。——《金融时报》
-
我们这一帮
“在这场争夺人类头脑、心灵和灵魂的战争中,发起一场新攻势。”
-
◎ 滑头·迪克松总统历险记,延续乔纳森·斯威夫特和马克·吐温的政治讽刺传统。
◎ 中文世界首次引进译介,菲利普·罗斯别出心裁的小说作品。
◎ 当代艺术家菲利普·古斯顿讽刺画集《穷理查》的灵感来源,本书封面为其授权作 品。
-
滑头在总统职务的重压之下在夜间感到困惑或苦恼,以至无法入眠的时候,常常就会起床,蹑手蹑脚穿过白宫,来到防爆的地下运动员更衣室,然后“披挂上阵”,穿上他的橄榄球运动服。
就像入侵柬埔寨和肯特州立大学枪击事件期间一样,只要穿上护肩、防滑鞋,戴上头盔,把舒适的球裤往上拉、盖过他的皮质下体护身,然后扭过头去照照镜子,越过自己宽阔的肩膀瞥一眼背上的号码,就足以让他自信爆棚,坚信自己为了两亿美国人民的利益所采取的行动是天经地义的。
-
非常搞笑。我大笑出声十六次,内心憋笑无数次。总而言之,一部杰作……我想不出能与之相比的作品。——《纽约时报》
尖酸刻薄但又滑稽搞笑的讽刺作品……嬉笑怒骂的非凡展现。(从各方面来说)极度幽默又令人紧张焦虑到啃指甲的作品。——《金融时报》
-
未经选举的权力
中央银行在一个国家中究竟应该拥有多大的影响力?央行等独立机构并非经过民选产生,政府是否将过多的责任委任给了央行?虽然危机以来央行正确地应对了诸多挑战,但如果未来央行失败了呢?要由谁来监督、问责央行?
保罗・塔克在《未经选举的权力》一书中,回答了这些问题,并针对央行行长和其他未经选举的决策者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管理,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提出了解决方案。
后金融危机时代,各国央行行长已成为与司法和军事并列的第三大非民选权力支柱。他们掌握着经济福祉的监管权力和金融杠杆,但与民主选举产生的领导人不同,他们的权力并不直接来自选民。《未经选举的权力》一书建设性地提出了授权原则,以确保央行行长、技术官僚、监管者和行政当局及其代理人专注于公共利益的管理,而不是成为“权力过于强大的公民”。
英国央行前副行长保罗・塔克从其多年的英国国内和国际政策制定经验中汲取精髓,以解决未经选举的权力产生的重大问题,并通过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欧盟的示例丰富了他的论证。塔克结合经济学、政治理论和公共法律,从宪政民主和法治的视角探讨了与政治隔离的授权成为合法权力的必要条件。他解释了这一解决方案为什么必须与现实世界的政府结构相适应,以及为什么技术官僚及其政治监督者需要相应的激励机制以使系统按预期的方式运行。塔克解释了为什么行政机构不需要成为政府的第四个部门,但仍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以及央行行长如何能够效仿较好的司法自我约束,成为权力分散的典范。
无论如何,未经选举的权力已经成为现代政府的一个标志。这本重要的著作展示了如何利用它达到我们每个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