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总编辑断想
-
社会语言学
此书的面世激活了我中断了几十年语言研究的兴趣,于是不自量地打算为非语言专业的读者,写一部全面论述社会语音现象的专著。那几年是我一生最忙绿和工作最杂乱的时期,我只能利用更深人静的子夜来耕耘我的”自留地”。书写得很苦:大约花了两年多的深宵,写成二十多万字的初稿。稿成,我发现它是一堆巴巴的、教条气味十足破烂文稿,完全违背了我的初衷。 -
我的小屋,我的梦
本书是陈原先生的绝笔。这是他在新世纪初,在北京的小屋里写成的书稿。他深情地回顾了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自己所曾住过的各种各样的小屋,以及小屋中的人和事。稿子交出后不久,他就中风住院,一病不起。现在,这位老出版家兼语言学家已辞世半年余,他这部未刊文稿也即将由浙江文艺出版社郑重推出。 这里选登的是书中的四章,写的是从桂林到重庆,后又转入上海的经历,那正是从抗战胜利到新中国成立的激情而又跌宕的时期。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冯雪峰、黄谷柳、戈宝权等文化人的踪迹,也可看到中国文化重镇――三联书店成立前夕,无数“三联人”的奋斗历程;当然,我们更能读出作者那裹挟着朝气和梦想的青春的姿影。 -
对话录:走过的路
作者在协助陈原同志校阅整理三卷本《陈原语言学论著》时,有机会经常跟陈原老泛投古今中外,议论有关社会语言学的种种问题,特别是听到他讲自己走过的路,深感启示颇多,教益良深。三卷集编成后,作者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简单的笔录,把其中部分内容整理成文,题名为《访谈录:一位社会语言学家走过的路》,请陈原过目。他细读全文,字斟句酌,删削润色;又将《访谈录》改为《对话录》,于是成有此书。 -
隧道的尽头是光明抑或光明的尽头是隧道
《隧道的尽头是光明抑或光明的尽头是隧道》内容简介:这是一部作者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撰写的、带有回忆录性质的散文与随笔文集。作者是一位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投身革命的老一代知识分子,曾亲身经历和目睹了二十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风风雨雨。二十世纪末东欧社会主义制度的崩溃,曾使西方媒体欣喜地欢呼:“隧道的尽头是光明!”然而巨变使得东欧与前苏联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秩序迅速陷入了灾难的深渊。大跌眼镜之余,西方媒体不禁产生了“光明的尽头是隧道?”的疑惑。作者以此作为自己散文和散文集的标题正反映了老一代革命知识分子对历史巨变的困惑与反思。 -
语言与社会生活
本书写于二十年前,内容涉及比较语汇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若干问题,可作为当时社会、思想的侧面反映。这是一本基到感性社会生活和丰富语言现象而展开生动描述与浅显分析的小书,因而在领悟到一些社会语文学的基本规律之外,读者还能感受到当时 社会思潮与发展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