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数篇佛教哲学文稿。 作者以自己深厚的佛学功底,深邃广博的佛学知识,将博大精深的佛教理论通过对《金刚经》、《心经》等佛教代表经典,以及藏传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诗体佛学著作进行提钢挈领、高度概括、深入浅出的翻译、讲解,深细剖析,为广大研读、学修佛教哲学,尤其是藏传佛教的人士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读本,将读者带入豁然而开的哲学与人生相碰撞的妙智世界。 -
石窟艺术
本书介绍了中国各地的优秀石窟和石窟艺术的发展历史。其中包括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
西藏宗教之旅
本书是中国藏学出版社《发现西藏书系·关于西藏的名著》系列丛书之一,由国际著名藏学家意大利科学院院上图齐(Giuseppe Tucci,1894-1984)著,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耿升译审汉译。 《西藏宗教之旅》(原名《西藏的宗教》)最早在1970年于德国的斯图加特以德文版刊行,系图齐与海西希(WaltherHessig,德国著名的蒙古学家)合著的《西藏和蒙古的宗教》一书的前一部分。该书刊行后立即轰动了国际学术界,各国学者竞相翻译。法文版由法国哲学家博士萨耶(R.Sailley)译成,并于1973年在巴黎出版;英译本则分《西藏的宗教》、《蒙古的宗教》两册单独刊行,于1980年在伦敦出版;1986年意大利译本在罗马面世;我国曾在1989年由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耿升的汉译本,此次又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刊行图齐的《西藏的宗教》单册。 全书共分7章。第一章吐蕃的前弘期佛教介绍了前弘期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以及从印度、汉地两处传入的佛教在吐蕃的冲撞。第二章吐蕃的后弘期佛教阐述了佛教在吐蕃的复兴,藏族大泽师仁钦藏卜和印度高僧阿底峡对佛教在吐蕃传播的贡献以及后弘期吐蕃出现的大寺院。第三章西藏喇嘛教的基本特点则就藏传佛教的教理基础、重要教派、教派之争以及喇嘛的个人行为进行阐述。第四章西藏主要教派的教理,先分五部分介绍藏传佛教的曼陀罗、受度、灌顶仪式、法身。幻身、智慧身以及心、光明等佛教概念及教理;再就觉囊派、噶举派、宁玛派、断派以及密宗的教理加以分析;最后总结了藏传佛教解脱教理的特征。第五章重点介绍藏传佛教寺院僧众的组织、等级、职能、宗教历法、节日,以及寺院的财产和管理。第六章则对一般学者较少关注的西藏民间宗教加以分析。图齐认为,藏传佛教中存在的诸如仪轨、信仰、口头传说等结构系西藏民间宗教的遗产。图齐着重就人类和房宅的保护、灵魂、死亡、神香及焚香、预兆、财产和畜群的保护等西藏民间宗教的重要表现形式进行了阐析。第七章则扼要介绍了本教。 本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世界名著,文图并茂,可读性很强。初读起来显得繁琐,但这正是其详细深入论述的特长之处。虽然图齐是一名典型的西方藏学家,他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作深入研究,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图齐教授是国际藏学界权威中的权威,名家中的名家。《西藏的宗教》又是倾注了其毕生精力的藏学世界名著,在国际藏学界的地位相当高,影响相当大,是研究藏传佛教必不可缺的参考书。 -
西藏的寺庙和佛像
藏传佛教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300余年。藏传佛教是古老的藏、蒙等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经典、寺庙建筑、雕塑、绘画、金石工艺等也是藏、蒙人民文化艺术修养和智慧的结晶。尤其是寺庙建筑、佛像雕塑、壁画点缀着蒙藏地区的风光,是古代藏、蒙族人民留下来的宝贵财富。 此书具有下列特点。通俗性:作者在叙述蒙藏佛教基本知识和介绍佛像、法器的时候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文字,使人一看便知,而不感到晦涩费解;趣味性:该书在介绍佛像的时候,尽量穿插了一些佛经小故事,使人感到饶有风趣;科学性:作者在介绍佛像的时候,除使用调查资料外,还广征博引大量经典著作和有关参考书,尽量做到准确无误。 -
佛在云南
《佛在云南》从佛教的视角来看,南北穿越云南的澜沧江是唯一的。唯一串联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及地方佛教滇密的大江;唯一串联了大乘佛法地区与小乘佛法地区的大江;唯一串联了显宗佛法、密宗佛法、显密同修佛法地区的大江;唯一还同时留存着藏传佛教四大教派佛寺的地区……几乎所有的佛教教义词汇,都可以在江两侧找到生动的生活解读。 从旅游的视角来看,这又是一条不可多得的黄金游线。 江之畔的214国道串联起了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四个最具影响力的云南旅游目的地。 这里风景与文化的大美,值得每一个人珍藏每个瞬间、理解一种生活,或者托付一段生命。 -
鱼山梵呗声明集
《鱼山梵呗声明集》中鱼山梵呗日本传承经慈觉圆仁大师、三十五传多纪道忍、三十六传中山玄雄、三十七传大僧正天纳传中教授、净土宗梦江、三千院门主小堀光诠、真言宗藤原义章等宗匠、法师先后多次归鱼山朝祖,祭拜陈思王。鱼山梵呗寺住持永悟禅师与日本往来交流三十余年,更进行了深入研究练习。在以隋唐时期流传到日本的《鱼山声明集》(收录大正藏)为依据、日本鱼山梵呗传承人多纪道忍大师1936年的唱片录音为线索,及当时音乐家吉田恒三的采谱为材料的参照基础上,永悟禅师不断走访参学,深入探索、总结中国梵呗精神、口传特点等记谱规律,将鱼山梵呗资料破译,并为现代的五线谱,编辑成《鱼山梵呗声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