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徽州
徽州的民俗与文化,当然不是一座老房子就能代表得了。它是富有活力的,一如当年行走于大江南北的徽商脚下的路,在年复一年的流转中,输出了徽州朝奉,竖起了贞节牌坊,也带回“宰相故里”的盛名,还有那难以胜数的豪宅巨富……而徽州的凝固,又如同今日破败的宗祠前光秃秃的旗杆,在八面来风中无言矗立。长街小巷里的寻常人家,依然保护有祖辈的风雅,听得见不绝于耳的稚子书声…… 本书旨在介绍中国民间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向大众传播中华本土文化之精髓,复苏久远的在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 亦借此呼吁:保护我们的民间文化,珍视我们的历史! -
徽州
徽州,就是村口的那株古老的樟树,生命中漫长的等待,季节里崭新的开始,眼前的路上,是多少背井离乡的身影,身后的窗口,是多少望眼欲穿的守候。那雕栏画栋和粉墙黛瓦,是衣锦还乡的荣耀,还是山高路远的沧桑?有多少徽商从村子里走出去?又有多少贞节牌坊从路两边树起来?古老的樟树,见证了历史也被历史见证。 -
水墨徽州
徽州的文化、徽州的建筑、徽州的三雕、徽州的牌坊、徽州的宗祠。徽州在中国文化史上扮演过重要角色,孕育了三个文化巨人:理学大师朱熹、朴学大师戴震、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胡适。徽州是徽墨、歙砚的故乡;是京剧前身——徽剧的诞生地;是新安画派、徽派版画的发祥地;是明清出版业的重镇。徽州被称作“东南邹鲁”。徽派建筑艺术体现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居民建筑艺术的宝库。 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自然风光多样的旅游大国,自然不乏诸多游走于名山大川、品玩古风遗韵的侠客,更会有脍灸人口的“风”言“风”语流传于世,并形成了旅游图书市场的一支独秀。 大雅“游吟系列”丛书就是这样一套有意思的选题策划。它兼阅读、实用、欣赏、收藏诸多功能于一体,体现了旅游图书在风格上、选题方向上趋向多样性和纵深性的发展趋势。在路上写、路上拍、路上画,成为这套图书的一个特色,故谓之“游吟”。个人的体验和发现便得文字有很独到的视角和知识点,往往是一点切入,生动有趣,不追求面面俱到,不要求读者了解旅程的全部,没有阅读的压力,追轻松,求愉快。精彩的图片和别致而另类的装帧版式设计给图书以鲜活的生命,欣赏功能和收藏价值就在于此。但作为旅游图书,不仅要解决好看的问题,实用性也不能丢,有关旅行中的行、吃、住、当地特产、实用资讯等要素当然也必不可少。 丛书中每本书的书名都很值得玩味,江南文化厚重,人文自然景观俱佳,宜纸,故名《纸上江南》;“桂林”用“水印”而非“水映”,印映近音近义、也意境有别,桂林如水印版画,入画的风景自然美,故名《水印桂林》;山东称“齐鲁”,齐鲁之地有“一山一水一圣人”之说,山海胜迹颇多,故名《山海齐鲁》;徽州是黑、白、灰的调子、用中国的水墨画表现最适当不过,故名《水墨徽州》;四川谓巴蜀,给人直觉包括视觉、味觉都是麻辣,故名《麻辣巴蜀》;峡江山水人家,不仅代表了流传千年的巴蜀文化,其细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乃至一个笑魇,都透出千种神韵、万般风情,秀色可餐,故名《神秀三峡》;新疆独特的地理形成了那里独特气候形态,“朝穿皮祆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生动地描述出新疆对比强烈的气象,故名《冰火新疆》;靠近亚热带的福建,四季常青,郁郁葱葱,像一块晶莹的翡翠,故名《翡翠闽地》;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行走,不仅感受空间的苍茫,更能体验时间上的苍茫,如果你边走边听喜多朗的《丝绸之路》,那真正形神全然领悟于心,故名《苍茫丝路》…… 拿起游吟系列丛书上路吧,无论书和风景,二者都同样精彩,不会让你失望。 -
徽州十记 太湖十记
《徽州十记:太湖十记》内容简介:走过徽州,会有着心头阵阵的惊喜,边走边看,又会有一股发自肺腑的遐思和感叹。村寨中,幢幢粉壁黛瓦的明清民居,让人清晰地感受到徽州历史文化的气息;纵横交错于新安水系上的座座古桥,似在向人们展示着那历经无数徽商走过、通向世界的路;威严矗立的牌坊,像是在诉说历史更替的章回演义,这里有荣耀显赫,也有着血泪的印痕;柏森森的庄严宗饲、支祠,留存着自晋南迁的世家大家族的宗阀权杖;山上山下坐落着学宫书院,让人们聆听到作为“文化之都”、“东南邹鲁”、“十户之村,不废诵读”的朗朗读书声。 -
千山夕阳
《千山夕阳:王振忠论明清社会与文化》内容为:文化依存于人的生活:当一个民族经历着一百多年的生死挣扎,一心只想着救亡图存,其文化心态当然也就很难平衡,总是大起大落,大取大舍,矫枉过正。到了21世纪,大多数人都认识到向西方传统学习的必要,但激进者却一定要喊出“全盘西化”;大多数人都不会反对保存固有文化中的优良传统,但国粹派却一定要提倡“尊孔读经”;大多数人都了解应该汲取多元中外文化传统的滋养,但在文化论坛上却仍能听到“打倒孔家店”、“崇洋媚外”、“推翻吃人的礼教”、“痛打帝国主义的文化走狗”这样的充满激情与暴力的偏执口号,交又喊话,来回挑衅。 -
水岚村纪事
山村少年詹庆良的日记,曾经演绎过碧树红花中的人生梦想。它真实地描摹了一九四九年前后僻远山乡的社会生活,记录了特定历史情境中民众的内心体验:纯朴的乡村生活,独特的地方传统经验,天灾兵燹的迷茫和惊悸,下层民众的焦虑、失落,少年的欢乐与痛苦,……平凡而感人的个人世界,细腻的日常生活情节,一一道来。 富于戏剧性的是,五十多年后,少年日记不知如何辗转流入上海滩,又因缘牵合落入一位好事者手中。……原本并不指望能找到日记的主人,但当人们牵丝攀藤找到水云深处的那个小山村,在村口遇见的第一个人,竟然就是半个多世纪前日记的主人。……昔日的英姿少年,如今的陇亩老农,时光的交错令人浮想联翩;少年的梦想灿若春花,抚今追昔,如续前梦如访前生,一切往迹皆在苍茫明灭之间。老年的他,又曾留下怎样的记忆?知识是否真地改变了人的命运,还是命运本身就给人以不同的机遇?